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7920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全10册(唐诗宋词、诗经杂剧).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22日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全10册阅读高清epub++mobi版
第1页
第14页
第21页
第33页
第1294页

    参见附件(17476KB,2236页)。

    

    总目录

    白居易诗选

    楚辞选

    杜甫诗选

    李白诗选

    李清照词选

    诗经选

    苏轼词选

    唐宋传奇选

    辛弃疾词选

    元人杂剧选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白居易诗选孙明君评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ISBN 978-7-02-011138-1

    Ⅰ.①白… Ⅱ.①孙… Ⅲ.①唐诗—诗集 Ⅳ.①I222.74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16509号

    责任编辑 葛云波

    装帧设计 刘静

    责任印制 张文芳

    出版发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社 址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邮政编码 100705

    网 址 http:www.rw-cn.com

    印 刷 三河市宏盛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等

    字 数 177千字

    开 本 680毫米×1000毫米 116

    印 张 20 插页3印 数 1—5000

    版 次 2005年5月北京第1版

    印 次 2016年1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978-7-02-011138-1

    定 价 36.0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图书销售中心调换。电话:

    01065233595前言

    一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人

    称白傅。原籍太原,后徙下邽(今陕西渭南)。“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说刺史李洧自归,累擢襄州别驾”(《新唐书·白居易

    传》)。

    白居易出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少年时代,因藩镇之乱,十二岁

    避难越中一带,经受了颠沛流离之苦,对社会现状有了清醒的认识。白

    居易素有远大抱负,长期潜心苦读,终于在贞元十六年(800)二十八

    岁时考中了进士。十八年应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与

    密友元稹一起进入官场。元和元年(806)准备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科”考试,撰成《策林》七十五篇,入四等,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县

    尉。在这里诗人和朋友王质夫、陈鸿共同游历仙游寺,语及天宝年间的

    旧事,后来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元和二年授翰林学

    士,次年任左拾遗。本期诗人写作了大量的讽喻诗,《秦中吟》、《新

    乐府》大都完成于此时。在朝廷,诗人正道直行,敢于和皇帝当面进行

    争论,“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

    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

    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新唐书·白居易传》)。

    左拾遗任职期满后,皇帝允许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选择了京兆户曹

    参军。元和六年,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惯例暂时离开官场,回到下

    邽。

    元和八年,白居易回朝任左赞善大夫,这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清闲

    官职。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越职言事。早年得罪过的小人

    趁机诬陷,说白居易母亲因赏花而坠井,白居易却写有《赏花》、《新

    井》诸诗,对母亲不孝,有伤名教,遂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

    书,认为白居易不宜治郡,于是追贬为江州司马。这次贬谪对诗人打击

    很大,他由早年的志在兼济为主,转向了以独善其身为主。早年思想中

    本来就存在的佛教、道教的思想开始滋长,在庐山东林寺边修建草堂,时常读经修炼。在江州司马任上乐天写作了另外一首著名长诗《琵琶

    行》。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徙忠州刺史。忠州是一个偏僻的小地

    方,诗人在这里也很郁闷,有“天教抛掷在深山”(《木莲树图》)的慨

    叹。

    元和十五年,宪宗暴卒,穆宗李恒即位,白居易被招回朝廷,任中

    书舍人。到了朝廷之后,他很快就失望了,他发现天子生活荒淫,不理

    国事,宰相才能低下,赏罚失度,面对四处横行的盗贼无能为力。白居

    易多次呼吁,他的意见却无人采纳。失望之馀,自己要求去外地任

    职。“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

    六井,民赖其汲。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拜苏州刺史,病

    免。文宗立,以秘书监召,迁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大和初,二李党

    事兴,险利乘之,更相夺移,进退毁誉,若旦暮然。杨虞卿与居易姻

    家,而善李宗闵,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除太子宾客分司。

    逾年,即拜河南尹,复以宾客分司。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

    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

    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新唐书·白居易传》)。

    乐天早年有宏大的抱负,后来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放弃了自己

    的理想。宪宗时代,白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以为遇见了千古明

    君,对宪宗抱有很大幻想,意欲奋力报效。在遇见挫折之后,白居易改

    变了早年的人生态度。自从沦落江州之后,白居易的生命中值得我们注

    意的有这么几点:

    一、作为一个诗人他始终没有放弃诗歌创作,“蓄意未果,望风为

    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

    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旧唐书·白居易传》)。早年

    的讽喻诗后期很少再写,但在他的诗歌中依然有一些关怀人民疾苦的诗

    篇,表明诗人并没有忘记民众的苦难。后期诗篇中表现得最多的是诗酒

    风流、逍遥自得、知命不忧的思想情感,这种情调对后世诗人也产生了

    很大影响。二、晚年的乐天,始终没有和宦官集团同流合污,也没有介

    入牛李党争。“大和已后,李宗闵、李德裕朋党事起,是非排陷,朝升

    暮黜,天子亦无如之何。杨颖士、杨虞卿与宗闵善,居易妻,颖士从父

    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惧以党人见斥,乃求致身散地,冀于远害。凡所

    居官,未尝终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务,识者多之”(《旧唐书·白居易

    传》)。这一点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

    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呜呼,居易其贤哉!”(《新唐书·白

    居易传》)三、在杭州苏州等地,白居易兴修水利,做了许多有利于人

    民的事情。在杭州刺史任内,他带领民众修筑钱塘江,可以灌溉千顷农

    田。晚年在洛阳,施舍家财开凿龙门八节滩,以利舟楫通行。四、中年

    以后对佛教、道教越来越倾心。“东都所居履道里,疏诏种树,构石楼

    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

    不食荤,称香山居士”(《新唐书·白居易传》)。

    二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伟大的

    诗人。

    白居易曾经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其《与元九书》说:“自拾遗

    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

    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

    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

    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许多学者对这样的分

    类提出了批评,认为它没有统一的标准,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是从

    题材上着眼的,而杂律诗又是从体裁上分类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他

    还说:“其馀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也,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与元九

