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科药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1400683
水杨酸类药物抗炎作用的研究新进展与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
http://www.100md.com 《儿科药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自身免疫疾病,1水杨酸药物的历史,2阿司匹林诱生的脂类介质,3水杨酸类药物对转录因子的作用,4水杨酸类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参考文献:
     New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salicylates and children's autoimmune diseases

    ZHU Hua, ZOU Zheng, ZOU Dawei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 Jiangxi Nanchang 330006, China)

    自身免疫疾病在成人及小儿中均较为常见,虽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其病变与炎性转录因子活化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等紧密相关,故近年来学者们对抗炎药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水杨酸类药物抗炎作用的研究成果。

    1 水杨酸药物的历史

    回顾水杨酸类药物(Salicylates)作为一种抗炎药,其应用可追溯到远古的亚西利亚帝国文化时代,亚述人用柳树叶浸出液治疗血管肌肉疼痛的疾病。水杨酸盐(1875年)是最早治疗风湿和痛风的药物。鉴于水杨酸盐的胃肠道刺激性和不适的口感,1897年德国拜尔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Hoffman)成功合成了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acetosalicylic acid, ASA)。水杨酸类药物应用百余年来,人们一直不断地探索其作用机理。1971年,John Vane等提出环氧化酶(COX)理论,指出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能产生前列腺素(PGs)的酶,得到大家普遍认可。但是经过近十余年深入地科学研究,人们发现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水杨酸类药物的抗炎机制[1,2]。

    2 阿司匹林诱生的脂类介质

    细胞膜富含脂质,其中的花生酸类是脂类信号分子中的重要成员。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作用下代谢成PGs和血栓烷素(Thromboxane,TX),在脂氧化酶(LPO)的作用下代谢产生羟基二十碳四烯酸(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s,HETEs)、白三烯(leukotrienes,LTs)以及脂氧素(lipoxins,LXs)等。1995年,Claria和Serhan报道了阿司匹林诱生了新的脂氧素生成,称之为ASA诱生的脂氧素(aspirintriggered lipoxins,ATL),主要为15epiLXA4。阿司匹林类药物在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乙酰化COX的催化中心来抑制其活性,这种抑制作用一方面不仅抑制了花生四烯酸代谢为PGs和TX的途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