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20407
调气活血法在治疗胃脘痛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2日

调气活血法在治疗胃脘痛中的应用

武汉市盲童学校   黄海萍  邮政编码:430070

   

 主题词:胃脘痛、调气活血法、气滞血瘀。

 

胃脘痛系指心窝以下、脐以上发生经常性疼痛或突发性疼痛为主的胃脘部疾患。古代俗称“心痛”。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等,在其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期,均可按“胃脘痛”辨治。临床辨证多从病邪犯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三方面论治。但此病证病情较缠绵、易复发。究其机要,实为血气不和、阻滞于经脉所致。经脉受阻,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发为胃脘部疼痛。而造成血脉不通的主要原因又在于气。气与血密不可分,故有“血为气之帅、血为气府”之说,在生理上表现为“气行则血行”,在病理上则有“气滞则血瘀”或“气虚而血滞”。针对上述病机,可采用调气活血法治之。笔者在多年的临床治疗本病中,以调气活血法为主,结合临床辨证治疗本病,使得气血和平、血脉通畅,对于消除患者疼痛、控制复发具有积极作用。

一、病机分析

胃脘痛的发病虽然复杂,临床证型也较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三方面,

无论是病邪犯胃、肝气犯胃、还是脾胃虚弱均可导致气血不和,产生气

滞血瘀。

1、病邪犯胃导致气滞血瘀

在外邪犯胃中,以寒邪犯胃为多见。故《素问、举痛论》谓:“寒邪

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盖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运行不息、畅通无阻,全凭一身阳和之气。若寒盛阳气不能振奋,则气血运行不通而凝滞。况且寒性本凝滞、易阻碍气机,亦可致气滞而血瘀。因此《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病。”

2、肝气犯胃产生气滞血瘀

《沈氏尊生书、胃痛》言:“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

尤甚,以木性累,且正克也。”说明肝之疏泄的正常与否和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肝为风木之脏,且正克脾(土),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还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升降,故肝的疏泄作用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肝气宜舒不宜郁,郁则为病,故又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之说。若情志失常,郁怒伤肝,则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气滞日久,则血脉凝滞,瘀血内结。由此可见,肝气犯胃亦可致气滞血瘀。

3、脾胃虚弱引起气滞血瘀

盖虚不离阴阳气血。气属阳,血属阴。若脾气虚,则有“气虚则血滞”

“气弱则血不行”;脾阳虚则寒邪内生,寒邪凝滞血脉而致气滞血瘀。又阴血同源,若脾阴不足,则血脉无以充实,血行涩滞则血瘀。盖脾胃虚弱非独虚也,仍可引起气血不和、气血淤滞。

二、诊断要点

从上述病机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何种原因导致的胃脘痛,

其最终结果均可致气血不和,气滞血瘀。针对这种气滞血瘀证,现自拟诊断要点如下,至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各种证型胃脘痛的诊断,在此不宜赘言。

    1、胃脘部疼痛久不痊愈,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或胃脘部胀满不舒。

2、烦躁易怒;遇恼怒则复发或加重;嗳气频繁,矢气方舒;亦或

伴胸胁胀满。

3、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沉、涩等。

三、治疗方法

调气活血法是 依据《医林改错》“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

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的气血相关原理制订的。

调气即疏通气机,活血乃活血化瘀之意。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

减,方药如下:柴胡10克、陈皮2克、黄芪15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川芎8克、香附10克、五灵脂12克、蒲黄12克、炙甘草6克。方中柴胡、白芍归经入肝、疏肝解郁为主,配以陈皮、香附增加理气之功。枳实可泻脾气之壅滞、调整中焦之运化。川芎既能行气,又能活血。白芍与甘草配伍,能缓急止痛。五灵脂与蒲黄配伍,活血化瘀之功尤甚。方中用一味补气之品—黄芪,起补气则化瘀更加有力之功效。诸药相伍,具有调气活血、通畅脉络的作用。它既不同于单纯的活血化瘀,也不同于一般的疏肝理气。调气活血法中,法有行气以利活血,祛瘀以利血行,补气则化瘀有力。其方有调整气机、祛瘀生新,用以促进机体再生的功效。

在具体应用时,尚需结合辨证,将调气活血法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对于病邪犯胃引起的胃脘痛,法宜调气活血,佐以温中散寒,若单纯温中散寒,则“已凝之血,更不能活”;若单纯调气活血,则寒邪更不易除。此时,可用上方合良附丸加减。肝气犯胃导致的胃脘痛,法当调气活血、疏肝解郁,若病情日久,致肝胃郁热之证,则加用川楝子、丹皮、栀子等药。脾胃虚弱所致胃脘痛,用健脾益胃、补虚扶正之法治之故当重要,亦须用调气活血兼而治之,若偏于脾气虚者,可合黄芪建中汤加减,亦可用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之品;偏于胃阴虚者,可用上方和一贯煎加减。临症时亦要注意加减,如痛甚者可加玄胡、嗳气较频繁者加沉香、旋复花;食滞较重者加神曲、山楂、鸡内金等。

四、病案举例

魏某某、女、30岁、武汉某厂工人,初诊日期:1999520日。

主诉:胃脘部胀满疼痛二年。

患者时感胃脘部疼痛二年,伴胃脘部胀满不舒、疼痛部位固定于剑

突下。嗳气频繁,时感两胁作胀。纳食差、神疲乏力,大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98年曾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作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西药治疗疗效不佳(药名不详)。

证属:脾胃不和、气滞血瘀兼脾胃虚弱。治宜疏肝调气活血、补虚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柴胡10克、陈皮12克、白芍12克、川芎8克、香附子10克、枳壳1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炙甘草6克。

上药服十剂后,胃脘部胀满疼痛明显减轻,有时饭后感胃脘部隐痛。精神转佳。仍时有嗳气,纳食一般。上方去陈皮、枳壳加沉香10克、玄胡10克,又服五剂后胃脘部胀满疼痛消失、嗳气止、胸胁胀满好转、纳食佳,诸症悉愈。

按:本例属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兼脾气虚之证。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胃脘部胀满疼痛,且疼痛部位较固定。故《医林改错》曰:“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又《金匮要略》云:“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则嗳气频繁。肝郁不舒,则两胁作胀,肝郁乘脾,脾气虚则纳食差、神疲乏力、苔薄白。舌质暗红、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脉细乃脾虚之征。方中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疏肝调气活血,配以黄芪补气则化瘀有力,加用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加沉香降逆以和胃,加玄胡理气止痛。全方补消并用,标本兼治。虽以调气活血为主,仍结合临床辨证,佐以健脾益气之法,故病情向愈。

五、结语

综上所述,胃脘痛的发病虽然较复杂,临床分型也较多,但按其发

病原因归纳有病邪犯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三方面。而导致胃脘痛缠绵难愈、易复发的基本原因则在于气血不和、气滞血瘀。对此,我们在治疗上可用调气活血法为主,结合临床辨证治疗本病。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受病机,各司其属,……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因此,我们在治疗胃脘痛时,只要谨受病机,用调气活血法治之,是可以收到很好疗效的。

 

 

 

附:参考文献:

1、《中医内科学》教材

2、《内经选读》

3、《金匮要略》

4、《医林改错》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