    书》)所以,杂律诗从格律的角度看是律诗和其他的杂体诗,而从题材

    的角度看,可以称为杂感诗。这样,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与杂感诗

    之间就统一了起来。白居易自己最看重的是讽谕诗,取为压卷之作。可

    以和讽谕诗相抗衡是闲适诗。他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谓

    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

    道焉。”(《与元九书》)然而白诗中流传最广的却是感伤诗中的《长

    恨歌》和《琵琶行》。“非平生所尚”的杂律诗中也包括《赋得古原草送

    别》这样的名篇。本文对白居易诗歌的介绍分为讽谕诗、《长恨歌》和

    《琵琶行》、其他诗歌三个部分。

    1.讽谕诗及其理论

    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

    张直接关照当下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用诗歌来反映时代的脉搏与社会

    的变迁。他的作品,涉及当时历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揭露出许多社会弊端,达到了“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目的,为权贵所“切齿”,充分发

    挥了匕首与投枪的作用,真正成为反映时代的“镜子”。组诗《秦中吟》

    和《新乐府》等,关怀社会问题,干预现实政治,企图对不良社会现象

    加以纠正。如《轻肥》诗写宦官们的酒醉肴饱,骄横非常。该诗末二句

    直赋其事,奇峰突起,无限愤慨意,自在不言中。《杜陵叟》为“伤农

    夫之困”而作。该诗的写作背景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次年

    春天,长安一带大旱,左拾遗白居易上疏,请求减免租税,宪宗准许京

    畿地区可以免税,但事实上却不过是一纸空文。诗人通过杜陵叟的遭遇

    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卖炭翁》中,诗人通过对卖炭翁遭遇的描绘,揭

    露出唐代朝廷“宫市”的本质。这些诗真可谓“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唐宋诗醇》) ,“乐天忠君爱国,遇事托讽,与少

    陵相同。特以平易近人,变少陵之沉雄浑厚,不袭其貌,而得其

    神”(《唐诗别裁集》),沈德潜所论的是定评。

    白居易的讽谕诗文字朴素浅显,直截了当,节奏明快,在艺术上达

    到了很高的境界。

    2.《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早

    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清

    人赵翼曰:“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

    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慨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

    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

    无全集,而二诗自已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

    哉。”(《瓯北诗话》卷四)《长恨歌》和《琵琶行》体现了白居易诗

    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长恨歌》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玄宗以纵情误国,玉环因恃宠致乱,诗人对他们的悲剧遭遇寄予无限的同情,“此恨”深深

    感动着诗人自己,也震撼着历代读者的心。

    《琵琶行》是感伤自己生平坎坷的抒情叙事诗。在叙事抒情中,通

    过精美的意象来勾勒一个个画面,以变化的节奏把画面连接起来,起伏

    跌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篇的关键。诗中塑造了

    两个人物形象,一位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长安故

    伎,一位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封建官吏。“我”同情琵琶女,理解琵琶女,并主动把自己与处于社会下层的伎女相提并论,引以为知音,这在

    中国诗史上是不多见的。故沈德潜曰:“写同病相怜之意,恻恻动

    人。”(《唐诗别裁集》)

    3.其他诗歌

    除了以上所叙诗歌外,白居易诗集中还有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白

    居易在《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中说:“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

    丧、所经、所遇、所通,一事一物已上,布在文集中,开卷而尽可知

    也。”这些诗歌从亲情、友情、爱情、山水情等方面表现了诗人丰富的

    情感世界。

    描写亲情的诗歌,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短短四句既写了邯郸驿

    里的诗人心理,也写出了千里之外家人的惦记,浓浓的亲情,浸透其

    中。《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

    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

    妹》一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以白描手法,家常话语,抒写离乱之中

    的手足亲情,一气贯注,感慨凄凉。

    白居易是一个非常看重友情的人,他的诗歌中描写友情的诗篇很

    多,他与元稹、刘禹锡等人的友情被传为千古佳话。像《问刘十九》这

    样的小诗,信手拈来,自然本色。红绿相映,友情醉人,也是诗坛上的

    珍品。

    他的诗歌中描写自然美景的作品非常多。《杭州春望》在一首七律

    中,诗人写出了杭州的名胜古迹、传说、特产、湖面风光等,容量很

    大,又很集中。诗人将这一切放在初春这样特定的背景下来描绘,又

    是“望”时所见,选取的角度不落窠臼。全诗色彩鲜艳,有曙光、彩霞、蓝天、白沙、柳色、红袖、青旗、绿草、梨花……这五彩缤纷的色彩装

    饰着美丽的西子湖、杭州城,使古城愈发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明江盈科说:“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世间一

    切都着并包囊括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雪

    涛小说》)白居易的诗歌扩大了古代诗歌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

    格,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三白居易生前就诗名极盛,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大地广泛流传,而且

    还跨越国界,走向了世界。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予始与乐天同

    校秘书,前后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

    韵律体及杂体,前后数十诗。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辞,自谓为元和诗。而乐天

    《秦中吟》、《贺雨》讽谕、闲适等篇,时人罕能知者。然而二十年

    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

    道。其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因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有

    至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

    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

    亦不知予为微之也。又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一

    金换一篇,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

    广者。……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长可以为多矣。夫讽谕之诗长于

    激,闲适之时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字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

    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赋赞箴诫之类长于当,碑记叙事制诰长于

    实,启奏表状长于直,书檄辞册剖判长于尽。总而言之,不亦多乎

    哉!”《新唐书·白居易传》曰:“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颇

    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鸡林行

    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

    面对着盛唐诗人所达到的高峰,中唐诗人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清

    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

    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

    以性情为主。奇警者,犹第在词句间争难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

    视,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瓯北诗话》)元白选择了通俗一路。

    较之于元稹,白居易在通俗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他的诗歌节奏明

    快、语词清淡。后人用“白俗”二字来概括白居易诗歌的特征,就是指他

    的诗歌通顺平易。“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

    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瓯北诗话》)“常语

    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香山用常

    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刘熙载《艺概·诗概》)这是一种超越了平直

    和浅薄之后的通俗。当然,人无完人,诗也一样,白居易诗歌并非篇篇

    珠玑,特别是他创作有三千多首诗歌的时候,难免鱼龙混杂。白居易后

    期诗歌中反复叹息年龄老大,给人一种唠唠叨叨的感觉。

    本书精选白居易诗歌169首,所选诗歌以广泛流传的作品为主,同时也选择了一些可以反映诗人不同思想情感的作品。本书在篇目选择、注释和解读方面参考了许多同类书籍。主要参考的书籍是:陈寅恪先生

