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0期
编号:10210305
小儿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10期
     作者:林小聪 郑佳坤 叶绍光

    单位: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52100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1060 小儿头部外伤引起脑梗塞的报道并不多,过去很少受重视,往往这些病人就诊时已被误诊或按一般脑外伤对症治疗,痊愈后仍未能考虑到此方面诊断。我院自1996~1998年收治7例比较典型患儿,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5例,女2例,年龄12个月~9岁,平均4岁。高处坠落4例,平地不慎跌倒3例。患儿伤前均无神经中枢疾病病史,伤前患儿一切生活正常。

    1.2 梗塞部位 全部病例均经CT扫描最后确诊,发生于右侧基底节区低密度软化灶3例,左侧基底节软化灶2例,小脑近中线两侧低密度软化灶1例,双侧顶叶近中线白质低密度软化灶1例。
, 百拇医药
    1.3 临床表现及CT检查 (1)7例患儿伤后均无昏迷病史;(2)伤后4~8小时出现症状4例,伤后1天出现症状3例;(3)所有患儿都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出现:右侧肢体偏瘫伴右侧中枢性面瘫2例,伤后左侧肢体偏瘫伴左侧中枢性面瘫3例,伤后失语、左下肢乏力1例,伤后头晕、呕吐频繁、站立不稳、步态摇摆1例;(4)CT检查:伤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检查无发现异常4例,但治疗5~6天后复查CT均发现有梗塞低密度灶出现,伤后2~5天就诊行头颅CT检查发现有梗塞灶3例。

    1.4 入院时诊断 7例中有4例因外伤后8小时内入院,当时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故诊断“脑挫伤”3例,可疑风湿性脑炎1例,其余3例就诊时都已超过24小时,所以结合病史及CT扫描中已见有梗塞灶出现,故入院时即考虑到外伤性脑梗塞诊断。

    1.5 治疗结果 入院确诊为脑梗塞后即及早应用钙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尼莫通以及疏通微循环,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等,部分病例予小剂量激素、甘露醇并行高压氧等治疗,所有病例在治疗12~16天后症状明显好转。出院时未愈病例也均于出院后2个月左右随访,偏瘫肢体肌力全部恢复正常。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樊金陵等[1]认为小儿颅脑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塞可能与颈部肌肉发育较头颅相对迟缓,支撑和保护作用稍差,如外伤时头颅过伸,颈动脉受到牵拉而受损有关。陈建良[2]认为脑外伤后的缺血性损害同外伤后颅内微循环障碍有关。儿童期脑内穿支动脉的血管内膜发育不完善,侧支循环少,变异多,并且多从主干直角分出,小脑下后动脉由两侧椎动脉在汇合成基底动脉之前处发出,行程迂曲,当头部外伤时,脑组织之间呈相对运动,脑组织与颅底或脑组织之间产生平行移位,这些血管受到剪切力的作用,当作用力大时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当作用力不足以引起血管破裂而仅造成血管壁牵拉、扭曲、移位而引起血管内膜损伤、脱落、血管痉挛、继发血栓形成,即产生脑栓塞。王宇田等[3]还认为由于儿童的植物神经功能不健全,血管调节能力差也是造成脑梗塞形成的原因之一。

    2.2 诊断 CT和磁共振成像(MRI)被广泛应用后,为颅脑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断提供了确实可靠的影像学证据,提高了诊断率,虽然发病最初4~6小时缺血区即开始出现脑水肿,12小时后有细胞坏死,但无论肉眼或CT检查均难与正常脑组织区分,所以缺血性脑梗塞发病12~24小时内CT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如本组病例有4例伤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检查未见脑梗塞征象,治疗5~6天后复查头颅CT显示脑软化病灶,故头部外伤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检查无异常者不能排除脑梗塞,而当头部外伤后出现迟发、进行性发展的偏瘫、单瘫、失语、共济失调等症状,而早期CT检查未见有脑挫伤、颅内血肿等异常改变时,即应考虑到外伤性脑梗塞诊断。
, 百拇医药
    2.3 治疗 早期即应予以疏通微循环扩张脑血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对症状比较严重病例酌情应用小剂量激素和甘露醇,结合病情还可行高压氧及功能锻炼治疗,本组病例梗塞范围大多局限,平均年龄较小,所以对脑梗塞区血运重新建立迅速,采用了上述综合治疗方法后,全部病例最后都较快恢复正常,无后遗症发生。

    3 参考文献

    1 樊金陵,郭建军,马东周.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21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9:200.

    2 陈健良.脑外伤与微循环障碍.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3,(4):192.

    3 王宇田,赵建农.儿童外伤性脑梗塞32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1):34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