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临床医学 > 急诊医学 > 1999年 > 4期
编号:10250872
急诊医学进展
http://www.100md.com 《急诊医学》
     作者:李春盛 樊寻梅

    单位:李春盛 樊寻梅,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100700北京

    关键词:

    急诊医学990428

    急诊医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学科,以研究急性危重病的院前救治和输送、心肺脑复苏、危重病人的监护救治预后评价、灾害性医学和急性病的诊断治疗为主要任务。就其广泛的意义而论包括急救医学、灾害医学、危重病医学、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方面。我国卫生部于1983年已承认急诊医学为独立学科,1987年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至今已11年,目前,学会根据专业特点分为院前急救、灾害医学、小儿急诊、危重病医学、复苏、中毒、创伤、继续教育8个专业组。共举办了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2次国际会议以及10余次各专业组的学术研讨会,推动了我国急诊医学临床和科研的迅速发展。本文仅就近5年急诊医学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及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 百拇医药
    1 院前急救与灾害医学

    我国的院前急救起步于50年代,其模式参照前苏联急救站的体制,在大中城市建立了专业急救机构,急救站担负城市居民危重急症和意外事故的现场急救和输送,曾为人民的健康保健事业做出了贡献。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发展急救机构、建立急救网络形成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等方面开始与发达国家接轨,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120急救电话已深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加强了社区的急救培训,使更多的第一目击者掌握了基本的以心肺复苏、创伤救护为主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了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并已在急危重病的救治和大型灾害及意外事故中对救助大批伤员起了重要作用。再加上我国是诸如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和空难、恶性交通事故频发的地区,致使灾害救援医学得以发展,充实了急救医学的内容,形成了政府部门行政组织领导和医疗卫生部门负责实施的院外救援医学的特色,在近年历次大型灾害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与此同时,也进行了城市急救网络可行性方案以及院外猝死救治对策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由于专业急救机构的功能不同于医院急诊科,与城市公安、消防、交通等有关部门关系日益密切,救援业务相互渗透,并将通讯、计算机信息网络、救护车、船、飞机运输等工具领域也纳入了急救医学技术组织系统范畴。因此由医学科学为基础,其它学科参与,以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为特点的新的急救模式可望产生。由此可以预见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工作现场化、知识普及化必将成为今后院前急救和灾害医学的发展趋势。
, 百拇医药
    2 复苏医学

    心肺脑复苏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猝死患者由第一目击者快速而有效地实施复苏术,使患者存活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复苏术在急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关于复苏的临床科研取得了可喜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复苏时肾上腺素的用量:现经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复苏时静脉使用肾上腺素确实有效,关于其用量曾引起争议,目前多数人趋于这样的共识:在心跳骤停时,先静脉用肾上腺素1mg,如无效5min后静脉给3mg,再无效5min后给5mg,如仍无效则停用。临床研究证明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对复苏初期成功率有统计学的意义,但对生存出院率及复苏后神经系统(主要是脑)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2)CPR时胸廓挤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通过应用Swan-Ganz导管证明,胸外按压与主动脉内压有密切关系,胸廓下陷1cm即可使主动脉内压上升,有利于复苏成功。高频按压可获得更大的心排血量,其机制可能除心泵、胸泵之外还有频率共振机制的参与。另外插入式腹部按压辅助CPR经临床证明有良好效果。
, 百拇医药
    (3)CPR的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心脏骤停10min,心脏和肾脏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下调),CPR成功后30min,心脏及肾脏α受体数目较未复苏者明显升高(上调),但肾脏α受体的亲和力在复苏后明显下降。随着心脏骤停时间延长,心脏的M受体数目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提示心脏骤停后期,心脏迷走—胆碱能神经处于敏感状态,为复苏时使用胆碱能阻滞剂提供了依据。

    (4)脑复苏:在实践中证明,如CPR成功之后脑未复苏并不等于复苏成功。因此脑复苏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亚低温保护脑和及时高压氧治疗对促进脑复苏有一定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山莨菪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5)为了把复苏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到各级医务人员中去,近5年来举办了各级复苏术学习班、训练班,专业人员深入到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社区中传授现场复苏知识和技能,使社会每一公民都掌握运用CPR术,提高了猝死的救治率。

