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38153
氨苄青霉素致皮疹17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4期
     作者:万禧伟

    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卫校附属医院,咸宁 437000

    关键词:

    咸宁医学院学报990426 氨苄青霉素(以下简称氨苄)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菌素,其主要副作用有发热、过敏性哮喘、局部脉管炎和皮疹等,其中皮疹发生率为1~24%,平均为8~10%。我院1994~1998年对应用氨苄治疗的184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观察,其中17例发生药物疹,发生率为9.2%。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中,男6例(6/102),女11例(11/82);原发病中伤寒7例(7/38),泌尿系统感染3例(3/26),呼吸道感染3例(3/45),其它感染4例(4/75);均为静脉给药,出疹时间为用药后的第4~18天,平均为7.5天。

    1.2 临床表现

    17例均有搔痒的表现,其中轻度搔痒10例,剧烈搔痒7例;红斑疹样皮疹14例,麻疹样皮疹2例,荨麻疹样皮疹1例;皮疹出现由近心端开始向远心端扩散,出疹顺序为胸部→腹部→背部→四肢。退疹顺序不清,疹退后无脱屑和色素沉着。出疹时和退疹后均无明显不适,仅4例伴有中、低度发热,体温在38.5℃以下。未观察到皮疹对原发病病情的影响。

    1.3 治疗效果

    17例药疹病人停用氨苄后改用其它抗生素治疗原发病。对其皮疹的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9例)和对照组(8例),治疗组应用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对照组不用药物。结果治疗组皮疹平均消退时间为7.22天,对照组为7.25天,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病人搔痒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2 讨论

    氨苄所致的药疹发病原因及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氨苄制剂中的高分子蛋白杂质有关。因为采用除去杂质的纯化氨苄治疗可明显降低红斑疹的发生。氨苄治疗中所致的药疹主要为红斑疹,少数为荨麻疹样。荨麻疹通常被认为是青霉素的一种过敏现象,但氨苄引起的这种皮疹很少见,病人血清中对氨苄或青霉素引起的循环抗体不增高,说明不是真正的青霉素过敏反应。

    我们观察到氨苄所致的皮疹有如下特点。①药疹的出现有一定的潜伏期,发生于用氨苄后4-18天,平均7天左右。②药疹多见于年龄50岁以下的患者,女性发生率较男性高。③药疹中以红斑疹多见,个别为麻疹和荨麻疹样,皮肤均有搔痒,不伴有其它过敏反应的表现,部分可伴有中低度发热,对原发病无明显不良影响。④皮疹于停药后7天左右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⑤药疹与感染病种可能有一定关系。沙门氏菌感染中伤寒与副伤寒的氨苄药疹率较高,有人认为此种病人的皮疹可能与氨苄使细菌溶解而释放出内毒素有关。对氨苄所致的皮疹,治疗中可用皮质激素加抗组胺药以减轻病人的搔痒症状,但对皮疹消退无明显效果。因此在搔痒症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不作处理。

    1999-11-23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