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18638
医以德为尚——记北京中医医院院长王莒生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2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4.02
医以德为尚——记北京中医医院院长王莒生

     北京市延庆县17岁的男孩小李,2004年患皮肤病,钱没少花,可效果就是不好。去年,他的父母听说北京市中医院的王莒生院长在县中医院出门诊,就带着小李前去就诊。王莒生细心诊脉,询问病史,辨证施治,经过三个月治疗,小李病情明显好转。当得知小李父亲下岗,全家生活非常困难时,王莒生就从北京城里带药送给小李。小李妈妈过意不去,把攥得发皱的钱硬往王莒生手里塞。王莒生坚持不要,她说:“这个药没多少钱的,你不用给了,还是给孩子买些营养食品,孩子正在长身体。”一句话说得小李妈妈热泪盈眶。王莒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医术服务患者,用自己的医德感动着患者。

    ■王莒生:“你们的信任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2001年,北京中医医院开始对口支援延庆县中医医院,王莒生作为皮肤病专家每周六到延庆县医院坐诊。两个医院相距70公里,不堵车往返也需要3个多小时,常年坚持的确要克服许多困难。但是王莒生认为,一个城里专家下到基层给农民看病,一个人一次就可以解决几十个患者的看病难问题,再苦也值得。所以对于卫生下乡这样的善举,她扎扎实实地做了下去,不做秀,不走过场。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自己身体出现不适,她都没有停过诊。为给山区老百姓省药费,她想了不少用药招数:遇有皮肤病人她就嘱咐患者将草药第一煎、第二煎内服,第三煎多放些水熬,然后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熏蒸、溻渍和泡洗,既省钱又提高了疗效。而且,遇到特困患者,她还从城里带药免费送给病人。
, 百拇医药
    王莒生给自己定下纪律:一不吃请,二不收礼。在2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有时也会遇到病人送红包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和患者讲:“你们找我看病,我长了本事,我还没谢你们呢。钱我不要,礼我不收,你们信任我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了。”

    ■患者:“药还没吃病就好一半了”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提高为患者服务的能力,在完成繁忙的行政、医疗工作的同时,王莒生没有忘了搞科研,没有忘记学习新的东西。她先后主持了《益气生津散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6项科研课题研究,其中的一项研究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中医看病注重情志治疗,为了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已是主任医师的王莒生去安定医院参加了心理医师培训。每次出诊她不光看病,还不厌其烦地为患者解心中的“疙瘩”,曾经有病人说:“我找王院长看病,就爱听她说话,听她一说心里特别敞亮,药还没吃病就好一半了。”
, 百拇医药
    不仅如此,王莒生还非常重视医学知识的普及,她说这是把健康的金钥匙交给病人。前不久,在王莒生的倡导下,十家大医院的院长一起成立了高碑店乡高井村大众健康指导委员会,院长们深入到郊区农村向老百姓传播健康知识。他们通过对高井村村民健康状况的全面调查研究,制订了高井村大众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并以此为例分析研究我国城市近郊农村大众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应改善与干预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奉献力量。

    这次评选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许多患者买报纸投王莒生的票。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为什么王莒生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这和她的“医以德为尚”,“没有医德是当不好医生的”的行医理念分不开的。

    本报记者 杨六香 通讯员 李学燕

    ▲编者的话:

    至本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人物专访圆满结束。
, http://www.100md.com
    在“名医”栏目进行这个系列报道,不仅是想宣传“十大健康卫士”的感人事迹,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其他的医务工作者能从中读到一些东西:要成为一代名医,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更需要高尚的医德。

    对受术患者说“您辛苦了”的屠规益教授、为病人算经济账的宋三泰教授、实施“温暖星期六”的王拥军教授、为基层农民送医送药的王莒生院长……他们不仅在医术上有高深造诣,甚至有“独门绝技”,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如果一个医生整天抱怨“现在的患者真难伺候”,整天盯着患者的钱袋子,言行总是拒患者于千里之外,他就很难得到患者的认可,又怎么能成为人人敬仰的名医?其实和其他行业一样,医生也要“做事首先做人”。

    春天来了,希望“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的楷模作用能给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一缕春风。

    图为王莒生在专注地为患者把脉, http://www.100md.com(杨六香;李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