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10564
手术治疗踝部不稳定骨折31例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张 跃 赵建军

    单位:广东省新会市中医院(52910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460 踝部骨折较常见,许多作者主张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认为是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主要手段。我们认为对稳定性骨折用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对不稳定骨折用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我们自1996年1月~1997年10月共收治踝部骨折病人40例,其中手术治疗31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5岁。右踝14例,左踝17例,闭合性28例,开放性3例。致伤原因:车祸12例,运动扭伤4例,高处坠落4例,重物压伤10例,木棒打伤1例。伤后手术时间:最短1天,最长24天,平均8天。骨折类型:按Weber氏分类法:A型2例,B型5例,C型24例。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手术在持续硬膜外麻下进行,病人仰卧位,根据骨折部位采用内、外踝侧方切口。外侧切口暴露腓骨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处;内侧切口暴露内踝骨折。首先作外侧切口,腓骨骨折复位后用钢板螺丝钉或螺丝钉、钢丝内固定,外踝骨折用螺丝钉或克氏针内固定。如有胫腓联合分离的,将腓骨复位到胫骨的腓骨切迹,恢复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在踝关节上方2~3 cm处用一枚皮质螺丝钉贯穿腓骨和胫骨,用作固定下胫腓联合,螺丝钉应平行踝关节面,并对下胫腓前联合韧带进行缝合修补,接着作内踝侧方切口,暴露内踝骨折处,若同时有胫骨下端后方骨折,骨折块超过1/4~1/3,我们采用内踝后方弧形切口,切开胫后肌鞘,向后推开胫后肌及胫后血管神经束,暴露后方骨折块,将骨折块复位,用皮质螺丝钉固定,内踝骨折用螺丝钉固定。患肢术后石膏夹板外固定,麻醉过后即可主动活动足趾。一般8周后解除石膏夹板扶拐渐负重行走。

    2 结果

    31例共随访8~33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骨折均在2个月后开始愈合,未见骨折不愈合或迟缓愈合现象。参照齐斌[1]提出的标准分为,优良: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痛,X线示骨折解剖复位,踝穴正常,无骨性关节炎改变;可:踝关节功能尚可,走远路时踝关节轻微肿胀和疼痛,X线示踝穴内侧间隙稍加宽,无骨性关节炎改变;差:踝关节负重痛,行走肿胀,疼痛,X线示踝穴不对称,内侧踝间隙增宽超过2 mm。本组优良2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3.5%。未见有骨性关节炎的改变。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根据腓骨骨折平面的高低将踝关节骨折分为三型,即A、B、C型,此分型方法强调骨折的同时也注重韧带的损伤,反映了骨折的发生机制,对治疗踝关节骨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据此,我们认为B、C型及部分A型的骨折属于踝部不稳定骨折必须采用手术治疗,只有早期手术做到骨折解剖复位,恢复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并以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才能取得优良效果。

    强调正确对位与稳妥固定。踝关节是负重关节,踝部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因此关节面的完整是恢复正常功能的基础,并要保持复位后的稳妥固定,以利骨折愈合,维护踝关节的稳定和灵活活动功能。我们采用外踝侧方切口能直视腓骨骨折的下胫腓联合,同时还能暴露踝关节外侧关节面。内踝侧方切口能直视内踝骨折及暴露踝关节内侧关节面。术中就能更好地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手术顺序,首先处理腓骨骨折和下胫腓联合分离,然后整复和固定内踝和胫骨后缘骨折。手术治疗踝部骨折关键是处理腓骨下段骨折和下胫腓联合分离,即恢复腓骨和下胫腓联合正常的解剖关系。腓骨向外倾斜和下胫腓联合分离,必将导致踝穴增宽,腓骨下段短缩上移,复位不良也将妨碍腓骨复位至胫骨的腓骨切迹内,从而影响了下胫腓联合正常解剖关系。踝穴增宽必然导致距骨在踝穴内外移、倾斜和不稳定。Riede实验证明,距骨滑车向外移位2 cm,负重时胫距接触面减少60%[2]。由于单位面积承受压强加大和关节不稳,必然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因此,对腓骨骨折需作内固定,内踝骨折亦要作内固定,下胫腓联合亦常规行内固定,只有下胫腓联合恢复正常解剖并得到固定后,才能保持踝关节的稳定,并防止了后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齐 斌. 踝部旋前类骨折脱位远期疗效分析. 中华骨科杂志,1993,13:62.

    2 刘世杰,贾淑芬.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3,1:3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