    3 小儿急诊医学
, 百拇医药
    近5年来,小儿急诊医学取得了如下几方面的进展。

    (1)制定了小儿危重病评分标准(草案)及小儿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经全国12家三级甲等医院临床试用证明该标准可以准确地判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值越低者脏器功能衰竭越多,病死率越高。

    (2)新监测技术应用: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床旁监测多种呼吸通气、力学参数指标便于及时了解患儿呼吸功能的病理生理状态,调节呼吸机减少并发症。床旁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动态监测昏迷患儿脑血循环,有助于早期明确脑死亡诊断。

    (3)新治疗方法:①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剂(PS)可迅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提高了RDS的治愈率。在患重症肺炎的新生儿试用PS治疗也使肺氧合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实践证明PS的用途正在扩大,有望用于治疗其它严重的呼吸道疾病。②在重症RDS患儿和其它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患儿,吸入一氧化氮(NO)可明显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肺氧合功能。但需注意长时间吸入NO易致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增加和使内源性NO合酶活性抑制,而使病情恶化的副作用。③对呼吸衰竭的患儿开展了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可加速二氧化碳的排出,提高肺的通气效率,但对肺氧合功能无明显影响。④由于连续性血液滤过疗法具有需体外循环血量少,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在床旁进行等优点,对不能耐受血液透析的婴儿急性肾功能衰竭者更为适宜。
, 百拇医药
    (4)基础研究:涉及小儿急诊医学的基础研究是多方面的,例如在动物实验用体外膜肺(ECMO)和液体通气疗法治疗其它疗法无效的危重患儿。并探讨了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在重症感染和MODS中的发病作用,以及儿茶酚胺类、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等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质在休克患儿中的作用等,均有较深入的研究。

    4 危重病医学

    (1)ARDS:急性呼吸衰竭的防治是危重病医学中的难题。创伤、休克、感染均可引起ARDS,往往是MODS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早期预防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ARDS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倾向于将其分为急性肺损伤和ARDS两个阶段。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山莨菪碱、丹参、雷公藤单体、T4及己酮可可碱对急性肺损伤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在分析研究ARDS凝血与纤溶变化的特点时,证明ARDS的发生与肺内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有关。在创伤性ARDS患者高凝期严密监测下使用肝素治疗不但不会导致出血,而且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另外在ARDS的早期诊断、机械通气的策略方面均有新的进展。
, 百拇医药
    (2)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近几年来经多方面的研究逐渐对MODS这一概念达成了共识。局部炎症是一种生理保护性反应,失却这一局部反应或形成过度的激发反应则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它不同于正常的应激反应,正常应激反应为自限性良性经过,一旦超限,可引起临床并发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SIRS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超常应激反应。它不一定由致病菌引起,任何严重创伤、烧伤、重度疾病均可导致,因此SIRS实际上就是各种内外源炎性介质所产生的一系列瀑布样级联反应的综合过程,这些炎性介质反应失控,即导致器官功能障碍,表现为MODS进而发展为MOF,这是一个统一动态的连续病理过程。临床上虽然表现多种多样,一般说每一个脏器的病变都可分为功能受损、衰竭早期、衰竭期三个阶段。故在这一新概念基础上,依其动态演变的本质重新制定了动态诊断标准,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抢救均具有指导意义。

    (3)重视胃肠粘膜屏障及细菌易位在MODS的发病作用:人和动物的大量实验结果支持胃肠粘膜屏障损伤、肠道细菌移位与MODS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其依据为①细菌可从消化道逃逸引起致命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②细菌内毒素对人肠粘膜的屏障损伤后可导致体循环衰竭。③脓毒症烧伤创伤及正常人接受一定量的内毒素时肠粘膜通透性升高,据此可解释3%菌血症患者无明确的感染病灶,而且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刺激和加重机体高代谢状态和免疫炎症反应。这些因素最终导致MODS。
, 百拇医药
    (4)中医中药对MODS的防治作用:在MODS的实验动物模型中应用中药制剂血必净(XBJ)和抗生素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针对MODS时胃肠功能衰竭应用中药大黄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证明大黄不仅有效地防治了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而且也保护了胃肠粘膜屏障。其它如山莨菪碱、丹参、生脉饮等也均有一定疗效,显示中医中药在治疗MODS有着良好的前景。

