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21366
CT定位锥孔血肿抽吸尿激酶溶解治疗脑出血15例
http://www.100md.com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钟盛武

    单位: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 梧州 543000

    关键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000155

    脑出血已往多采用内科保守及开颅手术治疗,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经CT导 引的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术为治疗脑出血开辟了新途径。1996~1997年我院采用CT定位锥孔血 肿抽吸尿激酶溶解治疗脑出血1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①治疗组:15例中男7例,女8例。年龄35~80岁,平均63岁,其中年龄小于60岁5例,大于60岁10例。8例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14.6~32/9.3~18.6kPa。从发病到第一次穿刺抽血时间6h以内7例,6~12h7例,1例超过24h;②对照组:15例中年龄小于60岁6例,大于60岁9例。临床表现:①治疗组:按穿刺前意识状态分级,意识清楚(Ⅰ级)3例,嗜睡(Ⅱ级)2例,浅昏迷(Ⅲ级)6例,中度昏迷不伴脑疝(Ⅳa级)1例,中度昏迷伴脑疝(Ⅳb级)3例,肢体瘫痪14例;②对照组: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5例,Ⅳa级2例,Ⅳb级4例,肢体瘫痪15例。
, 百拇医药
    1.2 头颅CT检查:①治疗组:血肿位于基底节区8例,丘脑1例,皮质下6例,其中破入脑室10例。出血量根据多田氏计算,20~30ml5例,31~60ml7例,60ml以上3例,中线结构有移位11例;②对照组:血肿位于基底节区10例,皮质下5例,其中破入脑室11例,出血量根据多田氏计算,20~30ml4例,31~60ml6例,60ml以上5例,中线结构有移位11例。

    1.3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根据患者头颅CT扫描片结合解剖定位,以血肿中心为靶点穿刺,选择穿刺点时避开颅内功能区、多血管区和静脉窦。常规消毒皮肤、局部浸润麻醉、切皮、骨锥锥孔,锥透颅骨后先用锐针刺破硬脑膜。然后,在我们改进的直径3mm硅胶管一端剪多个侧孔,装上针蕊,顺骨孔插入血肿腔内,拔出针蕊,即有暗红色瘀血溢出,用5ml注射器反复抽吸血液,为预防引起再出血,在抽吸时应间歇,避免过分用力,首次抽出血液量控制在出血量60%左右为宜。最后用生理盐1ml加尿激酶1万单位,经硅胶管注入血肿腔内,夹管1~2h,接闭式引流袋置于床边,每12h抽吸1次。对血肿较易抽出者暂不注入尿激酶。本组病人同时给予控制血压、降颅压、控制水肿和防治并发症等药物治疗;②对照组: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仅给予控制血压、降颅压、控制水肿和防治并发症等药物治疗。
, http://www.100md.com
    2 结 果

    2.1 血肿清除情况:根据抽出血量和复查CT血肿缩小情况计算清除率,初次清除率为56%~85.7%,总清除率为60%~92.1%。

    2.2 两组死亡率比较见表1。表1显示抽血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表1 治疗组及对照组死亡率比较 意识状态

    治疗组

    对照组

    n

    死亡

    n

    死亡
, http://www.100md.com
    Ⅰ

    3

    0

    2

    0

    Ⅱ

    2

    0

    2

    0

    Ⅲ

    6

    3

    5
, 百拇医药
    5

    Ⅳa

    1

    1

    2

    2

    Ⅳb

    3

    1

    4

    4

    合计

    15

    5(33.3%)
, http://www.100md.com
    15

    11(73.3%)

    2.3 血肿量与疗效见表2。表2显示,出血量与预后关系变化不大(P>0.05)。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 出血量

    (V/ml)

    治疗组

    对照组

    n

    死亡

    n

    死亡

    20~30

    5
, 百拇医药
    2

    4

    1

    31~60

    7

    2

    6

    5

    60以上

    3

    1

    5

    5

    合计
, 百拇医药
    15

    5(33.3%)

    15

    11(73.3%)

    3 讨 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四病”之首,是造成人类死亡原因之一。既往 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及开颅手术治疗,疗效多不满意,且开颅手术对脑组织破坏较大,病人 和家属的心理负担也重[1]。开展锥颅血肿抽吸术使内科在治疗脑出血方面又多了 一种方法。

    3.1 本疗法的优点:①本疗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贵重的仪器,只要有头颅CT,一般 基层医院都可以开展,必要时在病床边也可以做手术;②只要在确定穿刺点时避开功能区、 多血管区和颅内静脉窦就能保证手术安全;③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的限制;④对脑组织 损伤小,减压可靠,有利于病情恢复;⑤只要严格掌握无菌技术操作,一般不会发生感染; ⑥应用改进的穿刺针对粘稠的血液易抽出;⑦注射器抽吸手感较强,便于控制抽吸的负压和 速度,防止再出血;⑧只需局部浸润麻醉,无麻醉意外危险。
, 百拇医药
    3.2 手术指征:治疗组中死亡5例,年龄均超过50岁,且血压较高,最高为32/18.67 kPa 、最低为22/14 kPa,出血量为30~80 ml,均破入脑室;好转病例年龄为35~80岁,血压为24/ 26 kPa至16/9.3 kPa,出血量为15~90 ml,破入脑室7例(70%)。出血部位包括皮层下、基 底节、内囊、岛叶等。故认为本手术适合各种年龄,各种出血部位,各种血肿量的患者,亦 适合于高龄患者及危重患者抢救[2]。本组均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已排除其它血液 性疾病致脑出血。由于血压越高,危险越大,效果越差,故笔者认为对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 制血压后再手术治疗,手术后仍需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防止血压过度波动。另外手术前需 排除其它血液性疾病,防止手术中出血不止及术后出血。

    3.3 手术时机选择:脑出血在发病后20~30 min形成血肿,以后出血自行停止,6~7 h后由 于血肿的占位及血液分解产物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损害,使血肿周围的正常组织由近及远地发 生变性坏死,血肿周围性出血,海绵样变性和水肿等病理生理变化,此时颅内压增高,可引 起再出血使血肿迅速增大,病情恶化。如果此时能及时清除血肿,预后效果肯定满意,否则 预后极差[3]。本组病人生存10例,手术时间为4~10.5 h,5例7 h前手术。死亡5 例,手术时间为4.5~12 h。7 h前手术10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并发脑疝及脏器功能衰 竭,无1例死于再出血。7 h后手术有1例再出血死亡,CT复查证实大量出血。根据治疗组结 果,表明手术越早效果越好。由此可见,脑出血病人在病发后7 h前做手术效果会更好。

    参 考 文 献

    1,费兴久,耿艳春.锥颅碎吸治疗4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内科杂 志,1998,8(2):102.

    2,廖 瑜,吴善珍,刘双喜,等.CT定位钻孔血肿抽吸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 血34例,临床荟萃,1998,19(8):886.

    3,李献福.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 97,4:229.

    收稿日期:1999-03-1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