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36135
改良皮肤梭形切除术治疗腋臭
http://www.100md.com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1999年第1期
     作者:陈伟华 唐伟 孟庆刚 张毓涛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0001

    关键词:

    卫生保健990126 自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改良的皮肤梭形切除法加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26例,52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52侧。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17~38岁。所有病例均为双侧一次手术完成,术后无皮肤坏死及哆开,随访半年至3年,局部无异味,上肢活动均未受影响。

    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两臂上举外展,屈肘掌心向上置于枕后,剃除腋毛,用龙胆紫标记小于病变范围的皮肤梭形切口线,最大宽度不超过3.0cm,外周剩余带腋毛皮肤予以保留,一般为2.0~3.0cm。常规消毒后用0.5%利多卡因溶液局部浸润麻醉。按设计线切开,首先切除梭形皮肤及部分皮下组织,然后用组织钳提起切口一侧皮缘,用眼科剪沿真皮与皮下组织间锐性剥离,注意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完整,两侧均剥离至带有腋毛皮肤的边缘为止,剪去与真皮分开的部分皮下脂肪及汗腺、毛囊,使其成为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的皮瓣。彻底止血,避免出现血肿及血清肿。最后将直线切口按“Z”成形术原则切开,互换位置缝合。放置厚层纱布后“8”字绷带加压包扎3天,术后7天拆线。

    3 讨论

    腋臭的传统手术方法如皮肤梭形切除术及“S”形皮瓣切除术都需将带有腋毛的皮肤全部切除,缺点是常遗留腋部索状瘢痕影响上肢功能,甚至因切除面积较大,缝合时张力过高而致皮肤坏死、哆开等,术后瘢痕挛缩,严重影响疗效,使很多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不易接受。本法用改良的梭形切除法确切地切除了带有毛囊、汗腺的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使病变组织大部分得以去除,且因切除皮肤面积小而减少了缝合时的张力。同时,将保留的外周病变组织修剪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也确切去除了真皮下的毛囊及汗腺,两者结合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叠加效果。

    术中需注意皮瓣应从真皮基底与皮下脂肪间掀起,在此平面剥离,即可切断大汗腺的导管和破坏腺体,阻碍汗液排出,达到治愈腋臭的目的。剥离过深、保留脂肪过多不能有效地破坏腺体,剥离过浅则易致皮肤片状坏死,故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掌握剥离的平面。剥离皮瓣的厚度以毛囊根部外露、清晰可见呈网状的真皮下血管网为判断标准,一般保留皮下脂肪厚度1mm左右。另外,术中应彻底止血,术后皮瓣应加压包扎以促进静脉、淋巴回流,必要时放置引流,防止血肿发生。但同时,因皮瓣早期出现循环障碍原因大多为静脉回流不畅,故应注意防止皮瓣因制动、包扎不当而过度受压。

    收稿 1998—11—0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