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19121
股骨下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http://www.100md.com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袁加斌 张斌 刘仲前

    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 成都 610072

    关键词:

    骨与关节990429

    我院自1996年10月以来应用单侧T形外固定器加骨圆针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共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外固定器结构 外固定器采用于仲嘉教授研制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系列之一T形外固定器,其结构由①横行头部、②可延长装置与③调节加压杆组成体部及有④四夹针孔的尾部组成,头体尾间有⑤万向节相连(如图1)。
, 百拇医药
    图1 单侧T形外固定器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 18~62岁。手术距受伤时间1~12d,平均5d。骨折类型:股骨髁上骨折屈曲型6例,伸直型2 例,伴坐骨神经损伤2例;髁间T形骨折4例,Y形骨折8例,其中伴交叉韧带损伤3例。

    2.2 治疗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选外侧切口或后外侧切口;股骨髁间骨折选前内侧切口或膝正中切口(皮下仍为髌内侧切开关节囊)。自外髁侧面前后最大径处钻两孔(钻头直径4.5mm)拧入松质骨螺纹钉。复位满意后根据固定器长度于股骨中上段外侧上下钻两孔,拧入螺纹钉。固定外固定器,适当拧紧加压器,再根据断端粉碎程度、斜面类型及其稳定性,分别由股骨内外髁向近侧端30~45°夹角交叉各钻入骨圆针一枚,直达对侧骨皮质,使骨折固定牢靠,针尾留于皮外0.5~1.0cm,缝合切口。股骨髁间骨折均先复位双髁后用一骨圆针暂固定,使其变为髁上骨折,以后操作同前。双髁松质骨螺纹钉固定后可拔除暂固定骨圆针。
, 百拇医药
    2.3 术后处理 术后第3d患肢置CPM锻炼,第4周扶拐下床活动。术后6周解除加压器装置,减少固定器的应力遮挡,12~16周拔除固定器及骨圆针,逐渐弃拐活动。

    3 结 果

    本组20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关节活动痛,无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按Schatzker评定标准[1],本组优15例,良2例,中2例,差1例,平均膝关节活动范围124°,其优良率达85%。

    4 讨 论

    股骨髁上骨折和髁间骨折,闭合复位难以达到解剖复位,对日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影响很大,因而多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但这些手术切口暴露大,损伤重,操作复杂,术后需石膏外固定,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有应用自行研制调节固定器治疗此类骨折报道[2],优良率达85.7%,但早期下床活动不便,未能推广于临床。我们应用T形单侧外固定器加骨圆针治疗股骨髁部骨折具有以下优点:①固定牢靠,不需石膏外固定,有利于早期下床功能锻炼,便于功能恢复。②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省时,切口内无异物滞留,不易感染;粘连轻,有利于术后恢复。③术中可根据骨折情况,调整外固定器万向节达正常力线,防止膝内外翻的发生及日后形成骨性关节炎。④术后便于切口观察及切口换药。⑤该固定器材轻便,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下床功能锻炼。不需再次切开取内固定,免除病人二次手术痛苦。
, http://www.100md.com
    外固定器治疗中的几点体会:①皮肤进针切口不宜过大,以仅能过螺纹钉为宜,可以减少术后针孔渗液及感染的发生。②术时利用皮肤的滑动性上、下稍扩大上针孔阔筋膜切口,可以防止术后关节活动阔筋膜牵拉痛。③术中复位髁上骨折时屈曲膝关节使屈膝肌群放松,有利于复位,髁间骨折先将双髁复位达关节面平整后以骨圆针暂固定,使其变为髁上骨折,便于复位。④术后6~7周取除外固定器加压装置,可以减少外固定器应力遮挡,刺激骨痂生长,有利于骨折愈合。⑤股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股骨干骨密质与髁骨松质移行处,为股骨结构上的薄弱区,一旦骨折,易出现松质骨压缩,移行区密质骨碎裂,复位中不易解剖复位,应注意负重力线,防止膝内翻或外翻的发生;复位后稳定性差,单独使用T形外固定器不牢靠,加骨圆针固定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Schatzker,et al.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femur. Clin Orthop,1979;138:77.

    2 朱式仪,刘伟航,李佩芳等.应用调节固定器治疗股骨髁间骨折的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19.

    (收稿:1999-04-1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