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医药》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418044
输血感染性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展望
http://www.100md.com 《河北医药》 2007年第2期
输血感染,1血液安全的状况,2输血感染的危险因素,3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措施及前景,参考文献
     WHO对安全血液的最新定义是:安全的血液就是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化学物质或其它能够使受血者遭受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的血液[1]。输血和大多数临床治疗技术一样,存在着一定风险,输血风险主要由免疫性输血风险和输血感染性风险两大类相关的安全问题所组成。20世纪80年代早期,艾滋病的发现使输血相关的安全问题进一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在输血医学不断发展,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的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使人们对血液安全性挑战的认识越来越深化,笔者对此方面的发展现状作如下综述。

     1 血液安全的状况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发生了一些“血液事件”。如1983~1985年,日本由于继续投放使用未经加热处理的凝血因子,使1 800多名血友病患者染上HIV,1984年,法国血库的血液发现了HIV,由于仍然使用库存血,致使1 200名受血者被感染,政府也因此倒台;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加拿大也出现了严重的血污染事件,这主要是由于检测错施不得力,致使2.2万受血者染上了HCV。因此,血液的质量和安全仍然是世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占世界人口82%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安全的血液而造成的疾病以及死亡的负担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是巨大的[3]。

     2 输血感染的危险因素

    经血传播的病毒主要有HBV、HCV、HDV、HIV及HTLVI(人类嗜淋巴T细胞I型病毒);此外现知CMV、EBV、HPV、HAV及CJDV(克-雅士病毒)等亦可通过输血途径传播[4,5]。在发达国家中,对血液的检测已很规范,但“窗口期”(window period)是导致病毒经输血传播的重要因素,所谓“窗口期”是指从感染病原体到血液中可检测出病原体标志物的时期,病原体标志物可为抗体或抗原[6]。美国90%以上输血传播HIV和HBV以及75%以上输血HCV的危险性均来自“窗口期”感染献血[7]。但在欠发达国家还没有进行规范的血液检测则是导致血液感染安全性的危险因素。在过去的30年里,输血感染的安全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低危人群的志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更敏感的病毒检测方法以及近年来NAT技术的应用,在北美几乎消除了HIV和HCV通过输血而感染。然而,对于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因子的敏感筛检方法并没有得到发展[8]。血液的细菌污染在输血医学当中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而且是输血后感染和死亡最主要的微生物原因。主要是有于被细菌感染的血液可能含有大量的内毒素,这对于受血者来说是致命的[9]。 因此,血液的细菌污染是引起输血传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3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