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时珍国医国药》 > 2007年第1期
编号:11428630
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思路
http://www.100md.com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1期
心力衰竭;,辨证论治;,虚实;,阴阳,,心力衰竭;,辨证论治;,虚实;,阴阳,1分阶段,细察病机,2论虚实,分清主次,3达平衡,调整阴阳
     关键词:心力衰竭; 辨证论治; 虚实; 阴阳

    心力衰竭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排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主要特点为体(或肺)循环淤血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和最终归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和心理压力增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现代社会常见病、多发病。传统治疗以提高心输出量,增强心排量为主要目的;现在已转变为以维护衰竭的心脏,提高心衰病人的远期预后,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存质量为主要目的。中医治疗心力衰竭能够减轻症状,减少复发,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明显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故本文仅就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思路略谈一二,以商榷于同道。中医古籍中虽未见有“心力衰竭”之病名,而“心衰”一词,却最早出现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与“心衰”有关的描述,则最早见于《内经》:“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多见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心水”等病证中。在治疗时紧紧抓住其发生发展的各个临床阶段,分证型论治,分阶段论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辨证的过程中注重整体调节,使人体在气血阴阳诸方面达到内外的协调统一,方可起沉疴于危难之中。

     1 分阶段,细察病机

    在心衰的初始阶段,患者常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量下降,腹胀,水肿,纳差,舌质淡暗苔白厚,脉沉滑等一派痰浊内扰的征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