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
编号:1140129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痰饮病治法浅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6年第11期
痰饮病,1温阳化饮法,2表里双解法,3涤饮通腑法,4泻水逐饮法,[参考文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仲景为痰饮病提出的治疗大法。仲景认为,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如肺脏功能失调,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水精不能四布;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致水饮内停都可引起痰饮的产生。尤其以脾失健运,三焦气化失调,水饮停聚为主要原因。因此仲景提出了“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盖水饮为阴邪,得寒则聚,得温则行,易伤人阳气,而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阳能运化,则饮亦自除。但仲景又强调“和之”,即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和为原则,而且根据病情变化尚有行消开导治标之法。纵观《金匮要略》对痰饮病的论述,试就痰饮病治法进行浅要分析。

    1 温阳化饮法

    由于痰饮主要是因脾失健运,脾阳不振,三焦气化失调,水饮停聚所致,故振奋阳气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法以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五苓散、小半夏汤等为主方,适用于狭义痰饮、支饮、支饮变证。脾胃阳虚的狭义痰饮、支饮,轻者如泽泻汤证,“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1],其病机乃脾虚水泛,蒙蔽清阳,清阳不升,浊阴上冒,故治以利水补脾;而重者如苓桂术甘汤证[1],则不仅健脾利水,而且重在温阳蠲饮,茯苓、桂枝同用,较泽泻汤证加重了温阳化饮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