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64476
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困惑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30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4.30
     多数公司的增长瓶颈都在于领导人才,它们都在吸收同一个人才群体。如果领导者是做研发出身的,那么吸收的大都是做研发的;如果领导者是做市场出身的,那么最强的肯定是市场部门。而其他方面的人才能力平平,企业高层或中级管理层的实力不够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2007年春季,当于宁开始在各大医药院校张罗着招聘研发人员时,他已经做好了受挫的准备。“在我们的候选者中,一半以上不会前来接受事先约好的面试。”他表示,“在前来面试的人中,可能每20个才有一个合格的。而所谓合格,我的意思也只是‘可以培训的’。”于宁今年35岁,在上海一家不大的专业医药研发企业做人力资源工作。该公司刚获得一笔风投资金,有几个不错的品种正在研发之中,但是各个层次的研发领域却总是缺人。

    直接在各大媒体刊登广告招聘或者找猎头?于宁说:“这种方式不是没有用过,但是如今在上海,一位不错的研发项目经理年薪开价一般在18万~30万元人民币,普通的、有经验的研发人员,人力成本也不低;即使这样,还是一将难求,人力难留。”这与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似乎形成了反差。
, 百拇医药
    而更大的反差是:一度在西方人的思维里“盛产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医药市场,人力成本逐渐地不再便宜。这种情况目前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是这一趋势逐渐会延伸到各中小城市。

    悲观者认为:危险!中国医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正遭遇挑战,中国医药会因此逐步失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乐观者认为:这是好事,这与中国医药产业的进程密切相关,劳动力的升级预示着产业升级。谨慎者则认为:人力成本的增长表明了产业升级的需求,但有产业升级的动力却不一定就能顺利完成产业升级!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对现有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全面升级时,我们是否拥有足以完成这一重任的人力资本?

    不再便宜

    中国正为医药产业提供大量的人力,但其技能的缺乏却制约着中国医药企业的发展基点;需要熟练技能的关键职位却因为人力短缺而进一步抬高了人力成本。人力不再便宜成为现实的困难,却无法成为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直接助力。
, 百拇医药
    近期,德国的专业研究机构就218家工程技术类外资企业公司的2万多名中国工程师2006年收入水平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前来投资的外资企业在考察过中国市场之后往往发现,所付员工薪金与之前的设想会有很大差距;合适的专业人才和部门领导者很难找到,即便找到了,也很难留住人才,很多公司的人事变动率高达30%。92%被调查的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都表示,在招募员工的问题上困难重重。

    有关中国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廉价人才的想法,越来越与现实发生碰撞。从麦肯锡对中国的医生等职业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中国数以十万计的大学毕业生里,切合跨国公司需要的不足十分之一。为节约成本而在中国筹建研发生产基地的跨国制药巨头们正在发觉,劳动力市场趋紧的速度比预计的要快得多,聘用并留住熟练员工,正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艰难,成本也更为昂贵。

    另一方面,据联合国预计:未来5年中,中国将向全球劳动力市场输送4400万劳动力,而同期美国劳动力总数将增加1000万人,欧洲不会增长,日本则将下降300万人。
, 百拇医药
    三个原因

    “中国大学每年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为60万人!”这个数据经常被援引来证明,中国将势不可挡地崛起为科技强国。那么怎么会出现人才短缺呢?显然以这种粗糙的原始数据来作为衡量标准是一种误导。于宁话中的“可以培训的”就是一个例证。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解释是,中国医药产业的经济增长甚至超过了它极其丰富的劳动力供给。扩展的医药产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而人力资源的供给没有跟上。另一个原因是全球化,全球化提高了本土企业的竞争门槛,同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新的需求。中国以劳动力密集为主的企业将因此逐步失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全球加工制造业将转向东南亚等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国家。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医药行业的可用人才数量远比表面看上去的要少。这要部分地归因于技能不匹配,但主要还是由于纯粹的数量并不等于高质量。

    “一方面,一些濒临挨饿的年轻人绝望地寻找工作;另一方面,雇主几乎带着同样的绝望,也在寻觅合适的人手,来填补数以万计的职位空缺。”有关人士表示,“市场发出了强烈的信号,表明了体系的失败。这一体系没能造就足够多的、具备我们经济所需的技能组合人才……这会严重妨碍医药经济的增长。”
, http://www.100md.com
    不仅仅是语言

    此前,在中国医药企业与印度医药企业的比较中,许多业内人士指出:语言能力是印度明显领先于中国的一个方面。多数情况下,印度人会讲流利的英语;此外,印度有约30种语言,因此许多印度人善于学习语言。而在中国,流利运用外语还是一门技能,而不是一项基础工具。

    中国医药产业需求升级,其发展的源动力将不再是以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以服务业、高科技和高附加值制造为代表的新型产业。语言能力显然是后者更需要的。

    但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整个人力资源的培养体系都遭遇了挑战。首先,学院教育受到了抨击。中国学生是建立在死记硬背基础上的教育体制的产物,而在具体技能方面,过于注重理论课程,使他们缺乏解决问题或团队合作的经验。其次,在中国医药行业表现最明显的是管理人员短缺严重,其结果是经理人的薪酬更为高昂。于宁说:“项目经理是无法通过速成培训课程而迅速培养出来的,也不能指望市场上总有现成的人才可供聘用。”此外,多数公司的增长瓶颈都在于领导人才,它们都在吸收同一个人才群体。如果领导者是一个做研发出身的,那么吸收的大都只是做研发的;如果领导者是做市场出身的,那么最强的肯定是市场部门。而其他方面的人才能力平平,企业高层或中级管理层的实力不够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百拇医药(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