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 2006年第3期
编号:11428964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核因子κB的表达
http://www.100md.com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核因子κB;免疫组织化学,,糖尿病视网膜病;核因子κB;免疫组织化学,1材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 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30只,同时设正常对照大鼠30只。在糖尿病诱导后1,3,6个月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估糖尿病大鼠及相应时间的对照大鼠的视网膜NFκB的活性变化。 结果各糖尿病组与相同病程的对照组比较,NFκB染色阳性细胞的灰度值显著降低(P<0.05),表明NFκB的活性显著增高。在糖尿病组中,随着糖尿病病程和视网膜病理改变的发展,NFκB染色阳性细胞的灰度值进行性降低(P<0.05)。 结论NFκB的活性在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中显著增强;NFκB可能是DR的重要危险因素,参与DR的病理发展过程。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核因子κB;免疫组织化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目前已成为成人失明的重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内皮素、E选择素等细胞因子在DR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核因子κB(NFκB)对上述的许多因子都具有调控作用[14]。因此,研究NFκB在糖尿病状态下视网膜中的活性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NFκB在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上的表达和活性变化,以期探讨NFκB在DR发病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大鼠糖尿病模型建立 雄性SD大鼠60只(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许可证号:20020006),体质量200~220 g。随机分为糖尿病组30只,以糖尿病诱导后1,3,6个月分为1月组、3月组、6月组,每组各10只;同时设条件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0只,分为1月组、3月组和6月组,每组各10只。适应性饲养1周。糖尿病组大鼠以55 mg/kg一次性左下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美国Sigma公司)溶液,72 h后取尾血测血糖,血糖≥16.7 mmol/L者为糖尿病大鼠。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大鼠每月测一次血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9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