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外科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32023
延迟性脾破裂23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临床外科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黄忠祥 宋忠良

    单位:黄忠祥(浙江省象山县第一医院 315700);宋忠良(浙江省象山县第一医院 315700)

    关键词:脾外伤;腹腔内出血;外科手术

    临床外科杂志000121 分类法:R65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83(2000)01-0039-01

    延迟性脾破裂(delayed rupture of spleen,DRS)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脾外伤的15%。DRS因病情急,变化快,容易误诊,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一般脾破裂。本院自1987~1997年共收治DRS 23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 http://www.100md.com
    本组男17例,女6例。年龄13~65岁,平均27.5岁。车祸伤7例,坠落伤6例,斗殴伤4例,碰撞伤4例,不明原因2例。合并左肾挫伤2例,左肋骨骨折及后腹膜血肿各1例,余19例系单纯脾损伤。

    受伤至出现出血症状时间均超过48 h。其中2~7 d 12例,8~15 d 4例,15~30 d 4例,34 d 1例,另2例不详。在伤后至出血前共有12例曾在他院或本院就诊,11例被误诊。本组作B超检查9例次,提示腹腔积血8例次,确诊DRS 5例次;CT检查12例次,均示腹腔积血,其中11例次提示DRS;腹穿17例,16例阳性。术前确诊DRS 19例,另4例分别诊断为腹腔内出血、后腹膜肿块、肝癌、宫外孕。

    23例均作脾切除术。除1例并发脾窝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外,余均顺利出院。

    讨 论

    自一百多年前Evans报道首例DRS后,1931年由Mc Indoe提出本病的定义为受伤后经过48 h以上的隐匿期,尔后临床上出现腹腔内出血症状的脾破裂。DRS的发生机理主要有:(1)包膜下脾破裂出血;(2)脾破裂后脾周血块脱落继发性出血;(3)脾破裂口出血缓慢者。本组根据术前B超、CT检查及术中所见,属包膜下破裂19例,脾周血块脱落继发出血3例,属出血缓慢1例。
, 百拇医药
    DRS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延误诊治。因DRS从受伤至出现症状时间差异很大,从2 d至数年,其时间差异常与当时受伤程度有一定关系。由于DRS隐匿期较长或因受伤轻而未能引起医患双方重视。本组平均隐匿期为7.2 d,尚有2例不能回忆确切外伤史而术前被误诊为肝癌破裂和宫外孕。3例伤及左上腹分别由婴儿踏伤、碰及桌角、木棒击伤,当时症状轻微未予诊治。而在伤后第18 d、20 d、27 d出现症状。所以,即使轻微的腹部外伤,尤其在左上腹,亦不能排除脾破裂可能[1]

    导致DRS误诊的另一原因是临床征象不典型。其早期常不以急腹症及出血现象为主。本组有10例在首次门诊记录中被误诊,其中2例表现为Ballanu氏征(左上腹持续性疼痛)被误诊为胃炎;2例Kehr氏征(左肩放射痛)和1例Ballanu氏征因伴淀粉酶增高而误诊为胰腺炎;其他分别误诊为肾挫伤、肺炎、肠炎等。

    对DRS早期未作必要辅助检查是导致其误诊的又一原因。诊断DRS的手段颇多,我们认为较常用及方便的仍为B超、CT、腹腔穿刺及灌洗。B超诊断脾损伤具有准确、简便、经济、无损伤等优点。CT对脾轮廓显示良好,特别对包膜下血肿或实质性损伤有特殊诊断意义。我院曾有5例在外伤后未发生出血时做B超和/或CT检查中发现脾包膜下血肿予住院观察,4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此4例未计入本组),1例在伤后12 d因血肿破裂转手术。本组23例中有12例来院门诊,其中仅有2例作了B超检查,对此应引以为戒。对表现出血的22例中的18例行B超及/或CT检查,除1例误诊为后腹膜肿块外,余均提示腹腔内出血,其中准确提示DRS B超为56%(5/9),CT为92%(11/12)。
, 百拇医药
    近年来研究表明,脾脏在机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去脾后白细胞吞噬素、血清IgM、IgG水平及肝脏kuffer细胞吞噬功能下降,因此保脾手术越来越受重视[2]。但在DRS的手术治疗方面,因脾脏多被陈旧性血块所包围,粘连严重,局部水肿明显,迄今为止仍以作脾切除为主。本组23例DRS均作脾切除术,治疗效果好。

    参考文献:

    [1]李建平,童荣源.延迟性脾破裂17例临床报告.中华创伤杂志,1992,8(2)∶112-113

    [2]姜洪池,张景芳,许军,等.保留脾脏手术的术式选择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11)∶692-693

    收稿日期:1998-10-1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