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 分析评论 > 更多分析评论
编号:11324394
青蒿素市场何以疲软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28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裘影萍 来源:《健康报》2006-12-26报道

    曾经在市场上十分火热的青蒿素,如今似乎跌到了“冰点”。市场信息表明,目前青蒿的价格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原药材的价格已经跌到每公斤4.5元左右,这个价格只是上年同期的一半。青蒿素价格也从2006年年初的每公斤4300元跌至目前的3000元以下。

    曾经炙手可热

    以青蒿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抗疟药物自200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治疗疟疾药品后,全世界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将其作为抗疟指定药品,替代奎宁和氯奎等传统药品。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5~10年全球青蒿素类药品将形成15亿美元的销售额。我国青蒿素产业的崛起始于两年前。2004年,WHO正式宣布将每年拨出2亿美元,资助疟疾重灾区政府专款采购青蒿素药品。
, http://www.100md.com
    由此,青蒿素市场被看好。一时间,青蒿素原料出现紧缺,价格一路飞涨,一度冲破7000元/公斤,青蒿素被业内人士称为“黄金般的植物”。

    潮起也有潮落

    业内人士指出,按照2006年全球青蒿素原料需求,大概需要青蒿2.8万吨,如果种植青蒿每亩产量是150公斤,那么20万亩的产量就能满足全部市场需求。但是,人们见到青蒿素有利可图,于是一哄而上。就青蒿的种植业来说,就明显过热。2006年我国青蒿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实际保苗大约为30万亩),过剩成了不争的事实。黄金般的植物沦为滞销品。

    青蒿素市场的降温,除了众多企业在高利润面前忽视市场容量外,还与WHO2006年年初宣布停止使用只含青蒿素的抗疟疾药有关。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青蒿和青蒿素大幅降价倒霉的不仅仅是蒿农,青蒿素提取企业的损失更加惨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蒿素提取企业老总感叹:早知道青蒿原料会市场过剩,当初就不该涉足。
, 百拇医药
    据了解,很多企业在2004年了解到WHO要在全球大量采购青蒿素类药品对付疟疾后,就磨刀霍霍杀向青蒿素市场。但是,面对WHO的大量采购计划,中国相关制药企业在其中的获利并不多,主要是以出口原料药为主。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共有25个国家生产青蒿素类药品。国外的青蒿素生产企业尽管缺乏原料优势,但是它们正在想方设法摆脱原料紧缺的困扰。如据悉,瑞士诺华公司就和相关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可能在非洲建成一个面积大约10000公顷的青蒿种植基地。这对于还在打青蒿素内战的中国药企来说,有可能也是当头一棒。

    如何摆脱困境

    减少盲目行为——对市场的预测应该更加科学化,不能仅依据国际市场上的信息作出盲目的举动,更不能一哄而上。

    提升创新能力——我国青蒿素只把眼睛盯住原料,认为在原料方面我们有优势,实际上这种优势是暂时的。卖青蒿素原料与卖成品制剂相比,利润相差至少20倍。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走成品制剂出口之路是国内企业的必由之路。

    加强宏观调控——业内人士认为,青蒿素产业的前端属于农业,后端属于工业。在这个产业中,有农业与工业的衔接问题,还有工业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我国的企业向来善于“打内战”,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又是“外战外行”,因此亟待改变这种状况。除了企业需要改变外,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全草类 > 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