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31714
李佩文教授外用中药治疗癌性溃疡经验介绍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2000年第1期
     作者:何玉梅

    单位:何玉梅(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博士生,北京市和平里樱花东路 100029)

    关键词:溃疡;中药疗法;外治法;癌;并发症▲

    新中医000106 李佩文教授是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工作3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导师运用中药外敷治疗癌性溃疡的用药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癌性溃疡是恶性肿瘤严重的皮肤表现之一,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经久不愈的大面积溃烂、渗血、腐臭、流脓。该病多出现于疾病晚期,病人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常易合并感染,存在着局部和全身的低营养状态及循环障碍,不利于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的生长,因此创面很难愈合。

    李佩文教授以中药外用治疗恶性溃疡,注重患者整体调理,用药时强调二点:一是治疗癌性溃疡的外用药以水煎湿敷为主,少加或不加赋形剂,以保持分泌物引流通畅。水煎剂不仅可充分利用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灵活性,又可使有效成份与创面直接接触,减少赋形剂的阻隔,便于吸收,从而最大程度发挥中药疗效。二是所选的外用中药要求水煎能提出有效成份,并且易于被局部吸收。李教授强调外用中药比口服中药更要精良,选药组方和辨证施治应针对癌性溃疡的病因及其局部病理、生理特点,充分考虑到利于溃疡愈合的因素,使药力直达病所取效。导师治疗癌性溃疡的基本方主要由以下几类中药组成。
, http://www.100md.com
    生肌敛疮类:如紫草、生黄芪、当归、血竭、皂角刺、珍珠粉等。常用方有方1(溃疡洗剂):生黄芪10 g,生大黄30 g,紫草60 g,血竭、儿茶各20 g。前3味药煎浓汁约30 ml,后2味药研极细末兑入混匀,高压消毒后外洗患处或局部湿敷。方2:生黄芪、当归、生大黄、蜂房各30 g,紫草、红花各10 g,水煎约30 ml湿敷患处。其中黄芪、当归、紫草生肌,红花活血散瘀,蜂房抗癌消肿,大黄收敛解毒,亦可用于良性溃疡及褥疮。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草多种成份对炎症急性渗出期的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和水肿均有拮抗作用,对肉芽组织生长有促进作用,可明显加速创伤愈合;当归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能增加局部组织血供和营养,有利于肉芽生长和创伤愈合;黄芪有明显的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能增强局部免疫和抗感染能力,利于溃疡愈合。

    燥湿敛疮类:如五倍子、车前子、芫花、重楼、儿茶、苦参、蛇床子等。这类药的水煎液对渗出性皮损有较好的燥湿收敛作用,可改善微血管通透性,起消肿作用。常用方:生黄芪60 g,猪苓、车前子(包煎)、黄柏各20 g。浓煎至50~60 ml,湿敷患部。
, 百拇医药
    清热解毒类:常用生大黄、黄连、黄柏、黄芩、败酱草、蒲公英、金银花等。药理学早已证明这类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有效地预防感染。方1:黄芩、黄柏、生大黄各30 g或加黄连10 g。这4味药为常用清热解毒药,并有一定燥湿作用,可明显减少局部炎性渗出。方2:生石膏、生栀子、生大黄各30 g。上药研极细末高压消毒备用,用时取新鲜鸡蛋清调敷患处。本方除有清热解毒作用外,鸡蛋清还有固涩和生肌的功效。

    止血类:常用仙鹤草、白及、荷叶、大蓟、小蓟、侧柏叶等。这类药主要用于癌性溃疡的反复渗血、顽固的血性分泌物。白及使用时研成细粉,高压消毒后撒敷患处。

    止痛类:如延胡索、乌药、白屈菜、没药、乳香、罂粟壳等。这类药通过活血行气,化瘀解毒达到止痛目的,对癌性疼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常用方:当归、乳香、没药各20 g,红花、生大黄(后下)各 10 g,煎汁外敷患处。

    抗癌类: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上柏、龙葵、蜂房等。临床和基础研究均显示这类药的水煎液有较强的抗癌作用。
, 百拇医药
    常用皮肤引经药有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导师临症时强调用引经药,虽用药量少,但其指向性强,可率领群药直达病灶而提高疗效。

    现举病例如下以佐证。

    某女,64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晚期,胸壁侵犯。初诊时右胸皮肤破溃、糜烂,紫红色,创面约10 cm×10 cm,分泌物多为脓血性,味恶臭。处方:紫草、生大黄、黄连、黄柏、白鲜皮各20 g,薏苡仁、龙葵、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 g,苦参、蛇床子各15 g,硼砂5 g。上方煎汁,用消毒纱布2~3层浸透药液,稍拧后敷盖于创面。隔数分钟湿敷1次,如此连续30分钟~1小时,每天2~3次。用药10剂后,溃疡面即明显缩小,肉芽组织颜色新鲜,脓性分泌物消失,渗血量减少,臭味亦无。用药20剂后,溃疡面已缩小到4cm×1cm,局部渗血止,病人疼痛等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和体力状态均好转。

    (本文承蒙导师审阅,在此一并致谢。)■

    收稿日期:1999-06-1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