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1818
再提产业集中度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27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7.27
     在第一轮医药并购潮中,经常会听到的一个逻辑是:据预测,到21世纪中期,全球前70家大制药企业将合并为15家,医药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提高产业集中度更加有利于跨国公司对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医药市场进行分割与控制。那么同理,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与世界同步,国内前十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也将达到30%以上。所以,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要在2011年成为中国医药十强之一,年销售额就必须达到100亿人民币以上。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资本运作是一个不得不用的手段。

    于是,通过资本运作“收购—扩张—再收购”的模式,中国医药企业从中找到了一条打造世界级制药企业的快速、经济的通路,由此,中国医药产业的集中度也就可以达到与世界同步。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随后发生的事实是,“做大情结”让中国企业走上了一条十分凶险的扩张道路。产业集中度从一个被高调宣扬的梦想变成了一个必须面临的十分尴尬的挑战。

    对于产业集中度有三种反思,其一是竞争力考量,其二是并购目的,其三是并购方式。

    首先,竞争力增强应是产业集中度提高的硬指标。一家关注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往往将长期资本投入到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和改进运营管理的行动中去,但是在第一轮医药并购中,许多医药并购企业的长期资本净值却在逐年递减。

    长期资本净值越高,意味着企业用于长线投资的财务能力越强;长期资本为负,则意味着企业在用“短融长投”的方式支撑目前的主业,有周转不灵之虞。这个指标对中国药业上市公司的意义在于,决定企业能拿出多少钱用在新药开发和商品化上。此外,在某一专业领域持续投入和学习构成了制药企业另外一个关键性的成功因素。而通过并购获得产品线的扩张,无助于培育上面这些成功驱动因素。

    其次是目的。“上一轮医药行业并购整合失败的原因,不外乎三点:想圈钱,钱不够,能力不够。”鼎辉中国区总裁焦震认为。当然对并购者的目的做道德审判有些不公平,但从纯粹投资者的角度来观察,第一轮并购潮中的并购先生们无疑都有些急功近利且好大喜功。

    再次是方式。为了这个目标,中国医药企业家们选择的道路有两条,一是规模扩张多元化,二是搞资本经营。为了加快速度,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而从药企的角度看,理由是充分的:与中国医药行业内整体持续走低的利润率相对照,众多的医药企业拓展其他投资业务,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医药项目往往面临多重困境,而投资收益却快速丰厚起来。但是,当投资回报在特定时期内被放大,资本的趋利性会暴露无遗,产业竞争力增强、产品创新会乏人问津,而产业集中度又从何谈起?, 百拇医药(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