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38551
第一届全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研究班会议简介
http://www.100md.com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李扶刚 郭亦超)

    单位:

    关键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990102 新年伊始,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一届全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研究班于1999年1月9日~1月10日在北京召开。68位来自全国的代表及厂家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由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忠厚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我国骨质疏松事业的发展和制定中国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重要意义,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杨定焯教授、朱汉民教授、王洪复教授、张柳博士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参考国外资料做了重点发言,为制定《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奠定了基础。会上代表们就制定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依据、建议和发布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暂行意见)等项议题作了积极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代表们普遍认为,经过骨质疏松领域的研究人员10多年的大量研究,目前建立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是非常必要和适时的,必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骨质疏松事业的发展。
, 百拇医药
    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建立是我国骨质疏松临床及研究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国家卫生部在1986年和1991年两次批示要求制定中国人群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及防治措施,并列为国家“七五”、“九五”攻关项目。根据卫生部1986年批示,80年代中、末期,首先由刘忠厚教授组织全国13个省市以SPA骨密度测量仪对4万人群的桡、尺骨骨密度进行了调查。10多年来,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开展了骨密度测量工作,为建立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提供了基础。根据大量的人群调查分析,确立了女性以峰值骨量减少2.0 s作为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男性可参照执行。该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推荐的标准同样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及易于发生骨折为诊断依据的。不同之处在于WHO选用s为2.5。WHO标准适用于西方人群,如用在中国人群中,会造成一定数量的骨质疏松患者的漏诊。我国标准选用2.0s是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除主件外还有附件,较为详细的列出了诊断骨质疏松其他应考虑的问题,供从事骨质疏松医学的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工作中应用及参考。
, 百拇医药
    骨质疏松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新兴科学,它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骨质疏松相关学科的不断深入,我国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也会更加充实和完善。会上代表们从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对建立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提出许多建议。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中国人群的峰值骨量。诊断骨质疏松主要以骨量减少为依据,骨量减少是以峰值骨量为基础。因而,建立不同性别的峰值骨量是当务之急。

    2.骨质疏松诊断应结合骨组织结构改变指标,如X线片、影像、组织形态计量等和临床症状、生化指标。

    3.实施骨质疏松测量仪的质量控制。近几年骨密度测定仪发展很快,目前国内已有DEXA100多台。广大基层医院仍以SPA机为主,约有1000台。不同厂家和不同型号仪器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不同,降低了骨密度测定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各地应利用现有仪器设备,建立本实验室的正常值标准,参考这次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特别应注意提高操作者水平,在此基础上,组织全国质量比对,确定不同机型的比对系数,通过实施质量控制,确保骨密度测定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 百拇医药
    4.不同种族、性别、遗传、环境、营养状况及地区差异造成骨密度值不同,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与骨密度的关系,将会给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提供新的依据。

    5.骨形态计量学应结合动物实验及病理学,将这一方法的检测和研究引向深入,为制定诊断标准提供详细的资料。

    6.目前,积累了大量前臂中远端1/3处的骨密度数据,进一步测量并比较前臂1/6处、1/10处的数据,找出一定的规律,很有价值。

    大会最后选举并通过了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成员:组长刘忠厚,副组长杨定焯,成员朱汉民、王洪复、张柳。由刘忠厚提名并通过了张柳(兼任)、唐海、赵燕玲为学科组的秘书。大会并通过了个人会员的资格和权利的议案。

    我们相信,在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的带领下,经过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一定会更加完善,为我国骨质疏松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