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15478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1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李光 彭玉平 漆松涛

    单位:彭玉平 漆松涛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广州,510515);李光 (广西民族医院神经外科,南宁,530001)

    关键词:原发性淋巴瘤;颅内肿瘤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1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739.4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8岁。因头痛,左侧肢体乏力3个月入院。查体:精神反应差,缄默不语;两视乳头水肿,边缘模糊,两眼向右凝视,有水平震颤;左鼻唇沟变浅,鼓腮不能;右侧肢体肌腱反射活跃,左侧反射亢进,左侧上下肢肌张力增高,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Ⅱ级,右侧上下肢肌力正常,左Rabinski征(+);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白细胞8.2 G/L,淋巴细胞总数1.1 G/L,红细胞3.54 T/L。胸片报告无异常。B超:胰腺、子宫、肝、胆、脾、双肾、膀胱双侧附件均无异常;胸腹腔CT淋巴系统未见异常;全身骨骼ECT未见异常;头颅CT:右侧内囊外侧稍高密度,其后方大片不规则低密度影,中心有小圆形强化;左侧基底节区小片状低密度灶;CT增强:右基底节区高密度强化肿块5.5 cm×4.5 cm,CT值50~60 Hu,边界尚清楚,周围脑组织少许水肿,右侧侧脑室前角受压变窄,三脑室受压,中线轻度左偏,右侧颞顶叶尚可见5个直径为1 cm左右的类似强化病灶。术前诊断:怀疑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或转移瘤。手术以右岛叶入路右基底节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瘤呈灰红色,质软,边缘尚清楚,无包膜,周围血管丰富,瘤内血管不丰富,仅将右侧基底节区最大一个病灶作次全切除(囊内切除),并去掉骨瓣。病理诊断:非何杰金氏弥漫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术后给病人作X-刀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应用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
, 百拇医药
    2 讨论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比较少见,其发病机理尚在探索中。据调查发现三类人易患:(1) 接受器官移植者,(2)爱滋病患者,(3)先天性免疫缺陷者。Burger和Voger认为镜下该肿瘤有三个特征:(1)肿瘤细胞在血管内,小淋巴细胞充塞管腔或渗入脑实质及网状支架内;(2)肿瘤中心及边缘均有增生反应的脑胶原细胞;(3)电镜检查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其它部位淋巴瘤相似而无特异性。用光镜观察发现肿瘤沿血管外周间隙生长,但不引起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瘤组织由大细胞或小细胞组成,胞核可呈分裂相或不分裂。肿瘤可侵犯脑实质与脑膜,中线与旁中线结构最易受累,有典型浸润性生长。临床上无特定症状或体征,CT表现病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较大瘤灶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区及占位效应增强可有结节状强化,可有单发性及多发性。MRI:单发或多发卵圆形长T1与T2异常信号灶,T2加权缘上的长T2高信号最明显。治疗上以综合治疗为主,即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生物治疗,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就诊时间早晚,手术切除程度,肿瘤的组织学、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措施等。一般治疗者平均存活仅1.5个月。本病例入院时病情已较重,采用手术、X-刀放射、激素和生物治疗等,而未用副作用大、影响生存质量的化疗,也未用副作用相对较大的普通放射治疗,因而术后病人存活了9个月。

    作者单位:李光,男,1964年12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文本右江民族医学院;主治医师,电话0771-3110728

    (收稿日期:1998-10-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