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 2000年第16期
编号:11315956
肉毒毒素作用机制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0年第16期
肉毒毒素,1肉毒毒素的结构,2肉毒毒素的作用,3肉毒毒素作用的临床效应,4肉毒毒素作用的转归,[参考文献
     早在1817年,Justinus Kerner首先认识到,食物中所携带的某种毒素,能够导致骨骼肌和副交感神经功能麻痹。至1895年,Van Ermengem在一次暴发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于食物与人体内均检出了革兰阳性、厌氧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并定名为“肉毒病(botulism)”。肉毒梭菌所产生的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具有极强的毒力,低至0.05 μg即可致死[1]。

     1 肉毒毒素的结构

    肉毒毒素通常可划分为7种类型,即A、B、C、D、E、F、G型肉毒毒素,其中C型又可分为C1和C2(或称Cα和Cβ)两个亚型,因此又有8型提法。各型肉毒毒素的抗原性(antigenicity)和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及其毒性作用机制不同,但分子结构基本一致。无论自然状态还是人工培养,肉毒梭菌所产生的肉毒毒素通常以神经毒素与血凝素或非血凝活性蛋白复合体的形式存在,血凝素等非神经毒素蛋白对维持毒素三维结构及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此种存在形式即为“前体毒素(progenitortoxin)”。如同多种生物活性蛋白一样,肉毒毒素生物活性与其空间形态结构相关:(1)40 ℃以上,特别是碱性环境,很容易发生肉毒毒素热变性;(2)空气/液体界面形成的气泡,能够引起神经毒素的伸展和形状改变,从而使毒素溶液失去毒性;(3)氮气和二氧化碳环境,也能发生毒素变性;(4)过低浓度稀释(如ng/ml)能够降低神经毒素稳定性,但是采用pH≤6.8的其他蛋白(如明胶、牛或人血清白蛋白)缓冲液稀释则能有效防止这一效应,因此通常的药用肉毒毒素产品即是一种复合制剂[1~3]。各型肉毒毒素神经毒素具有相近的分子量,即为约150kDa单链多肽。无论内源还是外源性蛋白分解酶,均可将此单链多肽切割为双链,双链间至少有一个二硫链联结。打断二硫链彻底分离的两条多肽链中一条分子量100kDa肽链即为重链(heavy chain,H链),H链的羧基端与靶细胞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结合位点,H链的氨基端则相关于细胞内呑转运活动;另一条分子量50kDa肽链即为轻链(light chain,L链)L链实质是锌肽链内切酶(Zinic endopeptidase),是毒素的活性成分[1~3]。

     2 肉毒毒素的作用

    机制神经毒素的作用发挥需经过4个步骤(见图1):(1)神经毒素H链的羧基端受体识别位点与胆碱能神经末梢质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09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