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1834
新加香薷饮加味治疗暑温证96例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余希瑛

    单位:广西梧州市红会医院中医科 梧州 543002

    关键词:暑温证;中医药治疗;新加香薷饮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000126 中图分类号 R254.21

    盛夏天暑地热,易感之而得暑温证,初起多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心闷欲呕等症状,笔者运用新加香薷饮加味治疗暑温证9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住院患者,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3~58岁,病程1~10天,体温38~40.1℃。夏暑季节症见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头重如裹或头痛,身重或痛,口干咽痛、恶心呕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白)腻,脉浮数或滑数。中医辨证属暑热内郁,寒邪束表,暑湿为寒邪所遏。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除临床症状外,尚可见咽充血,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偏低或正常,X光胸透无异常改变。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方法

    以新加香薷饮加味治疗:银花15g,连翘15g,香薷6g,扁豆15g,川朴9g,通草10g,神曲10g,苡仁20g,荆芥10g,柴胡10g,黄芩10g,生甘草3g。暑热挟湿者,加藿香10g,佩兰12g,白蔻仁10g;若暑热偏盛者,加芦根30g,淡竹叶12g,薄荷(后下)6g;若暑热炽盛,引动肝风者,则加服紫雪丹。小儿用量酌减。每日1剂,水煎服。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以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回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为判断依据。临床痊愈:体温在48小时内降至正常,且不再回升,其他症状消失。显效:体温在48小时内降至正常,其他症状显著减轻。有效:体温在72小时内降至38℃以下,其它症状显著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本组96例中,临床痊愈53例,显效37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
, 百拇医药
    4 典型病例

    李某,女,37岁。发病时间为8月6日。发热、恶寒、咽痛10天,伴无汗,头重如裹,四肢酸痛不适,口干而不欲饮,胸脘痞闷,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色黄,曾到西医内科就诊,经胸透、血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曾先后口服克感敏、病毒灵、先锋霉素,静滴病毒唑,用药后常微汗出,发热稍退,但不久体温又再度升高,期间体温曾达40.1℃,如今来中医科就诊,时下体温39.6℃,诸症仍在,舌尖红,苔厚黄腻,脉濡滑数。中医诊断为暑温挟湿证。治宜祛暑解表,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新加香薷饮加味;银花15g,连翘15g,香薷6g,扁豆15g,川朴9g,黄芩9g,淡竹叶12g,通草10g,苡仁20g,藿香10g,荆芥10g,柴胡10g,薄荷(后下)5g,生甘草5g。服药3天,热退身凉,除纳呆、身倦外,余症消失。继续在原方基础上去通草、淡竹叶、荆芥加佩兰12g,桑枝12g,连服4剂,诸症悉解,临床痊愈。

    5 讨论

    暑湿证究其病因,系盛夏之际天暑下迫,地湿上蒸,脾虚湿盛之人易内伤于湿,内外合邪所致。暑湿热胶着,热得湿愈炽,湿得热更横,以致发热难退,病情缠绵难愈。方选新加香薷饮加味,方中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辛凉清热解毒,可清除内郁暑热;香薷辛温芳香,外散表寒,内祛暑湿;荆芥辛温,助香薷解表散寒,使表寒从汗而解;柴胡、黄芩、甘草和解少阳;扁豆、川朴、神曲祛湿解表,理气和胃,因暑多挟湿,用通草、薏苡仁淡渗利小便,使暑湿从小便而去。诸药合用,祛暑解表、清热利湿解毒,以治暑温初起,复感外寒之证。

    收稿日期:1999-12-1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