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西医学》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24897
恶性组织细胞病18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华西医学》 1999年第1期
     作者:王丽春 李大江 刘自贵 裘雁秋 杨尧

    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

    关键词:

    华西医学990133 〔中图分类号〕R733.1

    〔文献标识码〕D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可广泛浸润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文分析我科1995~1998年间18例以“发热待诊”入院后确诊为恶组的患者,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1例,女7例。年龄17~68岁,平均42岁,其中17~40岁8例,41~50岁3例,50岁以上7例。病程少于1个月者7例,1~7个月者10例,最长1例13个月。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18例患者均有持续高热或不规则发热、贫血、全身衰竭等症状。入院时查体:3例皮肤瘀点瘀斑,5例皮肤巩膜黄染,1例胸骨压痛,7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均大者9例,仅肝大者3例,仅脾大者3例,另有3例肝脾均不大。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者11例,血小板减少者11例,住院过程中外周血象三系进行性下降者10例。13例肝功异常,11例肾功能异常,3例尿常规异常。胸片:胸腔积液2例,肺纹理增粗4例,正常胸片12例。18例作血培养均阴性,9例作肥大氏反应均为负反应。

    1.3 入院诊断 18例患者中,除2例因长期高热伴肝脾长大,三系明显降低,院外多种治疗无效而考虑“恶组”外,其余16例的初步诊断如下:

    1.3.1 特殊感染性疾病(结核):共8例,其中6例因不规则发热,咳嗽,盗汗,消瘦,肝脾大考虑“全身(肺、肝、脾)结核”,2例以发热,腹痛为主要表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

    1.3.2 传染性疾病:共4例,其中2例因发热,脾大,白细胞不高而考虑为“伤寒”,1例因不规则发热,脾大,有流行病学史诊断“黑热病”,1例伴明显黄疸,有肝功损害,腹水而诊断“慢活肝,肝硬化失代偿”。
, 百拇医药
    1.3.3 结缔组织疾病:共3例,2例表现为发热伴多浆膜腔积液(胸腔、心包腔、腹腔),小便异常,1例表现为反复发热伴关节疼痛。

    1.3.4 消化系统疾病:1例表现为发热伴反复腹痛、便血而诊断“克隆病”。

    18例患者均由骨髓涂片或骨髓活检找到恶组细胞而确诊,经1次骨穿即确诊者5例,经2次骨穿确诊者10例,经3次骨穿才确诊者3例。11例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1例使用抗结核治疗均无效,12例高热时用激素降温亦无效。

    1.4 治疗及转归 18例经对症及积极支持治疗,预后均极差。8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0例死亡。死亡原因为4例死于颅内出血,4例死于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2 讨论

    恶性组织细胞病是全身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组织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各组织,故病变累及多脏器。不同部位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病灶分布,呈不均匀和不规则的局灶性分布 ,因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如肠型、皮肤型、神经型、多浆膜炎常易与其他系统疾病混淆。本组18例中8例初诊为“结核”,入院后行胸片、B超、痰液等多种检查未找到结核证据,治疗过程中,1例抗结核治疗无效,1例脾脏逐渐长大,3例出现皮肤粘膜瘀斑及呼吸道、消化道出血,另3例白细胞及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用“结核感染”无法解释,后经骨穿确诊;2例初诊为“伤寒”的患者分别使用氟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6天、13天后,体温居高不下,症状反而加重,衰竭明显,因此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经骨穿证实为本病;1例初诊为“黑热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多次骨髓检查未见利杜小体,后经淋巴结及骨髓活检证实为“恶组”;1例诊断“慢活肝,肝硬化”患者,因入院后持续高热伴全身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而行骨穿,确诊为“恶组”;初诊为“结缔组织疾病”的3例患者入院后多次查免疫全套均正常,1例出现皮肤粘膜明显黄疸,2例肝脾进行性长大,3例均有三系明显降低。回顾病史,其中以发热伴“多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2例患者实为“多浆膜炎型恶组”。另有1例患者入院诊断为“克隆病”,但入院后血常规三系进行性下降,反复大量便血,怀疑肠道恶性淋巴瘤或恶组,经骨穿证实为“恶组”。患者的表现为“肠型恶组,本例在外院因并发肠穿孔曾行手术治疗。
, http://www.100md.com
    本组有5例经1次骨穿明确诊断,另外13例经2~3次骨穿才确诊。这证实了恶组细胞在各器官组织中的增生和分布是不均匀的,甚至是灶性的,因此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恶组的病例,不能经过一、两次或一、两个部位检查未发现恶组细胞增生就排除本病,而应反复多次、多部位进行搜索。

    恶组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程在1年以上),后者较少见。本组中有1例病程长达13个月,这提示临床医师对于病程超过1年的发热原因不明者亦应考虑到恶组的可能,而不能因病程长而漏诊。同时,因恶组细胞浸润骨髓,患者多有全血细胞减少,但本组7例患者入院时白细胞数正常,6例血小板正常,故对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但临床疑诊恶组的患者亦需引起重视。

    虽然恶组的临床表现很不一致,但对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而不能以感染性疾病解释者,尤其同时伴有肝脾及淋巴结长大或全血细胞减少,明显衰竭的患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及时行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及淋巴结活检等检查可减少误诊,提高确诊率。

    (1998-11-30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