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编号:11439673
有感于“治未病”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22期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发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三是指病后积极采取措施促使康复与防止复发。如《素问·热论篇》:“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火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对于“治未病”的实践和理论,汉代张仲景发挥颇多,此后代有发展。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曾经说:“圣人则常用意于未病未乱之先,所以灾祸不侵,生命可保。”又说:“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是对“治未病”较确切的阐释。
, http://www.100md.com
    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现在看来是多么正确而且仍然是超前的科学理论,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提出了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卫生方针,并发挥过很大的作用。然而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当代,空气、水源、农作物与各种食品的严重污染,人类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许多身心疾病日益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某些老年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以及糖尿病等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这不能不让人焦虑和担忧。

    在努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积极贯彻“治未病”思想,努力实行“治未病”的各种措施,是完全必要的。这些措施和办法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兹摘录其中某些记述以供研究和参考。《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又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以上诸论,从饮食起居、劳作运动、精神调摄以及适应四时气候变化、防止外邪侵袭等各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道理与措施。我们只要切实做到了上述内容,就可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达到“阴平阳秘”身心健康,以至益寿延年的目的,何乐而不为?现在的确是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时侯了。, 百拇医药(程三星 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