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20833
脑分水岭梗塞16例
http://www.100md.com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王晓鹏 耿连霞 曹翠芳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00)

    关键词:脑梗塞/诊断;脑梗塞/放射影像术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000117分类号:R743.5▲

    脑分水岭梗塞是指脑的任意2条动脉分布区交界处的脑梗塞。现将我院2年来经CT或(和)MRI证实的16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46~76岁。睡眠时发病7例,休息时发病1例,活动时发病1例,服用降压药物于清晨起床时发病2例,下蹲后站立时摔倒3例,排尿时摔倒2例(均为男性)。既往有高血压史10例,均坚持服用降压药物;糖尿病7例,血糖 9.2~13.5 mmol/L;高血脂8例,冠心病8例,男性病例中有排尿性晕厥5例。大多数病例一般情况良好,无昏迷,无头痛及恶心呕吐。头昏8例,记忆力障碍4例,偏盲2例,性格改变缄默1例。单上肢轻瘫2例,肌力为Ⅲ级;单下肢瘫4例,肌力为Ⅲ~Ⅳ级。巴彬斯基征阳性6例,眼底动脉硬化6例,肾功能异常3例。
, 百拇医药
    1.2 辅助检查

    1.2.1 CT:16例均经CT检查确诊(均为平扫,CT型号为东芝W1000),其中单侧病灶12例,双侧病灶4例。病灶位置多样化,额顶交界区2例,顶枕交界区4例,颞顶枕交界区4例,壳核外侧区1例,双侧额叶及右侧枕叶皮层1例,额顶叶交界区伴双侧顶枕交界区2例,皮层下2例。梗塞形状不规则。

    1.2.2 MRI:显示梗塞位置及形状更佳,多呈条带状或其他不规则图形。

    1.2.3 脑囊虫试验:16例全部检验血液间接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为阴性,除外脑囊虫病。

    1.3 治疗与预后:治疗大体相同,肠溶阿司匹林25 mg,2~3次/d;降纤维酶5~10 U/d静脉滴注7~10 d;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适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控制血压,扩容,改善肾功能。所有病例均于13~18 d内肢体肌力恢复,头昏消失,记忆力基本恢复病前水平,痊愈出院。所有病例均经半年以上随访,除2例再发脑梗塞外,其他病例均生活或工作良好。
, 百拇医药
    2 讨 论

    2.1 发病机理:体循环低血压是脑分水岭梗塞的主要原因,脑血流在体循环中位置最高,分水岭区域距心脏最远,为终末小动脉,最容易受体循环低血压的影响。加之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使动脉弹性和顺应性减低,也是造成终末小动脉供血区缺血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中有排尿性晕厥5例,高血压10例,其中2例血压降至过低水平,提示发病与体循环低血压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横截面积减少达50 %以上时,血管远端的压力便会受影响,导致脑分水岭梗塞[1]。本组病例大部分都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或糖尿病,这都是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或使血流速度减慢的重要原因。以上几种因素也是造成血流变学异常的主要原因。

    2.2 诊断要点:脑分水岭梗塞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往往无“三偏征”或只有“一偏”,且较轻,而多有精神、记忆力、性格及头部不适的感觉。诊断主要依赖CT及MRI。有学者将分水岭梗塞分为皮层前型、皮层后型、皮层下型及小脑型。隋邦森等[2]提出分水岭区包括:①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的边缘区,梗塞位于大脑凸面旁矢状带,称为前分水岭梗塞;②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质边缘区,梗塞位于侧脑室体后端的扇形区,称为后上分水岭梗塞;③大脑前、中、后动脉共同供血的顶、颞、枕叶三角区,梗塞位于侧脑室三角部外缘,称为后下分水岭梗塞;④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交界的弯曲地带,称为皮质下分水岭梗塞;⑤小脑主要动脉末端的边缘区称为幕下性分水岭脑梗塞。

    2.3 治疗与预后;脑分水岭梗塞因病变部位神经纤维较稀疏,对神经功能影响较小,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药物治疗效果比较满意,预后较好。本文16例,除2例再梗塞外,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毛俊雄,李春岩,张祥建.实用神经内科诊疗学.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89~391

    [2]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85~287

    收稿日期:1999-07-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