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52507
耳针对下丘脑ACTH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6期
     作者:杨茂有 高振平 王晓慧

    单位:杨茂有(长春中医学院 长春 130021);高振平 王晓慧(白求恩医科大学 长春 130021)

    关键词:耳针;下丘脑;ACTH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623 摘 要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针刺对下丘脑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的影响。结果 针刺组下丘脑弓状核内ACTH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并且在室旁核及视上核内也出现许多ACTH免疫反应阳性胞体。此结果说明针刺可提高下丘脑的功能,促进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ACTH,参与机体的调节作用。

    在中医学研究中,已知针刺可影响下丘脑——垂体系统功能,针刺“缘中”穴增加垂体ACTH的分泌和释放[1],ACTH在针刺镇痛中可能具有中枢作用[2]。针刺能否影响下丘脑内ACTH的含量,还未见有形态学方面的文献报道,本文拟针刺缘中穴,观察下丘脑ACTH含量的变化,探讨针刺对下丘脑ACTH的合成分泌是否有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材料与方法

    实验用12只Wistar大鼠,体重200g~25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22例耳穴埋针3h[1],然后将大鼠用含4%多聚甲醛、0.25%戊二醛的磷酸缓冲液灌流固定,取下丘脑,冰冻切片,ABC法免疫组化反应。

    结果

    1 对照组

    在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及其相邻的外侧区标记出许多AC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胞体,弓状核的背侧和第三脑室两侧的胞体较多,相对比较集中,而弓状核的腹侧及外侧区神经元胞体散在分布。胞体呈圆形、椭圆形,一端或两端伸出短粗的锥体形突起,细胞核较大并明亮,位于胞体的中央或周边,淡染的棕褐色免疫反应颗粒,围绕细胞核,充满胞质与突起内,并明显地衬托出细胞的轮廓。ACTH免疫反应纤维出现在下丘脑的许多区域,室旁核和室周层较为密集。
, 百拇医药
    2 实验组

    与对照组相比有较大的变化,AC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胞体不仅出现在下丘脑弓状核及其相邻的外侧区,而且在室旁核、视上核内也有许多被标记的此类神经元胞体。弓状核内、AC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胞体形态、大小与对照组的基本一致,但胞体数量明显增多,胞质内的染色颗粒变大、致密,棕褐色的颜色显著加深,使细胞轮廓更加清晰。室旁核、视上核内出现的特异性ACTH免疫反应阳性胞体也呈圆形或椭圆形,突起较长,胞体略大于弓状核内的同类胞体,其内有特异性染色颗粒,许多颗粒聚集一起形成棕褐色斑块。呈串珠状的ACTH神经纤维分布于下丘脑的大部分区域,纵横交错,形成密集的纤维网。

    讨论

    下丘脑内存在有许多神经分泌细胞,可以合成分泌多种肽类物质。ACTH主要由垂体前叶嗜碱细胞合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证实了下丘脑内神经分泌细胞也合成ACTH,这些神经元胞体主要存在于下丘脑弓状核及其相邻的外侧区以及腹内侧核的腹侧,其纤维分布于下丘脑的许多区域[3]
, 百拇医药
    垂体合成的ACTH是控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调节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合成的重要因素,并且学习、记忆、应激反应等方面起作用,那么下丘脑内合成的ACTH作为一种肽类物质,其作用是否与垂体内ACTH所起的作用相同还未得到最后的证实。

    郭试瑜[2]等应用电针刺激人体的“人中”和“承浆”穴,通过电解损毁弓状核区、电刺激弓状核区和游离弓状核区三种方法,证实了针刺可以激活下丘脑弓状核区,使之释放某些镇痛物质(如β-内啡肽、ACTH等),从而产生镇痛作用。张晋平[1]等报道针刺“缘中”穴可增加垂体ACTH的分泌及释放。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实验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内ACTH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染色颗粒致密,并且在室旁核和视上核内也出现许多ACTH免疫反应阳性胞体,这些进一步说明针刺缘中穴也可提高下丘脑的功能,使潜在的具有合成ACTH的细胞活性增强,解除封闭的基因使其能够表达及合成ACTH。由此得出,在临床工作中,对某些急性创伤病人,除了必要的医疗处理外,应用针刺可提高下丘脑功能,增强病人的体质,使病人机体本身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晋平,吴景兰,王育文,等.耳针与表皮生长因子及ACTH的相关研究.中国针灸 1996;16(9):40

    2.郭试瑜,殷伟平,张惠琴,等.下丘脑弓状核区在唇针镇痛中的作用.针刺研究 1982;增刊:50

    3.Watson ST.Adrenocorticotropin in rat brain:Immunoo-yto-chemical location in cells and axon.Science 1978;200:118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