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1407185
《丁甘仁医案》导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04期
     《丁甘仁医案》,系据近代江南名医丁甘仁先生临证医案整理编撰而成,书成于公元1927年。《丁甘仁医案》载述完备,内容丰富,文字简明,经验独到,充分反映了丁甘仁先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超群的学术水平,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有较大的影响。

    《丁甘仁医案》全书共八卷,收载作者临床医案中具有典型性验案400余首,方案600余则。其卷一至卷六为内科杂病医案,卷七为妇科杂病及胎前产后医案,卷八为外科医案及膏方。全书涉及病证60种膏方3首。书后附有《喉痧症治概要》,是作者治疗喉痧症的经验心得。

    主要学术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谙熟经典,善治伤寒

    丁氏谙熟中医经典著作,早年曾潜心研读舒驰远《伤寒集注》,对伤寒一类疾病的认识和研究颇有心得,原卫生部顾问秦伯未先生曾经说:“……丁氏甘仁,师于黄帝、岐伯、越人、元化之书,既多心得,而又致力于仲景古训。尝谓医有二大法门,一为伤寒六经之病,一为金匮之杂病,皆学理之精要,治疗之准则。”《丁甘仁医案》共收丁氏治疗伤寒诸案凡17首,从中可以领略丁甘仁先生治疗伤寒的心法。如治疗封左“戴阳重症”一案,病者身热不扬,微有恶寒,咳嗽气逆,十四昼夜不能平卧,咽痛淡红不肿,两颧赤色,前医始而疏解,继则滋养,均未见效。丁氏拟小青龙合二加龙骨汤,继以温解寒邪,收摄浮阳。二剂后,果然气喘渐平,去麻黄又服二剂,颧红得退,戴阳已罢,后改杏、贝、甘、桔、茯神、桑皮、薏仁、冬瓜子、北秫米等平淡之辈五六剂而痊。
, 百拇医药
    2.巧取温病,勇克急症

    丁甘仁继承了叶天士、薛生白等有清一代温病大家的学说,对温热病等急性病有相当的研究。丁氏认为人之禀赋各异,病之寒热虚实各别,伤寒可以化热,有亡阴之变;温病可以转寒,有亡阳之危。皆随体质偏颇,六经气化而异。可谓将温病急症病理变化的实质,揭示得淋漓尽致。丁甘仁治疗温热病与急症的医案,更是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如治张左发热十二天,有汗不解,头痛如劈,神识时明时昧,梦语如谵,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丁氏诊为风温伏邪,蕴袭肺胃,引动厥阳升腾,用清疏风温,清化痰热之法,使厥阳得熄,神明得通,病遂转危为安。丁氏对小儿温病的诊治亦颇有经验,所载儿科医案中,十之八九均为儿科急危重症病案。如湿温门治赵童一案,患儿湿温已延月余,以致病久正气已虚,太少之邪未罢,蕴湿留恋膜原,枢机不和,已见正不敌邪,致生变迁之象。丁氏洞察病机,拟清温并施之法,更以理脾和胃之剂鼓舞脾胃之气,前后二诊,即使邪气外达而愈。

    3.出奇制胜,擅用反治
, 百拇医药
    丁氏善于运用反治法治疗凶险重症。反治法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虽曰顺从假象,实则针对本质,要在辨明寒热、通塞的真假。《丁甘仁医案》中运用反治法治疗各种疾病的医案有47首,几占全部丁案的12%。如治祁左冬温证,身热17天,咳嗽痰红,渴饮便滞,汗多神糊,昏谵郑声。丁氏以真寒假热论治,与服参附龙骨汤二剂,即汗敛神清。是为热因热用。又如患者姜女,腹中结块,停经四月,诸医或云胎孕而与保胎,或云积块而以攻下。然丁氏细察舌脉,以为肝脾两虚,寒凝瘀滞,方用附子理中汤温散阴霾,佐黄芪、桃仁等益气化瘀,连服10余剂,结块消散而月事复常,是为塞因塞用。丁氏运用反治之法,灵活机动,从容不迫,每收出奇制胜之效。

