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 2006年第5期
编号:11316452
肠血管畸形伴大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超选择介入治疗4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
     关键词: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术; 小肠; 血管

    小肠动静脉畸形是一种黏膜下病变,是引起急性或慢性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常规检查方法诊断困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能明确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尤其对病变隐蔽的小肠血管畸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且经超选择介入治疗可得到满意的止血疗效。笔者自20012005年对经DSA证实的4例小肠血管畸形大出血患者进行超选择介入治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例均为男性,年龄为18,18,30,31岁。主要症状:反复间歇性黑便(1 d~5年),伴不同程度贫血。患者住院期间均出现急性大量出血,<24 h排血便总量达1 000~1 500 mL,并出现失血性休克。查体:贫血貌,腹平软,肝脾未触及,未触及包块,全腹无压痛、反跳痛,直肠指检阴性。4例均行腹部CT和胃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纤维结肠镜检查,2例为慢性结肠炎,余未见异常。

    1.2 方法

    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在透视监视下,将4FRH导管先端置于肠系膜上、下动脉,高压注射器注入Angiografin 4 mL/s,总量20 mL,行正位DSA。

    1.3 结果

    (1)血管造影征象:动脉期病变肠段供血动脉增粗、扭曲,数目增多呈丛簇状,末梢血管分支结构紊乱,可见造影剂外溢到肠腔。(2)DSA提示:4例拟诊肠血管畸形;2例病变在空肠,2例病变在回肠。(3)治疗:以微导管超选择插入至出血动脉分支,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条5根,致其闭塞。再次造影示出血动脉分支消失,未见造影剂漏至肠腔内。4例患者均在治疗>48 h化验粪便潜血阴性,并出院。随访1~5年均未见出血。

    1.4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18岁,以“上腹部闷痛伴排暗红色血便、头晕1 d”为主诉入院。患者<24 h排血便总量达1 000 mL,并出现失血性休克。查体:贫血貌,腹平软,肝脾未触及,未触及包块,全腹无压痛、反跳痛,直肠指检阴性;行腹部CT和胃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即行DSA介入造影发现,肠系膜上动脉空肠末端动脉血管畸形并出血,以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至出血动脉分支,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5根,致其闭塞出血停止,48 h后症状消失,化验粪便潜血阴性后出院,随访3年未见出血(图1)。

    A:空肠末端供血动脉畸形,造影剂漏至肠腔内;B:微导管超选择插入至出血动脉分支,经导管注入明胶海棉条致其闭塞;C:血管造影示出血动脉分支消失,未见造影剂漏至肠腔内

     2 讨论

    肠血管畸形是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的主要原因,主要改变为血管异常增多、扩张、迂曲及动静脉瘘等。DSA利用其动态显影和减影技术,能显示病变血管和明确病变的范围。因此,DSA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无占位表现的非肿瘤性出血的重要方法。

    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介入疗法已成为治疗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1\]。治疗有选择性栓塞出血动脉和动脉灌注血管加压素等,对保守治疗无效的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本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宜作为首选。肠血管畸形介入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病变血管,故以栓塞治疗为主,栓塞止血有引起肠缺血坏死的可能,因此栓塞物质一般选用(PVA)或直径约1 mm的明胶海绵颗粒。Patel等综合文献报道共223例肠道出血行动脉栓塞治疗,无1例出现肠缺血坏死\[2\]。本组4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即刻有效率100%,无肠缺血坏死并发症发生,止血效果良好,随访1~5年无复发。由此可见,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是安全的非手术止血方法,部分可获得永久效果。对介入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应紧急施行手术,疗效更好,其对小肠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双重作用\[3\]。

     参考文献:

    [1\] 曾维新,颜志平,周康荣,等. 肠血管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及标记定位\[J\].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6,15(1):4547.

    [2\] Patel TH,Cordts PR,Abcarian P,et al. Will transcatheter embolothevapy replace surgcry in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 Curr Surg, 2001,58:323325.

    [3\] 卢星榕,黄鹤光,朱金海,等. 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4例报告\[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1,35(4):353.

    作者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州350001

    1.普通外科; 2.介入科

    作者简介: 李发炎(1963~),男,副主任医师, 百拇医药(李发炎, 陈大良, 杨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