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热带医学》 > 2006年第9期
编号:11326499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http://www.100md.com 《中国热带医学》 2006年第9期
肺炎克雷伯菌,1产酶,2外膜孔蛋白缺失,3细菌生物被膜形成,4主动外排的机制,参考文献:
     The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to antibiotics ofβ-lactamase.

    XU Chun.

    (Shenyang Municipal Sixth People's Hospital,Shenyang110006,Liaoning,P.R.China)

    肺炎克雷伯菌为G - 球杆形,无鞭毛,有较厚的荚膜,多数菌株有菌毛,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大,呈黏液状,以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为特征有助于鉴别 [1] 。是人类呼吸道和肠道的常见病,也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感染、血液、手术切口、皮肤软组织等多个部位感染,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并且成为革兰阴性杆菌和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对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的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常可以引起各种难治性感染。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包括: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灭活抗生素。②改变细菌外膜蛋白,降低抗生素的通透性,阻碍其进入内膜靶位;③抗生素靶位的修饰,或是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数量,或是降低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肺炎克雷伯菌的PBPs与大肠杆菌的PBPs相似,但目前尚未在临床菌株中发现由PBPs介导的这类细菌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抗生素,降低细胞膜对抗生素的通透性及形成生物膜的群体作用。

     1 产酶

    1.1 β-内酰胺酶

    1.1.1 广谱β-内酰胺酶 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广谱β-内酰胺酶属功能分类法2b组,分子分类法的A类,包括SHV-1、TEM-1及TEM-2等类型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是产SHV-1型酶。肺炎克雷伯菌可以产生几乎所有类型的β-内酰胺酶,根据其决定基因的数量、编码、传导和表达方式,将β-内酰胺酶主要划分为染色体介导的诱导酶和质粒编码的其他类型的β-内酰胺酶,其中的后者在耐药性表达方面尤为重要。随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广谱β-内酰胺酶越来越普遍,而且渐渐衍生出耐药性很强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

    1.1.2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ESBLs是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最重要一类β-内酰胺酶,属功能分类的2be组,分子分类的A类,其分子基础常是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基因的点突变导致的相应酶上一个或多个氨基酶改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4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