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60054
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的“瓶颈”及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2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6.12
     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统称为中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相对现代医学的进展,中医药前进的步伐沉重而缓慢,其防治脑血管病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认真思考中医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规范并创新,对发挥中医药重视预防、整体治疗的优势,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脑血管病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存在的问题

    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分期不清。 急性期有2小时~20天、发病72小时以内等不同的时间分期。分期的不明确,直接影响了中医对本病病机演变规律的认识,影响了中医治疗脑血管病临床方案的确立。

    中医病因承袭旧说。 对脑血管病的病因研究很少,主要以承袭旧说为主,且仍处于描述性的模糊概念的状态。要说发展总是离不开汉唐的外风说至明清的内风说。临床上提到中风就强调年老体衰,或肝肾不足,或元气亏虚,对现阶段因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造成脑血管病发病的年轻化(在20~40岁人群中,急性脑血管事件已不鲜见)缺乏解说,在中医病因的研究方面没有体现时代特点。
, 百拇医药
    中医病机交叉错杂。 中医将脑血管病责之“风、火(热)、痰(湿)、瘀、气虚、阴虚”,风火痰瘀是标,气虚阴虚是本,既成共识,但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复合病机表述极不规范,造成内涵外延差异。更有一些病机不在以上六者之列,致使证型种类差异较大,给规范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治则研究重辨病。 脑血管病的研究中,人们很容易将脑出血的离经之血责之血瘀、将脑梗死的血栓、栓塞责之血瘀,很容易将西医的血管硬化、高血脂与中医之瘀血挂钩甚至划等号,治疗中一味强调活血化瘀。缺少对传统中医治疗脑血管病的治则研究,如用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中风昏迷痰热毒盛有效,其治则豁痰解毒,醒脑开窍的机理缺乏研究,特别是对治疗中风昏迷的中医特有的醒脑开窍法缺少应有的研究。

    理论探讨多临床实践少。 以理论而言出血性脑血管病辨证属瘀血没有异议,且现代研究认为患者凝血功能正常,出血一般在半小时内自止。故可以尽早使用中药活血化瘀,有助于恢复灌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早日康复。但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甚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的研究报道不多,大样本的研究报道更少。
, 百拇医药
    剂型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尽管中药制剂已具备了各种剂型,但不等于能够满足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实际需要。例如脑血管病的急性期闭证多见,患者牙关紧闭,口服给药困难,静脉给药不仅方便而且吸收快,更适用于抢救。急性脑血管病病机多涉及痰热、腑实、阳亢、风动、血瘀,目前针对这些单一病机的静脉制剂不全,包容相兼病机的静脉制剂就更少,严重制约着中医临床的发展,特别是急救水平的提高。

    过于强调特色,缺少规范与合作。 中医过多强调各自经验特色,包括地方特色、单位特色、个人经验等,缺少规范研究与合作精神,即按照国际惯例按循证医学的方法组织大规模的医学临床研究。

    ■解决瓶颈的研究要点

    脑血管病急性期时间的确立。 急性期时间的确立对中医治则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结合影像技术分清出血和缺血,在此基础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组制定确立。确立急性期时间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关系到能否抢救生命与以后康复的快慢及程度。
, http://www.100md.com
    病因病机的研究。 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如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家族遗传史的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气象学研究成果,结合中医传统病因病机的认识,将病因病机客观化,具体化,找出中西医认识方面的相关关系。要敢于创立脑血管病新的病因学说,如“血瘀生风”学说,年轻人在超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也可突发脑血管病,是否可以称为“过劳生风”?新的病因学说要经过临床验证。

    确立证型分类。 按病机单元及合理的相兼组合,确立病证分类。证型是脑血管病研究的基石,是规范化研究的起点,因此证型必须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组制定确立,避免或减少主观随意组合,减少因不规范的证型的描述,影响了中医药治疗的客观疗效的评价。确立证型要尽可能简练、明确(对应症状积分量化),要尽量探索并逐步确定该证型在脑血管病过程中(区分缺血型性和出血性)的时间特点。

    活血化瘀的时间窗。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法则,用中医药及针灸活血化瘀、尽快恢复血流灌注,既可达到溶栓目的,又避免了溶栓的副作用。活血化瘀不管是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使用,因为中药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可以止血;中药活血化瘀在病人急性发作运送至医院之前就可使用,少受条件限制,选择吸收快的给药途径如舌下含服,药物剂量便于掌握,达到院前阻止病情恶化的目的。
, 百拇医药
    使邪有出路,邪去正安。 扶正祛邪是脑血管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性脑血管事件尤其是中医认为的邪入脏腑者,祛邪是关键,只有邪去方能正安。如何使邪有出路,通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除外脱证,早期适度的通腑至关重要。通腑内服或外用灌肠均可,临证灵活选用。

    多种剂型,立体治疗。 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中药静脉制剂的研制比较困难。但要提高中医急救水平,必须要有大量符合中医病机的高效稳定的中药静脉制剂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当然剂型不能局限于静脉制剂,要充分挖掘中药多途径给药的优势,如将安宫牛黄丸制成滴丸舌下含化就很方便地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急救,患者自己容易掌握。去邪通腑的直肠栓剂,早期使用,防止浊邪上犯害清。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组织研究和评估疗效。 虽然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随证加减是汤剂的传统优势,但是为了使脑血管病的研究和临床更加规范,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医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必须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组织临床和科研工作,这是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医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能为国内外专家认同的桥梁。

    【相关链接】

    樊永平,男,1996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和王绵之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神经疾病的防治和研究。擅长中医药治疗颅脑术后并发症、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疑难病症。对于颅脑术后发热从湿热治疗,获效良好;提出急性卒中,乃风火痰瘀级链反应,治风系切断反应链之核心;多发性硬化补肾是防止复发的关键。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最近被评为北京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优秀中青年中医师。

    (樊永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