    的《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苏仲翔先生的《元

    白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霍松林先生的《白居易诗译

    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王汝弼先生的《白居易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顾学颉、周汝昌先生的《白居易诗

    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版),朱金城、朱易安先生的《白居易诗

    集导读》(巴蜀书社 1988年版),赵立、马连湘先生的《白居易诗选

    注》(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年版)等。本书是应人民文学出版社周绚

    隆先生的约定而编写的,由于自己才疏学浅,本书在篇目选择、注释和

    解读中难免会有许多错误,敬请各位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孙明君

    2003年9月6日

    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

    赋得古原草送别

    王昭君二首

    生离别

    秋暮西归途中书情

    寄湘灵

    邯郸冬至夜思家

    感秋寄远

    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

    禁中月

    长恨歌

    赠元稹

    西原晚望

    晚秋夜

    悲哉行

    观刈麦

    京兆府新栽莲

    赠内

    前庭凉夜

    李都尉古剑

    初授拾遗

    惜牡丹花二首(选一)

    秋题牡丹丛

    题海图屏风

    江楼月

    月夜登阁避暑

    杂兴三首(选一)

    凶宅

    劝酒寄元九

    寄唐生

    新乐府五十首(选二十)

    上阳白发人

    新丰折臂翁

    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

    昆明春道州民

    缚戎人

    骊宫高

    西凉伎

    涧底松——念寒俊也

    红线毯

    杜陵叟

    卖炭翁——苦宫市也

    母别子——刺新间旧也

    时世妆

    陵园妾

    盐商妇——恶幸人也

    井底引银瓶

    天可度——恶诈人也

    秦吉了

    采诗官

    宿紫阁山北村

    秦中吟十首(选八)

    议婚

    重赋

    伤宅

    伤友

    不致仕

    立碑

    轻肥

    歌舞

    哭孔戡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鹦鹉

    登乐游园望

    村夜

    折剑头

    秋游原上

    纳粟

    溪中早春

    采地黄者

    新制布裘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

    怀,因以此寄元九初谪江陵

    山鹧鸪

    村居苦寒

    读张籍古乐府

    妇人苦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登郢州白雪楼

    舟中读元九诗

    山石榴寄元九

    蓝桥驿见元九诗

    浦中夜泊

    读史五首(选二)

    夜雪

    放言五首(选二)

    放旅雁

    晓别

    城上对月,期友人不至

    微雨夜行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题元八溪居

    感情

    题浔阳楼

    大水

    赠内子

    琵琶行

    访陶公旧宅

    赠江客

    题旧写真图

    问刘十九

    啄木曲

    春生

    夜雨

    大林寺桃花

    遗爱寺

    山中独吟

    南湖早春李白墓

    题岳阳楼

    西楼夜

    阴雨

    种桃杏

    过昭君村

    东坡种花二首(选一)

    暮江吟

    后宫词

    思妇眉

    狂歌词

    夜泊旅望

    钱塘湖春行

    江楼夕望招客

    立春后五日

    江南遇天宝乐叟

    花非花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杭州春望

    代卖薪女赠诸妓

    画竹歌

    春题湖上

    晚兴

    早兴

    自咏五首(选二)

    别州民

    池上寓兴二绝

    采莲曲

    咏怀

    客中月

    崔十八新池

    太湖石

    惜花

    魏王堤

    柘枝妓

    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绣妇叹春词

    哭微之二首

    天津桥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杨柳枝词八首

    忆江南词三首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长相思二首(选一)

    哭刘尚书梦得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

    故园望断欲何如 ?楚水吴山万里馀 。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解读】

    白居易自注:“时年十五”,这首诗是乐天现存诗篇中最早的一首

    诗。当时,其父任徐州别驾,哥哥幼文、弟弟行简和幼美都在符离,诗

    人自己则在苏州、杭州一带旅行。当有客人北上时,诗人请他捎去一封

    家书。首句“故园望断欲何如”以问句开篇,以“故园”起始。故园、故

    乡,在游子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神圣的字眼。一般来说,一个十五岁的

    少年尚不识离家之愁的滋味,而诗人此时却在吴楚一带独自漂泊,他已

    经深深地体悟到游子思家的愁苦。在他的面前是江南秀丽的山水,他知

    道,在自己与故园之间相隔千里万里,他只有把对亲人无限的眷恋写入

    家书,托付北归的客人捎回去,临别之时,不禁涌出思乡的热泪。全诗

    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朴实无华,情真意切。

    1. 徐州:此指符离(今属安徽宿州)。因凭:因此请托。望断:望尽,望不见。

    2. 故园:家乡。

    3. 楚水吴山:江南地区。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解读】

    这首诗作于诗人十六岁时,它为少年诗人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唐张

    固《幽闲鼓吹》云:“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

    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

    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

    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以后王定保《唐摭言》等书

    也有类似记录。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我们却可以通过这个传说看到读

    者对此诗的喜爱。今人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象征新生力量是

    不可战胜的,这乃是引申义。从全诗看,原上草既是送别时的环境与背

    景,也象征了朋友之间离别的愁绪。朋友之间的思念有时浓有时淡,却

    是终生难忘的。当此送别之时,目睹朋友远去,别情就如同萋萋的春

    草,延伸向遥远的时空。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云:“此诗借草取

    喻,虚实兼写。三四承上荣枯而言。……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

    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

    体物,琢句尤工。”全诗自然流畅,语圆意足。“野火”一联唱叹有味,卓绝千古。

    1. 赋得:古代限制题目做诗,常在诗前加“赋得”。本诗是诗人的练习应考的拟作。

    2. 离离:春草茂盛的样子。

    3. 晴翠:春草在阳光下泛出青翠之色。

    4. “又送”二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远行的友

    人。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王昭君二首

    其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 ,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解读】