    (5)其它:通过对危重病急性期激素、血管活性肽、免疫和代谢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证明危重病急性期均存在着内分泌激素、免疫、血管活性肽、代谢和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内环境的紊乱,其变化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在危重病的研究中普遍应用了危重病评分系统使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措施和预后评估有了较为客观的依据,并借鉴APACHE评分系统建立了生理参数差计分方法评估危重病人的严重程度,经APACHEⅡ验证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5 急性中毒
, 百拇医药
    (1)急性中毒的现状和新特点: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近年资料表明急性中毒约占急诊抢救病例的1/10~1/5,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高达1/4~1/2。因此对急性中毒防治重点要放在基层,而且应遵循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工作方针。在急性中毒中存在如下特点:①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依然是常见中毒原因之一,也是中毒死亡的常见原因。农药多种多样,名称复杂,混合商品农药中毒比例渐增。且生活性中毒事故发生频率较高,重症中毒病例相对增多,给抢救带来了新的困难。②吸食毒品急性中毒(如海洛因等)发生率迅速上升,由于其隐蔽性,不愿到医院救治因而病死率较高,所以应引起足够重视。③假酒、假食盐(硝酸盐)、假药和假饮料等中毒时有发生。

    (2)急性中毒救治的进展:①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的解磷注射液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使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成功率由过去的70%~85%提高到90%以上。②纳络酮在救治酒精中毒、镇静安眠药中毒和阿片类中毒中取得了显著疗效。③应用血液净化技术如血液灌流、血液透析对某些重症药物中毒或农药中毒取得了明显的效果。④高压氧舱在医院的普及使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 http://www.100md.com
    (3)急性中毒防治的任务及展望:①应加强对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群体急性中毒。②提高对少见的新品种药物毒物的急性中毒识别及防治并加强经验交流。③积极开展毒物检测和鉴定技术的普及和提高。④积极研制新的高效的解毒药物和新技术,使急性中毒的防治再上新台阶。

    6 创伤急救医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进程加快,交通、建筑业迅速发展,造成意外伤害事故增多,特别是各种创伤、多发伤以及非战时群体伤明显增多。仅1997年公布的公路交通伤害事故达30万余起,死7.3万余人,伤19万余人,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构成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为此学会适时地提出了“充实急诊外科,开展创伤急救”的口号,并先后召开2次创伤学术交流会,交流了创伤救治的经验。达成一致共识:危重创伤的救治首先应重视对急诊外科的建设和强化管理,强调时间就是生命,实行“预检分诊制”、“岗位责任制”、“首诊负责制”,对重度创伤实施在急诊科抢救—确定性手术治疗—EICU监护救治或转入专科病房的生命绿色通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部分大中心医院急诊科开展心脏修补术、肝脾切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髂总动脉修复术等急诊手术及放射介入动脉栓塞止血术,成功地救治了大量的重度创伤病人,成功率达70%以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使1例左下肢超1/4躯体损伤的特重型多发伤患者,在输血3.4万毫升、渡过脂肪栓塞综合征、ARDS、MODS等严重并发症后成功地挽救了患者生命,创造了急诊外科的奇迹,显示了急诊外科在抢救危重创伤时的重要地位。根据临床实践需要,对危重创伤多发伤并发症以及复苏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进行研究,例如“四大一支持”综合疗法救治腹部外伤合并MODS和纳络酮治疗脊髓损伤和休克均取得了显著疗效。由于创伤涉及到诸如病理生理、免疫、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代谢等各个学科和领域,在这方面的基础研究方兴未艾,有些已出现可喜的苗头,相信创伤急救医学前景光明。

    收稿:1999-01-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