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19483
医院青睐高价药 药企未得高利润——“看病贵”黑锅该谁背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5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3.15
     3月1日,就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第22次药品降价方案的第二天,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召集100多家会员药企在北京召开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征求企业意见,赶在“两会”之前向国务院提交一份经过大范围详尽调研的洋洋十多万字的调查报告——《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并拟提出《关于支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几乎就在同时,操刀22次药品降价,却被“效果不明显”的质疑声包围的国家发改委也开始探究药价调控失灵的原因,呈出名为《医院用药数量和结构成为当前抗生素药品费用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的报告。在对北京12家三级和二级医院的药品价格与费用变化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后,该报告指出,药品降价老百姓之所以感觉不明显,是因为每一次药品降价都引发临床用药结构、数量的变化,降价药很快被挤出一线用药,变化并非由临床用药需求驱动,而是由医生利益驱动。

    两份材料同时面世,似乎预示着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开始显露深层次原因。全国人大代表、汇仁集团总裁陈年代在谈到当前医药市场环境时沉痛地表示:“长期以来,医药行业一直背着造成老百姓看病贵的黑锅,‘人微言轻’,行业的利润大部分被医疗机构拿走,以药养医的体制使整个医药市场陷入混乱。”
, 百拇医药
    ■行业危机显现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提交的《建议》中的数据表明,2003年到2006年,全国医药生产企业赢利能力逐年下降,亏损金额大幅度上升。2003年到2005年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利润率平均约为9%。2006年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利润率增幅为11.01%,低于全国全口径工业利润增幅20个百分点。医药工商企业创新与发展能力严重受损,发展后劲不足。

    在药监部门批准的17万多个药品生产文号中,化学制剂有10.9万个,其中262个品种竟有超过100家企业生产。企业普遍缺乏专利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我国医药企业近几年每年汇总平均研发投入约为70亿元,占药品销售额的1.02%,而国外制药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为其销售额的15%。利润微薄、科研投入少,严重制约着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另据国际医药市场调研公司(IMS)对中国医院市场2005年的统计分析,在销售数量上,进口合资药虽然仅占15.2%,利润却占整个医药行业利润的34%;国内企业销售量占84.8%,利润额仅占66%。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外资企业占领着高端药品市场并获取高额利润,而国内企业承载着广大百姓的基本用药保障任务,但利润微薄或面临亏损,发展困难。
, 百拇医药
    “制药行业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特殊行业,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将为人民的基本医疗和国家战略安全提供保障。但是近年来该行业的发展情况却令人担忧,国家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说。

    如果宏观数字还不足以反映行业的全部,那么来自医药龙头企业的真实情况则有着无可辨驳的说服力。

    据国内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生产企业山东新华医药集团负责人介绍,2004年该集团出现了建厂几十年来的首次亏损。2005年,制剂销售利润比上年减少900余万元。2006年上半年,制剂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又下滑五个百分点。尽管企业全力内部挖潜,又恰值国际原料药市场回暖,但去年也才仅仅以微利收场。而亚洲最大的发酵类原料药生产基地——华北制药也在2005年出现首次亏损。同时,东北制药、石家庄制药、鲁抗医药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和效益滑坡。

    尽管有关人士在分析亏损原因时谈到原材料涨价、环保成本上升等因素,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医药领域属于买方市场,在医药购销链条中处于最低端的生产企业为产品进入市场支付着巨额成本。
, http://www.100md.com
    来自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35家国内重点制药企业共获利润69亿元,同比下降11.5%;2005年,144家重点制药企业有25家亏损,亏损面为17%,而2006年企业的亏损面已超过40%。

    ■政策缘何失灵

    近年来,医药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政策恐怕要数药品招投标和降价了。二者的初衷如出一辙:向虚高药价开刀。但结果似乎事与愿违。

    去年下半年,由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牵头在上海举办“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研讨会”。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进行分析表明,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抗感染药物领域,有近80%的不良反应是因为临床过量用药和不规范操作引发的。