    王昭君的不幸命运引起后世无数骚人墨客的同情,古今诗人吟咏昭

    君遭遇的诗篇众多,乐天之外,杜甫、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有名作传

    世。乐天有数首诗写到昭君。此诗作于贞元四年(788),时年十七

    岁。其一写昭君入胡后的憔悴。时光的流逝,强烈的愁苦,使汉宫第一

    的王昭君变得憔悴不堪。想象新奇细腻。其二写昭君对汉元帝的思念和

    渴望归汉的迫切心情。明人瞿佑《归田诗话》曰:“诗人咏昭君者多

    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愁别恨而已。惟乐天云:‘汉使却回凭寄

    语……’不言怨恨,而拳拳旧主,高过人远甚。其与‘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者异矣。”全诗情调温柔敦厚,悱恻缠绵,语浅意深,在众多吟咏昭君诗词中独具一格。

    1. 王昭君:一名王嫱,汉元帝时宫女,后被赐为匈奴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西

    京杂记》云:“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招幸之。诸宫人皆贿赂画

    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

    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

    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2. 憔悴:黄瘦,脸色不好。

    3. 赎:用财物换回抵押品。生离别

    食檗不易食梅难 ,檗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 。

    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解读】

    贞元十五年(799)春天,乐天由浮梁前往洛阳探望母亲,秋天母

    亲生病,而白居易需回宣州参加省试,不得不忍痛告别母亲。题目“生

    别离”出自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生别离,即活生

    生的别离,不想别离,不忍别离,又不得不别离,一种心肉撕裂般的感

    受。全诗笼罩在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中。诗先展开议论:植物中檗味极

    苦,梅味极酸以此来比喻离别之恨带来的苦酸。接着诗人描写自己告别

    亲人时的情景。在一个清冷的凌晨,诗人骑马远行。在白水黄云的衬托

    下,诗人独立河畔,黯自伤神。“天寒”两句写出了游人孤旅的冷

    清。“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是诗人带泪的呐喊。最后两句

    写自己因忧愁过度而早生华发。全诗浅易通俗而情感真挚深厚。

    1. 檗(bò博去声):黄檗,亦即黄柏,可入药,味极苦。

    2. “忧从中来”句:本曹操《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秋暮西归途中书情

    耿耿旅灯下 ,愁多常少眠。

    思乡贵早发 ,发在鸡鸣前。

    九月草木落,平芜连远山 。

    秋阴和曙色,万木苍苍然。

    去秋偶东游,今秋始西旋。

    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

    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

    心虽非兰膏 ,安得不自燃。

    【解读】

    此诗写作时间不详,王汝弼《白居易选集》认为“此诗亦早年漂泊

    时作。”今从其说。题目交待出此诗写于秋天,诗人正在归家的旅途

    上。前四句写在客店中的忧愁和离开客店,“发在鸡鸣前”写出了思乡之

    情的迫切。次四句写沿途所见的景色,有远处秋山,有近处草木;有天

    空曙色,有地面森林。“去秋”四句交待东游与西旋的时间,描绘自己穷

    愁潦倒的窘境。最后四句写自己“忆归复愁归”的矛盾心态。读此诗,在

    我们眼前会浮现出一位贫困的游子正在赶回家乡的身影,他的心里充满

    了思家与忧贫的双重情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

    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解读】

    唐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在洛阳侍奉母亲,兄弟姐妹分散在

    五处。诗人对月怀人,写下了这首诗。“时难年荒”写国家的不幸,“世

    业空”写个人家族的不幸。这一句是总写,以下分写弟兄羁旅、田园寥

    落、骨肉流离的离乱景况。“五、六佳,雁行本兄弟事,用得自然,‘辞

    根’、‘九秋’皆沉着。”(胡以梅《唐诗贯珠》)“千里雁”、“九秋蓬”,对仗工稳,境界开阔。结尾两句照应诗题中的“望月”,用一句进行总

    摄。虽然亲人分散异地,但心在一处,情在一处,彼此关心,彼此牵

    挂。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月光中的故乡,昔日故乡月光中的欢快

    生活。昔日的明月,与今夜的明月,同是一月,昔日兄弟在一处,欢快

    无比;今日各自漂零,会面无期。此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以白描手

    法,家常话语,抒写离乱之中的手足亲情。一气贯注,感慨凄凉。

    1. 耿耿:光亮貌。

    2. 发:起身出发。

    3. 平芜:平原。

    4. 兰膏:点灯的油。

    5. 河南经乱:贞元十五年(799)二月,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举兵叛乱。三

    月,彰义节度使吴少诚又叛。这两次战乱,都在当时河南道境内。关内阻饥:贞元十四

    年、十五年,长安周围旱灾严重。阻饥,困苦饥饿之意。浮梁大兄:指作者的大哥幼

    文。於潜七兄:指作者叔父季康的大儿子。乌江十五兄:指作者的一位堂兄。符离:今

    安徽宿州。下邽(ɡuī归):县名,在今陕西渭南。

    6. 时难:指“河南兵乱”。年荒:指“关内阻饥”。世业:祖宗遗留下来的产业。

    7. 寥落:荒废,冷落。

    8. 吊影:失群而飞,形单影只。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 ,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解读】

