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骨科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32424
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http://www.100md.com 《临床骨科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王伟 张家红 周之德 姜其为

    单位:王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上海 200092);张家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上海 200092);周之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上海 200092);姜其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上海 200092)

    关键词:锁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髓内;克氏针

    临床骨科杂志000138

    【中图分类号】 R683; R65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0287(2000)01-0065-01

    Treatment of clavicle fracture with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of Kirschner's pin
, http://www.100md.com
    Wang Wei,Zhang Jiahong, Zhou Zhide, Jiang Qiwei

    【Key words】 clavicle fracture; fracture fixation,intramedullary; Kirschner's pin

    锁骨骨折通常保守治疗,但对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需手术治疗。若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虽固定坚固,但手术切口大,局部组织损伤较重。我们对锁骨中、外1/3骨折则采用 2 mm克氏针髓内固定,斜形骨折再加钢丝环扎,疗效满意。

    1 病例资料

    1992~1996年,我院共收治锁骨骨折146例,其中男121例,女25例,年龄14~46岁。所有骨折均因车祸或跌伤所致。伴明显移位单纯锁骨骨折109例,多发性骨折37例。骨折后1周内手术96例,3周内手术50例。其中6例为术后骨不连。
, 百拇医药
    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患侧肩下垫高,以骨折处为中心做一长3~5 cm的切口,暴露锁骨断端。由于锁骨远端有一向后的生理弯曲,从锁骨远侧断端髓腔钻入的1枚 2 mm克氏针,出口大致在喙锁关节的内后侧,在肩的后外侧穿出。随后克氏针沿复位后的锁骨近侧端髓腔逆向钻入,注意锁骨近侧端也有一生理前弓,故钻入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针头穿破髓腔从锁骨前缘钻出。横形骨折仅用克氏针髓内固定,斜形骨折可在骨折端用钢丝环扎加强固定。 6例骨不连的锁骨骨折,同时行带骨膜的肋骨移植术。

    术后锁骨带保护固定2周,在X线片上断端骨痂显现之前,禁止手臂高举过头,以免锁骨断端产生旋转而影响骨折愈合。

    3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8个月(平均7个月), 146例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7周(6~8周)。128例愈合后局部无疼痛,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平均为4个月(3~6个月)。12例术后则有因天气变化偶然疼痛或因患肢上举产生肌肉酸痛,临床检查肩抬高减小10°~15°,其中1例骨折时伴臂丛麻痹症状,EMG显示为腋神经、桡神经的失神经信号,再次手术将嵌压神经的骨折尖端去除,并行臂丛神经外侧松解,术后患肢疼痛和桡侧部皮肤感觉麻木消失,未遗神经损伤症状。6 例骨不连术后均有局部隆起和肩部轻度内收畸形。
, http://www.100md.com
    4 讨论

    锁骨骨折用1枚φ 2 mm的克氏针髓腔内固定和钢丝环扎可发挥较强的固定作用。由于克氏针尾部已折弯,如果克氏针松动移向外侧,局部皮肤和软组织可抵抗弯折的针头,起到相对稳定的作用。Jupcten和Reffert认为髓内针不能控制锁骨中、远1/3 骨折端的旋转,建议用钢板螺钉固定为佳。我们认为髓内针虽不能牢固固定或控制骨折断端的旋转,但术后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即术后早期限制患肢屈曲抬高90°以上就能消除骨折断端的旋转移位。用髓内针内固定切口小,局部软组织剥离亦较小,有利于锁骨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对骨不连同样有效,因为采用这一方法移植的骨条可包裹骨折四周。而用钢板螺钉固定,移植骨不能包绕骨折区全部,并且有因多余的骨痂在胸廓出口处产生神经血管压迫的并发症〔1〕。 锁骨骨折后引起臂丛神经症状多为逐步产生的,通常是由于肥大的骨痂、骨不连或锁骨下假性动脉瘤引起,而由锁骨骨折断端直接压迫造成臂丛麻痹的病例很少,Della Santa等〔2〕报道锁骨骨折引起急性臂丛损伤仅占臂丛损伤病例的1%。但遇到粉碎或明显移位骨折时须注意这一少见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取得良好的预后。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王伟(1968-),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四肢骨折

    周之德(1943-),男,主任医师,科主任。研究方向:创伤

    参考文献

    1,Hansky B,Murray E,Minami K et al. Delayed brachial plexus paralysis due to subclavian pseudoaneurysm after clavicular fracture[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1993;7(9):497~498

    2,Della Santa D, Narakas A, Bonnarl C et al. Late Lesions of the brachial plexus after fracture of the clavicle[J]. Ann Chir Main Memb Super, 1991;10(6):531~540

    1999-05-18收稿,1999-08-17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