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0598
让社区成为首诊选择——上海两会代表委员谏言社区卫生服务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31日 《现代护理报》 2007.08.31
     如何让市民看病不再难?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是突破口。上海去年有超过1亿人次的门急诊量,其中33.2%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首诊选择。代表委员认为,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需打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加快全科医生的柔性流动,同时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工作。

    转诊畅通需高质量确保

    “小病去社区,大病我也去社区,通过转诊,我可直接住上大医院的病床。”“双向转诊”的开通,让陈老伯觉得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惠又方便。据了解,从今年4月1日起,市民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的定向转诊单,到指定的二、三级医疗机构挂号,可享受普通门(急)诊诊查费减免50%的优惠。目前,一部分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始推行“双向转诊”。

    高均芳代表说,推行诊查费减免措施,是利用经济杠杆引导市民去社区看病。虽说有时只有几元钱的优惠,但对困难群众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如果转诊效果好,不仅可避免延误治病时机,还能有效缓解看病扎堆大医院的现象。
, 百拇医药
    有优惠,市民首诊就选社区?苗林代表觉得未必。他认为,市民最在意的是医疗水平,其次才会考虑钱。有些市民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是担心社区医疗质量不达标,转诊的时机不能到位,以致耽误病情。苗林认为,光有优惠还不够,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医疗服务,才是打通“双向转诊”渠道的关键,而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二、三级医院的配合和支持。

    吕元委员开出“药方”:把大医院的资源、人才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机结合,大医院应在人才、技术力量上支援社区,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备、床位也可为大医院服务。他举例说,目前华山医院的康复科已经“搬”到了下级医院,有效地盘活了医院资源,一举两得。

    厉翠兰代表还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和药品、医疗设施配备与二、三级医院存在较大差距,她建议在确保社区常用药品供应的同时,适当增加药品品种,发挥价格优势,这样无论是首诊选社区,还是康复转社区,市民都愿意去。

    加快全科医生柔性流动
, 百拇医药
    有市民因贫血到社区看病,医生只为他简单地开了点药。但市民病症并未减轻,到大医院一查发现是肾脏出了问题。出于对社区医生水平的不信任,很多市民宁愿多掏点钱,多绕些路。

    “全科医生不是什么病都能看,关键是要根据病人病情,把握准确的转诊时机。”张怀琼委员提到,在国外,全科医生既熟悉各大医院的专长,又为居民提供“一对一”服务,并能及时为病人推荐合适的医院转诊。目前上海尚难达到这一要求,少数医生对病症判断不准,又不熟悉各大医院专长,往往延误治疗时机。

    如何让全科医生尽早上“道”,张怀琼委员给出建议:加强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让医生在大医院和社区之间实现流动。他认为,全科医生应到二、三级医院的各个科室进行实习、锻炼,大医院的医生也可到社区进行技术交流、定期坐诊,帮助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技能。

    上海面临数千名全科医生的巨大缺口。有代表提出,一个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须经三四年培训才能成为全科医生,过长的培养周期令很多大学生怯而止步,不愿去社区就业。许宝英代表建议,要制定相关倾斜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以鼓励和吸引人才去社区工作。
, http://www.100md.com
    编织社区预防保健网络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显示,一个人的健康,15%和环境有关,8%和医生有关,而60%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李忠阳代表认为,对市民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其效果要远远大于建几所医院。如能从预防保健着手,筑起健康屏障,就可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不要等生了病才围绕疾病转。”林樟杰代表说,对市民的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除了给居民看病,还应为居民提供健康宣传、咨询等服务。但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多数仍停留在医疗为主的方式,被人们视为看病就近、方便的“小门诊”,而不是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机构。

    李忠阳代表建议,在提供方便、廉价治疗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在了解社区人群健康与疾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健康促进方案,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编织社区预防保健网络。在制定评估体系和指标时,须将预防保健、群防群治列为重要考评与评估内容,切实把预防为主、社会参与、主动健康干预措施辐射到社会全人群。

    (解放),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