    白居易与湘灵之间的爱情真挚而感人。这首诗写与湘灵离别之后,对湘灵的思念。相思之情在时时折磨着诗人,诗人在这里抓取了两个细

    节,一个是满脸泪水,一任泪水奔涌,由于天寒地冻,泪水凝结在脸庞

    上。一个是离别之后,诗人一步一步离开了心爱的人,但诗人在频频回

    首凝望。距离心爱的人儿越来越远了,距离故乡越来越远了,明明知道

    什么也望不见,但每当登临高处便情不自禁地回头去望。从这个潜意识

    的动作中可以推知诗人对湘灵的无限情意。后两句没有再写自己的相

    思,转而去写湘灵独倚西楼怀恋自己。通过遥想对方在思念自己实质上

    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手法之一。曹丕的

    《燕歌行》其一、杜甫的《月夜》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曹丕的《燕歌

    行》是男性诗人代女性立言,杜甫的《月夜》是写夫妻之间的情感,而

    此诗所写的是诗人自己与恋人之间的相思,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特别是

    在文人的诗歌中,坦率地写出自己与恋人之情爱的诗篇太少了。白居易

    不仅写了,而且将这种情感珍藏了多年,这是他的真率之处。

    1. 湘灵:白居易年轻时的恋人。

    2. 凌:冰。此处作动词。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解读】

    此诗大约作于贞元二十年(804)或永贞元年(805),当时诗人正

    游历河北。冬至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所以旅途中的白居易会

    特别关注这一天。一、二句写驿里逢节,抱膝枯坐,孤寂之感,思家之

    情,溢于言表。后二句正面写思家。诗人断定家人深夜亦未休息,皆在

    计算着远行人的行程和归期,想象着远行人孤身在外如何过节。短短四

    句既写了邯郸驿里的诗人心理,也写出了千里之外家人的惦记,浓浓的

    亲情,浸透其中。

    1. 邯郸:在今河北。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日在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

    【解读】

    本诗大约作于贞元二十年(804),写诗人与恋人湘灵之间的感

    情。同期作者有《冬至夜怀湘灵》一诗,诗云:“艳质无由见,寒衾不

    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写得大胆直率,此诗则显得含蓄蕴

    藉,两首诗所流泻的思念之情却都是真切感人的。诗以“惆怅”开篇,为

    全诗定下了“惆怅”的基调。首二句写时光已晚,又是一年终了时,思念

    之情不因千里而淡漠,两情相同,两心如一。“离忧”二句写秋风可吹落

    树叶,吹不散恋人离别的忧愁。“燕影”二句写仰视燕子归翼牵动诗人愁

    绪,俯视蕙兰凋零引起万般感慨。尾二句是一声深重的喟叹,相逢的佳

    期已经成为梦想,没有实现的日子。从此诗中看,诗人与湘灵之间已经

    分手,昔日的热恋都已经化为遥远的回忆,但诗人自己、诗人也深信湘

    灵对他们之间的爱情依然铭刻在心,情难割舍。

    《唐宋诗醇》评此诗:“律法整严,尚与盛唐相近,腹联已开晚唐

    李商隐一派。”

    1. 牢落:孤寂,无聊。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

    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裴回倚寺门 。

    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

    【解读】

    这是一首惜春的诗。在一个晚春的早晨,诗人来到慈恩寺内,尽日

    徘徊留连,不忍离去。他之所以“尽日”不去,是因为在他看来“慈恩春

    色今朝尽”,今天是春色离去的最后一天,诗人要与春色同住。春色将

    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是哪一天就尽的,诗人偏偏说“今朝尽”,体现

    出诗人对春色的无限留连。后二句写直到黄昏时刻,诗人依然在紫藤花

    下,惆怅天色已晚,惆怅春色将逝。宋人吴可《藏海诗话》云:“白乐

    天诗云:‘紫藤花下渐黄昏’,荆公作《苑中》绝句,其卒章云:‘海棠花

    下怯黄昏’,乃是用乐天语,而易‘紫藤’为‘海棠’,便觉风韵超然。”其实

    不必厚此薄彼,二句所写一是素雅之紫藤,一是娇艳之海棠,各有风韵

    在其中。

    1. 慈恩寺:在长安东南郊。临近曲江池和乐游原,是长安人赏春的胜地。贞观二十一

    年(647)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为了纪念其亡母文德皇后所修,故曰慈恩寺。永徽三年

    在慈恩寺内建塔,此塔即慈恩寺塔,又名大雁塔。

    2. 裴回:徘徊。禁中月

    海水明月出,禁中清夜长。

    东南楼殿白,稍稍上宫墙。

    净落金塘水,明浮玉砌霜。

    不比人间见,尘土污清光。

    【解读】

    贞元十九年(803)春,白居易与元稹等人以书判拔萃科登第,授

    秘书省校书郎。永贞二年(806)罢校书郎。此诗或作于任校书郎其

    间。起句“海水明月出”,写月升,想象明月从千里之外的大海上冉冉升

    起,次句“禁中清夜长”,着眼于当前。眼前诗人正在宫禁之内,深深感

    到清夜的漫长。在漫长而孤寂的夜晚,只有一轮明月陪伴着他。时光在

    推移,月华也在流转。“净落”两句写出了月华的清净明亮。最后两句写

    禁中清静无尘,梦中的月光比其他地方的月光更加清亮。自古以来,明

    月就以它的皎洁美丽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咏

    月的佳作,白居易此诗也是其中之一。

    1. 禁:宫禁,皇帝的住处。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漂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馀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裴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漂摇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 。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解读】

    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尉,和朋友陈鸿、王质夫共同游

    历仙游寺,谈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在王质夫的建议下,白居易

    写作了《长恨歌》,陈鸿写作了《长恨歌传》。

    本诗的题旨根据陈鸿的说法在于“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长恨歌传》)。但从古至今读者的看法并

    不相同。建国以来,学者对《长恨歌》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者

    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讽谕说,认为长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

    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揭露,对当时和后世的最高

    统治者提出了告诫;李杨之间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爱情,唐玄宗不过是好

    色之徒,并非重情之人。“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诗人的本

    意在于“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二是爱情说,认为长诗歌颂了李

    杨之间真挚专一的爱情。他们主张不能用历史上的人物附会作品中的人

    物,长诗中的李杨是贯彻始终的正面人物形象。讽刺和谴责的含义不明

    显,更多的是惋惜和同情。三是双重主题(或曰正副主题)说,其主要

    观点是:诗人对玄宗既有讽刺也有同情,更为偏重的是对李杨悲剧的同

    情。长诗的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炽热的恋爱伴以严重的社会效果,诗

    的后半部分赋予李杨爱情以新的意义。《长恨歌》的双重主题是历史上

    李杨爱情的双重性的真正写照。此外,还有人认为长诗写的是一件“皇

    家逸闻”:马嵬事变中杨贵妃未死,易服潜逃,流落民间,当了女道士

    (有人推断杨贵妃后来在东方海滨城市作了妓女)。还有人认为白居易

    借《长恨歌》写他与徐州女子湘灵的爱情悲剧。也有人认为长诗是借李

    杨故事渲染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人生的感慨,本诗是苦闷文学的力作。

    还有主题模糊说、三重主题说等等,不一而足。

    作为艺术的诗歌并不是现实生活镜子式的反映,所以不能把诗歌中

    的人物等同于现实中的人物,诗歌中的故事是诗人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在这篇长诗中,诗人叙述的重心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