    如何学习和应用《丁甘仁医案》

    1.全面阅读,重点研习

    清末民初,江南孟河是名医辈出的地方。丁甘仁先生系出孟河,耳目所及,皆贤哲高论,加之其能上推经典,下探病原,潜心体悟,认真实践,故能应手取效,成为一代名医。《丁甘仁医案》蕴含着丁氏对各科疾病独到感悟,亟应全面学习,认真阅读。丁氏学识广博,对肝病、血证、喘嗽、泄痢等症尤其是温热喉痧一类疾病的诊治经验颇丰,应当重点予以研习,切实予以掌握。
, http://www.100md.com
    2.深入理解,把握规律

    《丁甘仁医案》医理精深,文采熠熠,医理文采并茂,需要反复研读,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其辨证论治的规律。咳嗽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丁甘仁医案》收载丁氏治疗咳嗽的医案25则,其病因涉及外感、内伤、六淫、七情、胎孕、产后等等。丁氏治嗽医案,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外感咳嗽,注重疏散外邪;内伤咳嗽,强调脏腑辨证;探求病因,力辨食痰湿火;治疗咳嗽,重在溯源求本。有人将丁氏治疗泄痢的经验归纳为治痢十法,将丁氏治疗肝病的经验归纳为治肝十法,诸如此类的学习和归纳,对于理解和掌握丁甘仁先生的证治心法,无疑大有裨益。

    认真阅读按语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丁甘仁医案》中的按语大多为丁氏自按,也有个别为其孙丁济万所按。《丁甘仁医案》中的按语很有特色,如董左风温案的按语为:“风温冬温,用参附龙牡等,是治其变证。非常法也。盖人之禀赋各异,病之寒热虚实不一,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化寒……若犹拘温邪化热,不投温剂,仍用寒凉清解……必当不起矣。”凡此种种,皆宜潜心体味。
, 百拇医药
    3.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要真正掌握丁氏学术经验的精髓,就必须结合具体的临床案例,举一反三,发扬光大。吐血、便血、溲血、衄血等出血性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丁氏对治疗血证,有独特的经验。从《丁甘仁医案》卷四、卷七有关案例中可以看出,丁氏治疗吐血,每以火证立法组方,常用羚羊片、犀角尖、丹皮、玄参、茜草根、白茅根、黛蛤散、侧柏叶之属降火、清火、制火、宁火,火清热泄,则吐血自宁。治疗便血,擅用刚柔温清并施之法,常以仲景黄土汤加减,用炮姜易附子,以白芍易地黄,并加茯神、远志宁心安神,陈皮行气悦脾,既不失仲景原意,又增强了黄土汤的效用。他如用清宣肺气法疗溲血,用养血清营法止衄血等经验,证之临床,均有良好的效验。

    丁甘仁(1864~1924年),名泽周,江苏武进孟河人。丁氏早年学医于乡里,先后受业于当地名医圩塘马仲清、从兄丁松溪(孟河医派代表医家费伯雄弟子)以及孟河医派另一代表医家马培之先生,兼收诸家之长。初行医于苏州、无锡之间,与吴医叶桂、薛雪温病派弟子门人多相往来,在掌握温热病法门“轻灵”方面颇有收获。后联合夏应堂、谢利恒等医界同道,在上海等地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女子中医专门学校等,致力于培养中医人才。门生弟子,几遍全国。民国期间以及以后的许多中医大家,诸如朱治安、许半农、程门雪、章次公、宋大仁、秦伯未、黄文东等,均出其门。丁氏还创办有广益中医院,对中医行医模式的革新,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曾被推选为上海中医学会会长,是民国时期“孟河医派”的重要人物。1924年(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先生亲颁“博施济众”匾额,给予嘉勉。丁氏尊经博古,学验俱丰,著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喉痧症治概要》、《思补山房医案》等。, 百拇医药(苏 礼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