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23488
Z字改良术式修复面横裂11例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刘冷楠 罗少军 汤少明 梁杰

    单位:刘冷楠(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科,湛江 524001);罗少军(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科,湛江 524001);汤少明(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科,湛江 524001);梁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科,湛江 524001)

    关键词:面横裂;口腔畸形/外科学;颌面修复术

    广东医学院学报000142 文章编号:1005-4057(2000)01-0082-02▲

    面横裂又叫巨口症,为一种少见的颌面部先天性畸形,常用的修复方法有直线缝合法和Z字成形术。我科自1993年以来,应用Z字成形并改进修复面横裂11例,效果较佳。

    1 临床资料

    本组先天性面横裂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最小1岁8个月,最大21岁。右侧3例,左侧6例,双侧裂2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腭裂)。除1例来自外省,余均为本地区人。
, 百拇医药
    2 手术设计与操作方法

    2.1 口角定位

    (1) 以健侧口角为标准,用圆规测量健侧口角至人中嵴最低点的间距,于患侧等距离定点。或由瞳孔正中作一垂直线,与口裂水平线相交处,即为口角位置。(2)正常唇红有纵向纤细的皱纹,裂隙部位为光滑的口腔粘膜,口角与裂隙交界处的皮肤常有一小突丘,可供辨认[1]

    2.2 手术设计与操作
, 百拇医药
    图1 手术前双侧面横裂(并腭裂)动态;图2 手术前双侧面横裂(并腭裂)静态;图3 手术后双侧面横裂(并腭裂)动态;图4 手术后双侧面横裂(并腭裂)静态

    口角位点设定后,按直接缝合法先在患侧上唇设ABC红唇瓣,瓣长>口角定点一倍,再于下唇设BA′D点,手术沿ABC线及BA′D线切开,分别形成两个三角形唇粘膜瓣,将BA′D瓣翻转向内,与上唇内侧粘膜创缘缝合作口腔衬里,肌层缝合后,调整ABC红唇瓣与BA′D瓣创缘缝合,形成口角,口角定点缝合一针。口角成形后,皮肤切口呈直线形,于切口两侧设A、B两个三角瓣,臂长相等,瓣尖约60度,AB瓣交错后对位缝合。(见示意图a~d)
, http://www.100md.com
    手术设计与操作示意图

    a 红唇瓣切口设计;b 下唇粘膜瓣与上唇口腔内侧粘膜边缘缝合;c 皮肤切口设计;d 缝合后皮肤切口呈Z字形;

    3 讨论

    面横裂系胚胎发育时期上颌突与下颌突部分或全部未融合引起,其原因未明,本组病例均无典型的遗传病史。有单侧裂或双侧裂,以男性多见,多为单侧。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由口角裂至颊部;中度由口角裂至咬肌前缘;重度由口角达下颌骨后缘或外耳道[2]。本组病例以男性、单侧为主,程度为轻、中度。

    本组患者均同时伴有患侧颌骨轻重程度不一的发育不良及耳前赘生物或副耳,即鳃弓畸形。

    在手术方法上,注意口轮匝肌完整性的修复、口角动、静的形态及对称性,充分利用裂隙组织使之修复丰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3]。直线缝合法[4]虽可形成较为理想的口角,但皮肤直线缝合,术后疤痕直线牵拉,可使口角移位而影响外观,口角呈合页状。粘膜-皮肤交错的Z字成形术,虽避免了口内粘膜切口与皮肤切口同在一平面上,但必须在口轮匝肌内外同时形成粘膜侧和皮肤面两对相反的三角瓣,操作繁琐,出血较多,尤其在幼小患儿难以操作。我们综合两术式优点进行改进,内层以红唇瓣翻转作衬里直接缝合,皮肤设两个对偶三角瓣,使直线切口改变方向。操作简便,内外切口交错,术后口角形成圆钝,动态自然,接近正常的解剖及生理。皮肤切口经Z字改形后,顺应皮肤朗格线,避免了直线挛缩。■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刘冷楠,女,1956年11月出生,学士,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李光早,熊世文,程新德,等.改良Z成形法修复面横裂24例.蚌埠医学院学报,1996,21(5):320

    [2]汪良能,高学书主编.整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19~621

    [3]李晓静,宁金龙.双侧先天性面横裂2例报告.口腔医学杂志,1997,17(3):142

    [4]王大玫主编.成形外科学讲座.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04~105

    收稿日期:1999-06-16

    修稿日期:1999-12-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