    剧,“长恨”是全诗的主旨。前半写长恨的酿成,后半描写贵妃死后,玄

    宗的长恨。最后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为一诗结穴,点明了题旨。

    全诗既富于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又具有浪漫幻想的色彩。故事回

    环曲折而又一气舒卷,情感缠绵悱恻,文字哀艳动人,构思精巧,描写

    细腻,抒情气氛浓郁,语言自然流丽,富于音乐美,具有超越时空的艺

    术感染力。

    1. 汉皇:汉武帝,此处指唐玄宗。倾国:绝色女子。

    2. 杨家有女:指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妃,开元二十八年(704)被玄宗度为女道士

    进宫。号太真。天宝四载(745)诏还俗,册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5),安禄山攻入

    潼关,杨贵妃在马嵬驿被迫自缢。

    3. 粉黛:女性化妆品,此处借指嫔妃。

    4. 华清池:在今陕西临潼。

    5. 金步摇:女性的头饰。金花和珍珠随人走动而摇晃。

    6. 列土:分封土地。

    7. 骊宫:骊山的宫殿,即华清宫。

    8. 渔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蓟县,唐代属范阳节度使管辖,鼙(pí皮)鼓:骑兵用

    的小鼓。

    9. 霓裳羽衣曲:舞曲名。唐时属宫廷大乐。

    10. 翠华:翠羽装饰的旗子,专指皇帝用的旗子。

    11. 六军:皇帝的御林军。

    12. 花钿:精致的首饰。

    13. 翠翘、金雀、玉搔头:均为首饰名。

    14. 云栈:栈道高入云中。剑阁:古道路名。在今四川剑阁。

    15. 峨嵋山:在今四川峨眉。

    16. 龙驭:皇帝的车马。

    17. 马嵬坡:地名,在今陕西兴平。杨贵妃死处。

    18. 太液:太液池,在长安大明宫北。未央:汉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北。此指唐

    宫。

    19. 梨园弟子:唐代供奉宫廷的歌舞艺人。

    20. 椒房:后妃住的房子。阿监:后宫女官。

    21. 临邛(qiónɡ穷):地名,在今四川邛崃。鸿都:汉代洛阳门名,此指长安。

    22. 绰约:女子体态优美的样子。

    23. 参差(cēn cī岑疵):近似,好像。

    24. 玉扃(jiōnɡ坰):白玉之门。

    25. 小玉:吴王夫差的女儿。双成:西王母的侍女董双成。诗中借指杨玉环的侍女。

    26. 九华帐:精美华丽的帏帐。

    27. 珠箔(bó博):用珠子缀成的带子。逦迤(yǐlǐ以里):曲折连绵。28. 袂(mèi妹):袖子。

    29. 阑干:眼泪纵横流下。

    30. 昭阳殿:汉代宫殿名。此指唐宫。

    31. 蓬莱宫:道教传说中的仙山上的宫殿。

    32. 钿合:用黄金和珠宝镶嵌的盒子。合:通“盒”。

    33. 擘(bāi掰):分开。

    34. 七月七日: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长生殿:骊山华清宫祭神的斋殿。

    35. 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只有一目一翼,两鸟相比才能飞。

    36. 连理枝:两株树的干或枝连接在一起。赠元稹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 ,久处誓不谖 。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 ,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

    【解读】

    本诗作于元和元年(806),元白之交,深情不渝,被视为士林楷

    模。这首诗是白居易与元稹相识七年之后的作品,所以诗人一开始就说

    自己在长安七年“所得唯元君”。然后在对比中突显元稹为人的真诚和刚

    直。继而回忆两人“花下”、“雪中”、“春风”、“秋月”的交往。最后以“所

    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作结。

    1.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世称元九。族籍洛阳(在今河南)。中唐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白居易的密友。

    2. 七年:贞元十六年(800)参加进士考试及第,至本诗写作之时——元和元年

    (806)。

    3. “岂无”二句,用左思《咏史》其二诗意。左思原诗为:“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

    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4. 之子:此人,指元稹。

    5. 不谖(xuān宣):不会欺诈。

    6. “三及”句:元白自贞元十九年订交,主永贞元年,共三年。岁阑,年终。

    7. 衡门:横门为门,指住所简陋。

    8. “不为”四句:不是因为同年登科,在同处作官,才友好如此,而是两人心地相合的

    缘故。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元、白中书判拔萃科,后同授校书郎。方寸,内心。西原晚望

    花菊引闲行,行上西原路。

    原上晚无人,因高聊四顾 。

    南阡有烟火 ,北陌连墟墓 。

    村邻何萧疏 ,近者犹百步。

    吾庐在其下,寂寞风日暮。

    门外转枯蓬,篱根伏寒兔。

    故园汴水上 ,离乱不堪去。

    近岁始移家,漂然此村住。

    新屋五六间,古槐八九树。

    便是衰病身,此生终老处。

    【解读】

    本诗作于贞元三十年(804)之后,诗中“近岁始移家”就是指贞元

    三十年的迁移关中,入住下邽。诗写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散步时的所

    见所思。在诗人的笔下,农村里人烟稀少,满目荒凉。自家院子周围也

    是一片凄冷景象。结尾流露出一种伤感、消极意绪。

    1. 原:地势平坦而高之地。

    2. 聊:姑且。

    3. 阡:田间小道,南北方向。

    4. 陌:田间小道,东西方向。墟墓:坟墓。

    5. 萧疏:萧条稀疏,人烟稀少。6. 故园:徐州府。汴水:即汴渠,自荥阳与黄河分流,向东南流,入于淮、泗。晚秋夜

    碧空溶溶月华静 ,月里愁人吊孤影 。

    花开残菊傍疏篱 ,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 ,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解读】

