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 2006年第2期
编号:11428816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摘要: 目的 提高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4例早期诊治的DIC患者均抢救成功,6例晚期患者均死亡。 结论 早期诊治是降低产科DIC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 产褥期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致病因素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发病急剧,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DIC抢救成功的关键。笔者于1997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孕产妇DIC患者2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产科DIC 20例,均符合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患者年龄(25±21)岁(22~33岁);初产妇12例,经产妇8例;26~37孕周6例,>37孕周14例;剖宫产10例,阴道分娩7例,未分娩3例;单胎19例,双胎1例。

    12 临床表现 20例中,胎盘早剥3例,妊娠期高血压病子痫前期(重度)2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2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4例,死胎4例,妊娠合并白血病3例,输血错误1例,堕胎后胎盘残留伴感染1例。20例中,2例死胎;1例于中期妊娠于外院堕胎后胎盘残留伴感染转入本院,阴道出血不多,表现为难治性的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3例未分娩即死亡;14例有阴道出血。所有病例均出现产后大出血、阴道出血不凝等,出血量2 800 mL(1 300~6 300 mL),部分伴有肉眼血尿。20例中,合并消化道出血3例,气管出血1例,皮下出血14例,术后切口渗血14例,术中创面渗血5例,腹腔内出血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受损,其中7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

    13 实验室检查 DIC纠正前每间隔2~3 h检测1次血常规、凝血功能4项及D二聚体(DD)变化。结果显示,血小板(PLT)均<50×109 L1,其中1例仅3×109 L1;凝血酶原时间(PT)均比正常值延长>3 s,最长的延长68 s;纤维蛋白原(FBG)定量均<15 g/L;3P实验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比正常值延长>3 s;凝血酶时间(TT)均比正常值延长>3 s;DD均>15 mg/L,最高达615 mg/L。

    14 治疗 20例患者均使用少量肝素(50~75 mg/d)至DIC指标正常,并输注新鲜全血或红细胞悬液;12例输注冷冻血浆;17例输注干冻纤维蛋白原;2例输注冷沉淀;18例输注浓缩血小板;9例行子宫切除术,其中6例剖宫产加子宫切除术;5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其中2例行剖宫产加次全子宫切除术;2例胎盘早剥行剖宫产;1例阴道分娩。

     2 结果

    治愈14例,治愈率为70%。围产儿存活13例,中期妊娠引产1例,宫内死亡4例(其中1例为双胎之一),新生儿死亡2例,死产1例,围产儿死亡率35%。孕产妇死亡6例中,3例产前死亡者分别为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或白血病、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均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3例产后死亡中,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入院后病情急剧加重,因出现临产行剖宫产术,术中出血1 500 mL,予输血等处理,因肝功急剧损害、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重症肝炎,因产后大出血由外院转入,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术中休克,因无创面渗血予以关腹,术后1 h因腹腔引流量(全血)>1 000 mL,再次行宫颈切除术,抢救无效死亡;1例妊娠合并白血病,入院时已存在DIC,入院后2 h分娩,产时出血1 500 mL,病情逐渐加重,全身出血,16 h后因气管内大出血窒息死亡。

     3 讨论

    31 DIC的诊断 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以凝血障碍为特征的中间病理过程,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部分病例如未能及时行实验室检查,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作初步诊断:(1)存在易引起DIC的常见病症,如感染性流产、过期流产、死胎、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合并肝病、妊娠合并血液病、休克晚期;(2)有广泛出血倾向,尤其表现为阴道大出血、无血凝块;(3)出现循环衰竭或休克,且不能用原发病解释;(4)孕妇破膜时、产时或产后突然出现寒颤、胸闷、呼吸困难、脉快、紫绀、昏迷等。本组20例患者均存在易引起DIC的病症。凡拟诊的病例应及早检测凝血功能,尽早确诊。

    32 预防与治疗 20例病例均发生在有产科合并症的患者,多数未行定期的产前检查,待病情严重时在基层医院又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因病情剧变而转院,部分病人已失去抢救的最佳时机而死亡。因此,加强围产期保健和治疗各种产科合并症、减少重症的发生和危险是预防产科DIC的关键。治疗DIC的根本是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阻止内外源性促凝物质入血。产前DIC要抓住时机解决分娩问题,如无宫缩或没有阴道分娩条件,要尽快行剖宫产,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及时切除子宫,即使在休克状态下,也应在抗休克的同时行子宫切除术,治疗是否及时对抢救成功有着重大意义[2]。因多数病人术前均处于严重的休克状态,术中血压过低,创面无渗血,但一旦休克纠正,可能会出现创面出血而致内出血,因此最好行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应与检查同步进行,以避免贻误抢救时机。

    33 肝素的应用 合理应用肝素一直被认为是治疗产科DIC的重要手段[35]。因产科DIC高凝期很短,很快进入消耗性低凝期,故肝素用药时机较难判断,肝素的应用必须十分慎重,如用药不当会加重出血,甚至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现主张小量静脉滴注,每日6000 IU即可改善出血症状,只有在输血错误和羊水栓塞等才需用较大剂量[6]。

    34 输血与血液制剂 产科DIC 多为急性失血引起,病情发展迅速,高凝期往往不明显而迅速进入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因此,在血液不凝阶段补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至关重要[7]。临床上,越早输入血浆,DIC持续时间越短,而且血浆冷沉淀物中虽然一些凝血因子浓度较高,但部分凝血因子已被活化,而且冷沉淀物并不包含所有的凝血因子,因此,输给血浆是必要与合适的。血小板输注应视情况而定,在血小板生成受到抑制、血小板计数很低或有明显出血时可输注血小板。文献报道,当继发纤溶亢进时,同时又迫切需要局部止血,纤维蛋白原的用量至少需要4g[2]。

    35 积极诊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DIC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能否正确、及时的诊治,对DIC患者的抢救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有条件,患者宜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24 h的全面监护,包括各脏器的功能、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肾功能衰竭病人应进行血透,对呼吸衰竭的病人应予以机械呼吸机辅助通气,对于抵抗力差的要给予支持治疗,如人体白蛋白、少量新鲜全血等,同时给予足够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病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参考文献:

    [1] 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学术组. 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0,21(3)165166

    [2] 潘用宾,杨 品,董华芬,等 产科急性DIC的诊断和治疗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2,8(3):149150

    [3] 梁心仪,朱坤仪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例临床处理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18(1):59

    [4] 帅茨霞,胡 燕,俞 康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临床分析[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1999,2(4):247

    [5] 林琼霞,左绪磊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16(6):370371

    [6] 王兆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进展[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1,14(6):273274

    [7] 张新洋,黄醒华 羊水栓塞并DIC临床处理[J]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2,27(3):169170

    (编辑:何佳凤)

    作者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福州 350001, 百拇医药(陈宇涵, 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