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6年第47期
编号:11318943
替勃龙(利维爱)对子宫内膜的安全性与阴道出血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4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6年第47期
     绝经后的妇女,由于其卵巢功能衰退,造成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从而会引起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一系列更年期症状。此外,部分妇女还会发生骨质疏松、阴道干燥等症状,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传统的雌激素或雌孕激素替代治疗虽然对以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由于不能耐受治疗过程中的不规则阴道出血而退出了治疗。

    替勃龙——治疗更年期症状的有效药物

    替勃龙(利维爱)是一种组织选择性雌激素活性调节剂(STEAR),其与传统的激素替代治疗不同,会在人体不同的部位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发挥不同的激素活性。替勃龙进入体内后,首先在外周循环中主要以无激素活性的硫酸盐形式存在,随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不同的部位,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如其在骨骼与泌尿生殖道处生成具有雌激素活性的3α-、3β-羟基替勃龙;而在子宫内膜处则生成具有孕激素和弱雄激素活性的△-4异构体,避免了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因此不需要另外添加孕激素。
, 百拇医药
    2004年国际多学科专家小组制定的替勃龙临床推荐和指南中指出,替勃龙:

    ◆ 是治疗更年期妇女症状的有效药物;

    ◆ 能改善血管舒缩症状;

    ◆ 提高性生活满意度;

    ◆ 改善阴道萎缩和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 预防骨丢失;

    ◆ 安全性较好,阴道出血发生率低。1

    替勃龙不改变子宫内膜厚度,阴道出血发生率低于雌孕激素

    阴道出血是影响绝经症状治疗依从性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与传统的激素替代疗法不同,替勃龙导致阴道出血和点滴性出血的发生率较低。George等评价了标准剂量或小剂量雌孕激素、替勃龙和雷洛昔芬对子宫内膜厚度和阴道出血的影响。该项开放、前瞻性研究历时5年,共纳入786例绝经后患者。结果显示,标准剂量雌孕激素组阴道出血发生率最高,替勃龙组阴道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雌孕激素组。子宫内膜厚度是子宫病理变化的可靠预测指标。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替勃龙不改变子宫内膜厚度(图1)。该研究提示,替勃龙对子宫内膜较安全,可用于有症状的绝经后妇女。2
, 百拇医药
    另一项名为TOTAL的全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比较了雌二醇/醋酸炔诺酮(E2/NETA)与替勃龙治疗绝经后妇女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该研究共纳入572名绝经后妇女,持续治疗48周。研究发现,与E2/NETA组相比,替勃龙组阴道出血率较低,尤其是在前12周和24~36周时,两组有明显差异(P<0.001;P=0.019)。两组改善血管舒缩症状的疗效相似,与治疗前相比都有显著差异。E2/NETA组有20%的妇女因阴道出血退出治疗,替勃龙组则为0。3

    THEBES研究证实了替勃龙对子宫内膜的安全性,也提示其耐受性优于传统雌孕激素治疗

    为了进一步证实替勃龙对子宫内膜的安全性,一项大型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THEBES研究在146个中心的3000多名健康绝经后妇女中展开。这些妇女年龄在45-65岁之间,按照1:1:2的比例随机分为2个替勃龙组(每天服用1.25 mg替勃龙或2.5 mg替勃龙)和1个连续联合雌孕激素组(每天服用0.625 mg结合雌激素+2.5 mg醋酸甲羟孕酮),三个治疗组患者基线特征相近,治疗时间为2年,期间监测子宫内膜组织特征与子宫内膜厚度,同时记录阴道出血状况。主要疗效指标为:证实口服替勃龙的安全性。次要疗效指标为:比较口服替勃龙与连续联合雌孕激素(CEE/MPA)对子宫内膜出血与组织学的影响。
, 百拇医药
    结果显示,在治疗过程中雌孕激素治疗组发生2例子宫内膜增生和1例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而替勃龙组未发生内膜增生或癌症;替勃龙组(1.25 mg、2.5 mg)和雌孕激素联合治疗组子宫内膜组织学异常发生率分别为0.0,0.0和0.2(表1)。治疗过程中,替勃龙1.25 mg、2.5 mg组及雌孕激素治疗组阴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3%、20.2%和42.6%,替勃龙组闭经发生率高于CEE/MPA组(分别为78.7%、71.4%和44.9%,图2)。

    该项对比研究提示,同标准剂量的CEE/MPA相比,两种剂量的替勃龙均能减少子宫内膜出血。在13个月时,替勃龙组闭经发生率分别为78.7%和71.8%,这些数据与连续联合雌孕激素替代治疗的结果相一致。所不同的是,在用替勃龙治疗初期闭经发生率较高,最初13周内闭经发生率超过85%。

    该研究支持以下观点,即替勃龙诱导子宫内膜不规则出血的作用较小。曾有来自英国的数据显示,替勃龙有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癌,但对该数据进一步分析显示,之所以认为替勃龙增加子宫内膜癌危险可能是由于存在处方偏移。从本项大型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中获得的数据并未找到替勃龙导致子宫内膜增生或瘤形成的相关证据。4

    参考文献:

    1 P. Kenemans et al. Maturitas 2005;51:21-28

    2. George E. Christodoulakos et al. Maturitas 2006;53:413-423

    3. Hammar M et al. Gynecol Endocrinol 2006;22:78

    4. Archer DF et al. NAMS 2006, Poster 6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