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08621
多发性大肠憩室3例
http://www.100md.com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毛瑛玉 陈吟 毛连华

    单位:毛瑛玉(福建省宁德地区第一医院,福建 355000);陈吟(福建省闽东卫校);毛连华(福建省福安市民族医院)

    关键词:结肠憩室;畸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990144中国图书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99(1999)01-0040-01

    1 临床资料

    例1,男,51岁。排粘液血便1年,伴里急后重。直肠活检示腺癌。

    例2,男,59岁。无明显诱因排柏油样便1天。X线检查示升结肠多发性憩室。

    例3,男,62岁。反复间歇性大便次数增多10年,无明显诱因便血5天伴左下腹胀痛不适。X线检查示乙状结肠多发性憩室。

    2 病理检查

    2.1 肉眼检查 例1直肠见癌肿,乙状结肠见憩室;例2、例3分别在升结肠、乙状结肠见憩室。本组3例憩室的共同点:结肠系膜带一侧肠袋间横沟加深,深浅不一,疏密不均,形成一组不规则的肠袋;局部肠壁肌层纵切面呈波浪状皱折,肌层厚薄不均,增厚、变薄或缺失。粘膜层病变各具特色:例1粘膜病变较轻,仅有围绕肌层皱折而出现的大指状突起;例2粘膜见杂乱无章形状各异的密集乳头;例3肠壁腔面可见粗大而轴心没有肌层的皱襞。

    2.2 镜检 本组病例的共同点是加深的肠袋横沟内仅见少量疏松结缔组织,肠壁无明显炎症。例1肠壁组织学结构接近正常。例2肠壁腔面见大量基底部互相吻合的指突状或乳头状结构,乳头内部为疏松结缔组织;粘膜下层大部分区域增厚,灶性区域缺失;肌层结构杂乱,内、外肌层厚薄不一或缺失。例3肠肌层厚薄不均,多见内肌层增厚,外肌层变薄伴肌变性,肌间神经组织轻度变性,肌层缺失处伴神经组织缺失;粘膜组织结构大致正常。

    3 讨论

    先天性结肠憩室壁与正常结肠壁的组织结构相同,后天性者则无肌层或只有少许平滑肌。本组病例最重要的共同特征是肠肌层波浪状畸形及其组织学异常,虽有小灶区域肌层缺失或变薄,但绝大部分区域肌层厚度接近正常,因而符合先天性憩室诊断条件。

    收稿日期:1998-12-1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