    本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诗。碧空浩渺,月光

    如水,诗人独自徘徊,忧愁难眠。菊已是残菊,桐也是衰桐,让原本忧

    愁的诗人更增添了一层忧愁。同时这样的景物也是作者忧愁心理的投

    射。塞鸿急飞让诗人恨自己不能插翅飞翔,邻鸡迟鸣让诗人感觉长夜难

    眠。“凝情不语”告诉我们诗人心中正在思念一个人,这个人是谁,他没

    有明说,“空”所思,思念是一种不会有结局的相思。“风吹”句给我们描

    绘出一个含情凝思、不惧寒冷的多情者形象。全诗将萧瑟的秋意、清凉

    的月色与悠悠的思念融合为一,情景交融,清新淡雅。

    1. 月华:月光,月色。

    2. 月里:月下,月光下。愁人:忧愁的人,诗人自指。

    3. 傍:靠近。篱:篱笆。

    4. 塞:边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 ,力学不知疲 。

    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 。

    十上方一第 ,成名常苦迟。

    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

    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 。

    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 。

    状貌如妇人,光明膏粱肌 。

    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 。

    二十袭封爵 ,门承勋戚资 。

    春来日日出,服御何轻肥。

    朝从博徒饮 ,暮有倡楼期 。

    评封还酒债 ,堆金选蛾眉 。

    声色狗马外,其馀一无知。

    山苗与涧松,地势随高卑 。

    古来无奈何,非君独伤悲。

    【解读】此篇表现了对世族特权的不满。诗中对照了“儒者”与贵公子的不同

    命运,作者站在出身贫寒的士人一边,有力揭露了世族与寒族之间的对

    立,为寒族士人鸣不平。两晋南朝时期盛行门阀制度,形成了“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现象,到了唐代,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诗人在贞元十六年(800)二十九岁进士及第,所以对求取功名的艰难

    有充分的认识和体会。全诗比喻巧妙,对比鲜明,充满了对“儒者”的同

    情和对“乳臭儿”的不满。

    1. 悲哉行:属于古乐府杂曲歌辞。

    2. 儒者:信奉儒家学说的人。这里指处于社会下层的读书人。

    3. 力学:尽力学习。

    4. 秉笔:执笔。胝(zhī知):皮肤上因长期摩擦而生的厚皮,即“茧子”。

    5. 十上:赴考十次。第:中第,考中。

    6. 为:句尾语气词,表示反问。

    7. 乳臭儿:年幼无知的小子。

    8. 膏粱:膏即肥肉,粱即白米。这里形容“朱门宅”内富家子弟肌肉丰腴皮肤白净。

    9. 擐(huàn换):穿、穿戴。

    10. 封爵:唐制,封爵为九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

    子、县男。

    11. 勋戚资:勋,勋官,因功而受奖的文武官员。戚,皇亲国戚。资,资历。

    12. 博徒:赌徒。

    13. 期:约,约会。

    14. 评封:卖掉家产。

    15. 蛾眉: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用“娥眉”代指美女。

    16. “山苗”句:用西晋太康诗人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之意。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弊筐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馀粮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解读】

    此诗作于元和二年(807),作者时任盩厔尉。诗写夏收时间,作

    者观看收割小麦的场景及内心的感受。作者所看到的场景有二:一是农

    民夏收的忙碌辛苦;二是国家重税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田家少闲

    月”至“但惜夏日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夏收图,五月是小麦成熟的季

    节,小麦在南风吹拂中成熟了,原本就很忙碌辛劳的田家进入了抢收时

    期。走在田间小路上的是妇女儿童,他们去给田间收割的人送水送饭。男子冒着酷热,争分夺秒,尽力收割。这是一幅远距离的场景。接下

    来,从“复有贫妇人”到“拾此充饥肠”是一幅特写,只写了一个贫妇人,她怀抱孩子,手提破筐,在地上拾麦穗。因为纳税已没有粮食可吃了,只好拾点麦穗充饥。如果没有第二幅画面,我们看见的就是一幅“田家

    乐”的风俗画。现在有了第二幅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田家苦、田家愁。

    正是这种现象促使诗人反省自己。最后六句写诗人的内疚心情。自己不

    事农桑,安享吏禄三百石,面对辛劳的田家深感“自愧”。从白居易为民

    请命、写作大量新乐府的实际行动看,他的“自愧”并不是在矫情。能够

    冒着酷暑,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情,真心的同情田家而深感“自愧”,这样的官吏,在封建时代并不多见。这正是白居易超越了众多士大夫诗

    人的地方。《唐宋诗醇》云:“‘力尽不知热’两句,曲尽农家苦心,恰是

    从旁看出。‘贫妇’一段悲悯更深,聂夷中诗摹写不到。”本诗内涵丰富,有全景勾勒,也有特写镜头,还有内心独白,是白居易讽谕诗中的杰

    作。

    1. 刈(yì义)麦:收割小麦。

    2. 闲月:农闲的日子。

    3. 覆:覆盖。陇:垄,田埂。

    4. 荷:扛在肩上。箪食:用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5. 童稚:儿童。壶浆:用壶盛的汤水。

    6. 饷(xiǎnɡ响)田:给田间劳动的人送饭。

    7. 丁壮:青壮年男子。

    8. 灼:烤。

    9. 复:又。

    10. 秉(bǐnɡ柄):拿着,这里指捡拾。遗穗:遗漏在田间的麦穗。

    11. 弊筐:破旧的筐子。

    12. 输税:纳税。

    13. 农桑:耕田与纺织,泛指农业生产。

    14. 吏禄:做官的俸禄。三百石:唐朝九品官每月禄米三十石,三百石是指一年的俸禄

    的约数。

    15. 岁晏:年底的时候。京兆府新栽莲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

    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解读】

    作者自注:“时为盩厔县尉,趋府作。”县尉的角色或者拜迎长官,或者鞭笞黎庶,对于乐天而言,是一种痛苦的职务。本诗写诗人赴京兆

    府办事的路上看见了浊水中的莲花,莲花在上下的夹击下失去了馨香,失掉了鲜艳的颜色。接着诗人提出“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可以看

