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51666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近况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蒙坚

    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南宁 530012)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疗法;综述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128 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称慢性肾衰)是内科疑难病之一,目前中西医对其均无理想的根治方法。根据有关资料,发病率约占人群十万分之五〔1〕。现代医学虽有透析疗法、肾脏移植等手段,提高了临床疗效,然费用昂贵,在我国尚难广泛使用。近年来,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兹就1991年以来的资料综述如下。

    1 辨证施治

    不少学者认为,慢性肾衰病情复杂,治疗上又补泻两难,故须辨证权衡标本缓急。张大宁〔2〕认为本病病情较长,久病多虚,系肾衰者,虚损更甚,宜遵缓则治本,补养正气的原则。证属脾阳虚者,治当温补脾肾,方用桂附地黄丸加减;证属肝肾阴虚,当滋补肝肾选知柏地黄汤加减;证属阳虚血瘀,当急救回阳,活血化瘀,方用急救回阳汤加活血之品。当标病甚急,危及生命或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时,当遵急治其标,祛邪为主的原则。证属湿浊困阻,治当温阳健脾,行气化浊,方选实脾饮;证属浊阴上逆,当祛浊开窍,方选涤痰汤;证属肝阳上亢,当平肝潜阳,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林雄〔3〕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药灌肠及支持疗法治疗本病,其中阳虚浊毒型,治宜温补脾肾,化湿降浊,选用温脾汤合真武汤加减;浊热互结型,治宜清热化浊,降逆和中,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气阴两虚型,治宜养阴益气兼化湿浊,选用参麦地黄汤加减。中药灌肠方:生大黄15g,生牡蛎60g,夹寒加附子10g,夹热加蒲公英30g,浓煎至300ml,每日1次,保留灌肠15~20min,取得满意疗效。周迎晨〔4〕报道以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衰267例,起到了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该法包括采用辨证施治,保留灌肠以及静脉点滴药等措施。1、脾肾气虚型用六君子汤,脾肾阳虚用六君子汤合肾气丸,脾肾气阴两虚型用参芪地黄汤,肝肾两虚型用杞菊地黄合天麻钩藤饮,阴阳两虚型用全鹿丸,随症加减。2、灌肠用生大黄等煎液。3、静脉点滴用脉络宁。267例分三组治疗,1组用1、2、3法,2组用1、2法,3组选用任何1法,结果第1组疗效最好,揭示辨证施治在治疗慢性肾衰中的重要作用。张伟〔5〕又报道中药内服与灌肠并用治疗慢性肾衰23例疗效良好。内服中药由辨证而定,脾阳虚,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味,肾阳虚用肾气丸加味,并用生大黄、白花蛇舌草等水煎灌肠,结果完全缓解9例,好转7例,无效7例。
, http://www.100md.com
    2 专方及专方加减

    何汝湛〔6〕运用行气利水法治疗本病,认为气滞水停,湿浊不泄是基本病机,强调行气利水法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治疗时在利水泄浊方药中常加入佛手、枳壳、川楝子、郁金等2~3味平和行气之品,较之常用大黄、芒硝等峻下实邪,更胜一筹。潘振邦等〔7〕用益气降浊中药冲剂治疗慢性肾衰60例,药用四君子汤及黄芪、制附子、大黄、川芎、丹参、柴胡、半夏、车前草、菊花等纯中药制成冲剂,每日4次,分别于6时、12时、18时给药,每次1包(每小包含生药4g),12小时服2小包。最大剂量为每次2小包,每日服8小包,大便呈糊状为准,水样便减量。服药8周1个疗程。结果对脾肾两虚型早期慢性肾衰病人疗效较好,并可使危重病人减少透析次数。赵动等〔8〕针对肾衰虚、浊、瘀、逆四个方面,以解毒降浊为主设基本方:川黄连、紫苏、砂仁、半夏、大黄、丹参、蒲公英、车前子、生牡蛎等,再根据正虚的不同表现辨证加减,如脾肾阳虚加附子、淫羊藿;气阴两虚加党参、麦冬、女贞子:肝肾阴虚加生地黄、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阴阳两虚加淫羊藿、巴戟天、女贞子、旱莲草,分别命名为1、2、3、4号方,治疗慢性肾衰57例,取得较好效果。方新生〔9〕重用水蛭30g,碾粉,过60目筛,分3次用益肾汤(生黄芪50g,枸杞子30g,桑椹子15g,山茱萸10g,附子10g,大黄10g,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g,车前子、益母草、丹参各30g)冲服或装入胶囊吞服,认为在降BUN.cr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水蛭益肾汤组优于单纯益肾汤组。傅文录等〔10〕认为本病系脾肾阳虚,湿热中阻,肾病及胃,枢机不利,气机郁滞,因而立理气降浊大法,自拟理气通降汤:青皮、陈皮、枳壳、竹茹、茯苓、半夏、旋复花、苏梗、代赭石、神曲、山楂、麦芽、生姜、大枣、甘草。中焦积热甚加黄连、大黄以清热,助通降;若寒湿者,加干姜及小量附子、白术以助中阳,化寒湿。黄湘娟〔11〕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为基础,结合病理分析,采用中药口服,静滴与中药保留灌肠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中药口服予清热化湿,补益脾肾之剂,选用黄芪、党参、白术、生地黄、赤芍、石斛、黑大豆、蚕砂、土茯苓、六月雪、黄连、知母、黄柏、续断等并随证加减;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100ml,每日1次静滴;灌肠选用生大黄、生牡蛎、六月雪、徐长卿、皂角刺,浓煎100ml,每日1~2次保留灌肠30ml。治疗53例,显效8例,有效27例,无效18例。认为本病虽湿浊内盛,但多见中气虚弱,阴血已极亏,故取大黄等药灌肠系峻药缓用,以求邪去而不伤正。谢宗昌〔12〕以苏叶黄连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25例,药用苏叶30g、黄连6g、半夏12g、丹参15g、茯苓15g、玉米须30g。水煎,每日2次分服。并根据肾脏B超、血肌酐、尿素氮情况选用赤芍、益母草、穿山甲、大黄、土茯苓、六月雪等活血解毒祛浊之品,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结果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除上述证治外,尚有辨证论治与一般支持治疗相结合,辨证与血液透析相结合,以及中医对腹膜透析并发症的治疗等,对延长晚期病人的生命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李毓英〔13〕等用血液透析配合延肾汤治疗慢性肾衰189例。延肾汤方:大黄12g、丹参30g、金银花20g、鱼腥草30g、车前草30g、白茅根30g、川萆20g、甘草5。,每日1剂,煎取300ml分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连服4个疗程疗效满意。魏练波等〔14〕针对慢性肾衰腹膜透析常见并发症如食欲不振、低蛋白血症、腹膜炎、腹胀、腹泻等给予中药治疗,对于改善肾功能及全身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http://www.100md.com
    3 对几种常用中药的讨论

