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81469
于立新:要像敲钉子那样给自己施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5日 《医药经济报》 2006.12.15
于立新:
要像敲钉子那样给自己施压

     本期关注

    于立新:“像敲钉子那样不断给自己施压,你掌握的知识才能牢固,才能活学活用。”

    于立新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作为医生,他与病人的故事特别感人;

    于立新同时是中华医学会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作为器官移植领域的先行者,他的研究诠释着一个崭新学科的成长和崛起;

    于立新还是典型的工农兵大学生,当年华北平原上一个茫然无知的少年如今已是移植领域的宿将,动乱中的抉择,他的成长浓缩着一代人的命运。

    于立新与病人的故事——

    “做于教授的病人,是一种福气”

    于立新经常对学生说,晚上不去病房看一眼病人,睡觉都不踏实。“晚上于教授不来看我,我都睡不好。”值班护士曾经把患者的心声告诉于立新,于立新就发誓,只要在家不出差,晚上一定到病房看看。如果有特殊情况来不了病房,他必定要值班医生汇报当天术后病人的情况,方视为一天工作的结束。

    “于教授那天晚上回到科室都11点了,但他还坚持连夜做手术。”刘小友既是于立新的学生又是他的同事,于老师5年前深夜飞回广州救治病人的那一幕他永远忘不了。2001年,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年会在南京召开,那次的中心议题是学会的改选。于立新那天下午刚从广州飞到南京,出租车还奔驰在去宾馆的路上,他就接到科里的电话,值班医生告诉他,一个肝移植的病人情况不妙——体温上升,血压不稳定,引流袋里有很多血性液体。病人和家属指名一定要于教授亲自查看,大家心情很是紧张。

    “师傅,调头,谢谢!”于立新听到这里二话不说就返回机场。那一天,于立新清晨查房,上午手术,中午在科室休息了一会儿下午就赶往机场,接着在广州与南京之间的飞机上折腾了一个来回,回到科室已是夜里11点了。于立新回到科室把行李一丢穿上白大衣就来到病人床前,检查过病情后立即决定手术。“手术结束时已是凌晨3点多钟,于老师手术衣都湿透了,换衣服的时候我要扶着他,他不让,就这样踉踉跄跄地回到了休息室。”于立新第二天早晨醒来已是上午10点,没有赶上早晨的交班会,他很是生气。“谁忍心叫醒他啊。”刘小友告诉记者,于老师从不刻意地去教育他什么是医生的责任,而他则从于老师的身上深深体会到了“责任心”3个字的分量。

    有心理学家认为,器官移植实际上是一种医学暴力,这种暴力是施加给受移植者的,所以他(她)的感情就会受压抑。为什么呢?于立新告诉记者,一是患者希望自身的“无用”器官能够尽快地被换掉,但是一般患者又很留恋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所以,经历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往往有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6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