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316817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读法》抉微——“伤寒论”不能读作“寒伤论”
http://www.100md.com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读过伤寒论》;,陈伯坛;,中医学术发掘;,中华民国,,《读过伤寒论》;,陈伯坛;,中医学术发掘;,中华民国,1“伤寒论”不能读作
     摘要: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读法”篇有以下心得创见:读《伤寒论》不能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反对“三纲鼎立”学说,认为伤寒之“寒”,包含“风”、“寒”两方面,即风寒一体,统一于“寒”;理解太阳病提纲,不要单纯理解为太阳之气病、太阳之经病、手太阳小肠经病、足太阳膀胱经病、太阳之头项病而脉不病;读“太阳病篇”不要拘泥于“太阳之为病”、“太阳病”、“太阳”等字眼,不要拘泥于“传”字、“表”字、“里”字以及“三日阳尽,六日阴尽”,要从整个传变过程中理解太阳病;并通过批驳喻嘉言、黄元御、陈修园,对《伤寒论》原文编次、温病、柴胡证、合病并病、过经不解、中风伤寒、传变、传经等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伤寒论》理论问题中,应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探索经文内在联系;结合《神农本草经》理解仲景组方规律;参考历代注释,择善而从。

    关键词:《读过伤寒论》; 陈伯坛; 中医学术发掘; 中华民国

    《读过伤寒论》(民国19年广州陈养福堂刻本)是岭南伤寒巨著,共18卷约50万字,是现存民国前岭南医籍中篇幅较大的少数几部医籍之一。该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伤寒论》研究史上第三次高潮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2]。拜读过此书的学者对其评价甚高,认为《读过伤寒论》“别有特点,既不取前贤注释只言片语,亦不采一时风靡之西说,一切解说均独出自胸臆”;“不受陈规教条的限制,没有老八股之气,言词生动活泼,颇多新的观点…… 陈氏在注释《伤寒》上,不落前人窠臼,有许多创新之处……他是民国期间以传统方法研究伤寒学的著名医家。”[3]

    一本书的“读法”往往具有阅读指南的性质,而且是作者对某书经过长期研究后的心得见解和理论创见的集中体现。历代《伤寒论》注家,先列“读法”者,首推陈修园。陈修园在其《伤寒论浅注》“读法”篇中,首论“本标中气”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于理解《伤寒论》的重要性,认为“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4]。陈伯坛在其《读过伤寒论》中单列“读法”一篇,开宗明义即指出“《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并通过对喻嘉言、黄元御、陈修园三位《伤寒论》注家的观点驳斥,提出了许多迥异于传统的见解。

     1 “伤寒论”不能读作“寒伤论”

    陈伯坛认为读《伤寒论》不能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这是陈伯坛研究《伤寒论》的重大理论创见。这一理论的提出基于以下认识:其一,陈伯坛反对“三纲鼎立”学说,历代注家“主寒伤营、风中卫,寒伤肤表、风中肌腠,便是倒读伤寒。”其二,“寒伤”是“伤寒之被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