    大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慢性肾衰的治疗,几乎成为本病的专药,或单方、或复方、或口服、或灌肠、或作针剂滴注,但仍有一定的适应症。大黄为寒下之品,凡阳虚便秘者,若不配伍温阳之药,则更伤阳气。黄湘娟〔11〕指出,临床可见患者服大黄等攻下之品,开始几天神清气爽,诸证缓和,1周后转入嗜睡状态,旋即昏迷。故大黄宜峻药缓用,通常以大便日2~3次糊状为度,或生熟并用,或保留灌肠,口服宜于早期应用,晚期以保留灌肠为妥。

    慢性肾衰出现脾肾两虚时,谢宗昌〔12〕等观察6例患者因服用大量高丽参,红参对肾功能改善不明显,反便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故应慎用,而以生晒参,生黄芪健脾益气之品为宜。

    其他如阿胶类,虽能滋阴补血,但因属于动物胶类,富含各种氨基酸,钙、硫等,其中的非必要氨基酸则会使代谢废物增加,故不宜长期使用。因仙茅辛热有毒,需时宜小量,不宜久服,防止加重肾功能衰竭。
, http://www.100md.com
    4 结语

    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肾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综观各家经验主要研究方式有辨证分型证治研究,专方口服或灌肠;综合治疗,如口服、静滴、灌肠综合使用,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其思路集中于保护残存的肾功能,促进体内代谢物的排泄,改善机体的自身中毒症状〔15〕。个人认为,由于本病复杂难治,传统的汤剂使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用,因此在探索证治规律的同时,应加强对其用药途径和剂型的研究,如口服胶囊,静脉滴注,外用等;中西医结合在理论、临床治疗等方面尚待深入与完善。随着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是我国内科非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491

    〔2〕张大宁.实用中医肾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485
, http://www.100md.com
    〔3〕林雄.2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辨证治疗体会.新中医.1994,26(4):29

    〔4〕周迎晨.中医综合疗法延缓慢性肾衰267例.辽宁中医杂志.1997,24(9):399

    〔5〕张伟.中药内服与灌肠并用治疗慢性肾衰23例.中医药信息.1998,15(3):37

    〔6〕李颂华.何汝湛教授运用行气利水治疗尿毒症经验介绍.新中医.1991,21(7):5

    〔7〕潘振邦,刘俊.中药冲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60例疗效小结.新中医.1990,22(10):22

    〔8〕赵动,常胜,陈再彬.肾衰系列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体会.中医杂志.1994,35(3):143

    〔9〕方新生.水蛭在慢性肾功能不全中的应用.中医杂志.1993,34(4):198
, 百拇医药
    〔10〕傅文录,李涛.理气通降法治疗尿毒症.新中医.1993,25(10):9

    〔11〕黄湘娟.慢性肾功能不全证治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9):19

    〔12〕谢宗昌,谢泳泳.苏叶黄连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25例.中医杂志.1994,35(12):733

    〔13〕李毓英,任秀芬,杨桂英.血液透析配合延肾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89例.中医杂志.1994,35(8):483

    〔14〕魏练波,叶任高,李惠群,等.慢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并发症的中医治疗.中医杂志.1997,38(4):222

    〔15〕肖相如.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思路研究.中医杂志.1994,35(12):74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