    国家发改委研究课题组在使用12家医院数据库中的12905条购药记录,共涉及109种抗菌药物的245195个具体数据进行初步研究后发现:1996年~2005年,12家医院抗菌药物的购进价格持续下降,但受购药数量和购药结构影响,医院购药金额增长较快,其中,购药结构变化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 百拇医药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专家干荣富一直十分关注上海临床用药状况。他认为,正常情况下药品两三年更新换代是正常现象,但是近年来临床用药却出现了降价“晴雨表”。“2004年抗生素首次降价后,被列入降价目录的头孢类品种部分市场便被抗菌谱类似的其他头孢类药物所替代。2005年,在抗感染药物中一直保持最高份额的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经过两次降价后增幅开始放缓。2006年,从临床用药销售前20位中剔除的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均为降价品种,新进入的品种则为头孢替安,其当年的用量同比出现令人吃惊的3594.74%高增长率。”干荣富表示,“通过跟踪可以得出结论,临床用药受降价影响较大,被降价的品种位序基本都后移;新的抗感染药物进入用药前20位的,除了临床应用的需要外,存在临床替代的可能。”

    “正常的情况下,药品进入医院的加价率为15个点,但实际上医院普遍加价42%。根据卫生部医院统计数据测算,通过药价加成,每年医疗机构获得的药品进销差价高达500多亿元。”于明德说。

, 百拇医药     正是医院临床用药的逐利性在生产环节产生了连锁反应,制药企业为满足临床用药虚高差价需要,不得不将降价品种通过改包装、换剂型后重新虚高上市。业内人士表示,企业盲目申报仿制药的真正动力来自于临床的趋利选择。

    据公开调查数据显示,国家发改委痛下决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22次药品降价,实际平均药价降幅只有2.5%,收效甚微。

    事实上,不仅药品降价调控失灵,就连卫生部门主导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也在实践中背离了初衷,一路走来四面楚歌。

    上海一家医院的药剂科主任曾表示,在招投标中面对上千种药品无所适从,根本无暇对药品进行评价。开始只能从大企业中选择,后来大企业产品渐渐少了,就选经济发达地区的,以期望中标药品质量过硬。

    鲁抗医药总经理张正海表示,由于药品招标片面强调药品价格低廉,使得无数规范企业的产品无法中标,而一些偷工减料、运行成本低的企业产品大行其道。这种现象给行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即价格主导,质量退为次要。
, http://www.100md.com
    安徽安庆市中西药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艾学红则表示,在代理品种的招投标中暗箱操作现象比比皆是。企业招标成本高昂,一套招标品种目录价格就为900元。“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例,有卖1.2元的,有卖几毛钱的,质量能一样吗?没有人去想这个问题。”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招标品种即使进入医院也并非就高枕无忧了,如果没有差价,医生照样可以置之不理,这就是业内流传的潜规则“中标就死”,普药消失的根源也就在这里。

    去年,制药行业出现了几起药害事件,在药品监管和医药行业进行全面反思的同时,很少有人去思考欣弗作为一个二线用药品种,在之前就有不良反应警示的情况下,为什么会造成严重死亡事件的问题。据悉,其中一名遇难者是在注射到第38瓶欣弗时死亡的,如此大剂量给药的背后有着高额利润的阴影。

    ■根治以药养医

    “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产业,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医药行业与医疗卫生事业密切相关,其健康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因此国家应对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给予高度重视,并从政策和机制上给予支持,要引导结构调整,鼓励创新,推动医药行业科学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安全、价格合理的医药产品,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于明德说。
, 百拇医药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上报的《建议》提出,逐渐剥离现有医院的门诊药房,使门诊药房社会化。把患者购药选择权还给患者,允许处方外购,打破医院对医药市场的垄断地位,将医生的价值真正回归到医疗服务,而不是药品销售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祛除医疗腐败,净化医药市场,才能真正建立起防止医药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对目前国家正在加大投入的社区医院,应探索新的运营管理模式。建议有条件的社区医院不再单设药房,其职责由社会药房承担。这一方面能从根本上断绝“医”和“药”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社区医院的运营成本,减轻国家负担,增加税收。否则,难免造成新的“以药养医”,影响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开展。

    此外,国家在加大医疗卫生投入的同时,要注重配套机制的建设。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药养医”机制已渗透到卫生投入,医疗管理和医院运行,医疗保障,药品生产、流通、监管等各个方面,要彻底改革绝非易事。因此有关部门需统一思想,加强协调,把改革“以药养医”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切实加以认真研究,协同推进。否则无论改什么,都不是真改革,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两会”上已经传出,汇聚各方观点的六个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已经草拟完成。今年,国家又将拨专款用于农村卫生医疗的改善,一个科学、规范的医药市场环境完全可期。

    于明德表示,希望医疗改革的成本用在刀刃上,充分保证百姓用药安全。

    陈年代则提醒同行,在当前医药市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企业自身要强身健体,通过提高产品质量,规范经营,经受住一切考验,等待春天的到来。

    文/本报记者 方剑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