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 2000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1448180
针刺伤对护士的身心影响的分析及其对策
http://www.100md.com 蒋葡清
针刺伤;护士;调查,,],针刺伤;护士;调查,1对象与方法,2结果,3结论,4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参考文献]
第1页

    参见附件(41KB,3页)。

     针刺伤对护士的身心影响的分析及其对策 (pdf)

    [摘要] 目的 深入了解临床护士针次伤的现状并寻找原因与对策。方法 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11名护士进行自填式问卷。结果 93.7%的临床护士都受到过针刺伤的伤害,81.08%的护士针刺伤后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91.69%的护士感到担忧恐惧。她们均希望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并给予落实到位的政策。结论 临床护士工作繁忙,与病人接触较多,针次伤的机会较大,受到感染的机会也多,严重损害了她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建议各级医院要关注她们,寻找原因并采取具体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

    [关键词] 针刺伤;护士;调查

    针刺伤是一种由医疗利器(如: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会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美国有57例HIV/AIDS被认为是在工作中感染的,尽管这种HIV传播非常罕见,但针刺伤是常见的。我国是肝炎的高发区,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已有1.3亿,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1]。护士特定的工作性质,使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由此引发的职业伤害没有引起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有些单位对防止针刺伤也无具体落实到位的防护措施。因此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减少职业暴露对他们的伤害,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二甲医院临床护士111人,平均年龄31.46岁,分3个年龄组:30岁以下62人,30~40岁33人,40岁以上16人;职称:护士48人,护师29人,主管护师34人;文化程度:中专36人,大专70人,本科5人;临床工作年限:2年以下21人,2~10年46人,10~20年30人,20年以上14人。

    1.2 方法 2006年12月,采用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15份,收回问卷111份,回收率96.5%。内容包括护士针刺伤的频率,护士对针刺伤后的认知,治疗预防费用承担问题,护士希望得到的帮助等,采用百分比的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层次针刺伤的调查结果 无针刺伤7人,占总数的6.31%,且全都是低龄资护士,1次针刺伤的占22.25%,2次的占14.41%,3次或者3次以上的占56.76%。40岁以上的护士基本上都受到3次或3次以上的伤害。由此可以可以看出,针刺伤的次数与人的学历、职称无显著性相关关系,而与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限有相关关系,一般年龄越大,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越长,受到针刺伤的几率越大。见表1。

    2.2 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程度 见表2。表1 不同年龄层次针刺伤的调查结果表2 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由表2可知:大多数护士知道针刺伤的危害和处理方法,但大多数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预防和治疗,他们普遍感到担忧、恐惧,对今后的工作(密切接触病人)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护士没有进行针刺伤的报告,在46例已报告的护士中90%的护士认为若感染了相应疾病也许可以找到原因,甚至可以作为依据;未报的人群中除7例无针刺伤者外均认为报告与没报告无区别。

    2.3 针刺伤后治疗与预防费用承担情况 见表3。 表3 针刺伤后的治疗与预防费用承担情况从表3可以了解到90%的治疗预防费用都是由护士自己承担,即算有时由单位承担的极少部分也是由本科室协商出的,这样势必影响了他们的预防治疗和上报针刺伤的积极性。通过调查发现80%的人认为院感人员虽然已经给予了登记和道义上的支持,并申请得到支援,但无实质性结果,医院没有实施具体的措施;94.59%的护士希望得到医院的支持和帮助,有落实到位的防护措施。

     3 结论

    由以上3表可以看出,护士是职业暴露较高的一个群体,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常受到针刺伤的伤害,但医院条件的限制与管理体制使他们受到针刺伤的损害同时得不到相应的预防和治疗,使他们在身体受到伤害的同时也感到了心理的压力。如何减少针刺伤,总结造成针刺伤的原因,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方案,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是减少针刺伤,提高护士的积极性的最佳途径。

     4 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4.1 针刺伤的原因

    4.1.1 操作中被针刺伤 在回收废弃针、毁型浸泡及持取针、加药及重套针帽等操作环节均容易刺伤,其中加药重套针帽及取废弃针误刺率较高。这些与在工作中养成不正确习惯动作有关。

    4.1.2 不良的工作环境 做各种操作时光线不理想是导致被针刺伤的客观原因,因此认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增加针刺伤的频率和危险性。

    4.1.3 外界因素 针刺伤与工作紧张程度、工作量、从事职业性质、性别、工龄、身体状况,防护措施、防护教育、防护设施、性格特征、领导重视、防护意识等十二项因素有关。如工作繁忙紧张,身体疲乏,工龄较长、性格急躁者等就容易受到针刺伤的损害。

    4.1.4 防范意识淡薄 护士在静脉采血或其他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如:操作前、操作中(抽取药液、各种注射、拔针时……)及操作后整理用物时,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废物处置时没有戴手套,发生针刺伤不及时报告。

    4.2 防范针刺伤的有效对策

    4.2.1 加强教育 普遍预防或标准预防是预防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对临床一线人员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新护士介绍职业防护基本知识,督导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执行标准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4.2.2 安全使用锐器 (1)锐器安全操作方法:尽可能地避免使用锐器,任何时候应尽可能使用带有安全性能的静脉注射装置;静脉穿刺和静脉注射时应戴手套;当给意识不清的病人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盛装锐器的盒子不能过满,不应超过盒子的3/4;不能将锐器随意放置或无人管理;锐器盒应放置在齐腰部方便使用的位置;不要用手将锐器传来传去;在运送用过的注射器前,特别是运送装有动脉血样的注射器,要用移去针头的器具先移掉针头,再封上一断为盲端的套壳。(2)处置锐器的方法: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用过的针头应立即放入坚固的硬质锐器收集器中,不能将使用过的锐器放在医疗垃圾袋里,禁止用手回套针帽;要按分类去放置用后的锐器和其他医疗垃圾;为防止发生针刺伤事故,应尽量配备小型针头毁型器等注射针安全处理装置。

    4.2.3 装备和使用改进的医疗用品 安全针头注射器、输液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器,尤其是不暴露针头的抽血器无论是抽血、输液,还是污染后的处理销毁,均无机会刺伤护理人员。

    4.2.4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锐器伤的次数,医院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光线充足,空间宽敞,操作区整洁,还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器废物容器等设施。

    4.2.5 改变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执行标准预防,接触血性物质均应操作前戴手套,特殊情况下考虑戴双层手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1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