    出乐天对县尉一职的厌倦。从“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来看,担任县

    尉一职对乐天而言是无可奈何的。诗人把官场比作一个污沟,而把自己

    比为莲花,表明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

    1. 京兆府:治所在长安,辖十二县。

    2. 田田:莲叶多而密的样子。汉乐府《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3. 东溪:泛指明净的溪水。

    4. 弃捐:抛弃。赠内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 ,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 ,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

    梁鸿不肯仕 ,孟光甘布裙 。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

    缯絮足御寒 ,何必锦绣文 。

    君家有贻训 ,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 ,偕老同欣欣 。

    【解读】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三十八岁,娶妻杨氏。本诗就是赠给新

    婚妻子的作品。全诗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诗人对新婚妻子的爱情,一层是作者剖白自己的志趣。开篇即说“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向对方

    保证要与妻子相爱一生。结尾又云:“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即使

    是终生贫苦,也愿意与妻子白头偕老。第二层写自己是一个安于清贫、保持清白的人,相信妻子也能够和自己一起同甘共苦。作者列举了黔

    娄、冀缺、陶潜、梁鸿等高士与其妻子之间举案齐眉、同舟共济的事

    例,并且指出人生在衣食方面达到温饱即可,不必去贪求奢侈豪华的生

    活。全诗表达了安贫乐道、夫妻恩爱的思想情感。

    1. 内:内子,旧时士大夫对妻子的称呼。

    2. 黔娄:春秋时齐国贤者,终生贫穷。

    3. 冀缺:春秋时晋国人,姓郤(xì隙)。

    4. 翟氏:陶渊明之妻。爨(cuàn篡)薪:烧火做饭。

    5. 梁鸿:东汉末年人,隐居不仕。有《五噫歌》传世。

    6. 孟光:梁鸿之妻,对梁鸿举案齐眉,两人相敬如宾。

    7. 膏粱:肥肉白米,代指富贵生活。

    8. 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絮:质地差的丝绵。

    9. 锦:用彩丝织成各种图案的缎子。绣:用彩丝刺绣成有花纹的绫绸。

    10. 贻训:遗训,遗教。

    11. 庶:希望,但愿。

    12. 欣欣:心情舒畅的样子。前庭凉夜

    露簟色似玉 ,风幌影如波 。

    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

    【解读】

    在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诗人在前庭纳凉。首二句写竹席,写帘

    帷。被露水打湿的竹席如同白玉,被轻风吹动的帘帷如同波浪。作者身

    边的物是精美的,天气是清凉的。后二句写诗人眼见树叶翩翩漂落,中

    庭明月如昼。在此良辰美景之际,诗人却加上了“坐愁”二字,于是,树

    叶的漂落让人忧愁了,中庭的明月也让人忧愁了。忧愁者为何?诗人却

    没有说。这首小诗写景清丽,全诗玲珑小巧。

    1. 簟(diàn店):竹席。

    2. 幌:帐幔,帘帷。李都尉古剑

    古剑寒黯黯 ,铸来几千秋。

    白光纳日月 ,紫气排斗牛 。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 ,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

    【解读】

    本诗当作于左拾遗任时,是一首咏“古剑”的诗,先写其神奇,再写

    其精美、清刚,最后道“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显

    然,作者借古剑想要表达的是自己作为朝廷的谏官,将要坚持气节,不

    畏强权,刚正不阿。本诗是在咏物,也是在写人。清人潘德舆《养一斋

    诗话》云:“白诗虽时伤浅率,而其中实有得于古人作诗之本义,足以

    抉人识力,养人天性,不可不分别择出以求益焉。如《古剑》诗‘可使

    寸寸折,不能绕指柔’……综而观之,心甚淡,节甚峻,识甚远,信有

    道者之言。诗可以兴,此类是也。”

    1. 李都尉:姓李的都尉,其人不详。都尉:武官官职。唐朝实行府兵制,每府设折冲

    都尉一人,统领府兵。

    2. 黯(àn暗)黯:幽深昏黑。

    3. 纳:纳入,收引。《拾遗记》卷十曰:“越王勾践以白牛白马祀昆吾山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一名掩日,以之指日,日光尽暗;二曰转魄,指月则蟾兔为之倒转。”

    4. 排:向上冲开。斗牛:斗宿星,牛宿星,《晋书?张华传》曰:“初吴之未灭也,斗

    牛之间,常有紫气。……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冲于天耳。’”

    5. 湛然:水光清澈的样子。此处形容宝剑的光芒。

    6. 俦:并列。

    7. 佞臣:奸臣。

    8. 神兵:神圣的兵器,即宝剑。羞:玷污。初授拾遗

    奉诏登左掖 ,束带参朝议。

    何言初命卑 ,且脱风尘吏。

    杜甫陈子昂 ,才名括天地。

    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 。

    况余蹇薄者 ,宠至不自意 。

    惊近白日光 ,惭非青云器 。

    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

    岂不思匪躬 ,适遇时无事。

    受命已旬月 ,饱食随班次。

    谏纸忽盈箱 ,对之终自愧。

    【解读】

    全诗描绘了自己任左拾遗之后的心情和想法。“奉诏”四句写自己摆

    脱了风尘小吏,作为朝官,参加了朝廷的议论。“杜甫”四句写大诗人杜

    甫陈子昂当时也不过做了拾遗,现在自己能够做到拾遗,应当知

    足。“况余”四句是诗人自谦,说自己担任拾遗,深受皇帝恩宠,“惭非

    青云器”。“天子”四句美化天子唐宪宗,说他“从谏”、“无忌讳”,表示自

    己要尽忠于君王。最后四句写自己受命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二十天,很想

    呈献谏议,但尚未发现问题。白居易是一位同情人民疾苦,敢于揭发贪

    官污吏的封建士大夫,读这首诗我们可以相信许多需要揭露的社会问题

    正在他的胸中酝酿,不久《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就要喷薄

    而出了。

    1. 元和三年(808)五月,白居易初授左拾遗。诗当作于其时。拾遗,唐制,门下省

    设左拾遗六人,中书省设右拾遗六人,掌供奉和讽谏的事,可参加朝廷的议论,也可单

    独上奏皇帝。

    2. 左掖:门下省在大明宫内东边,又称左掖。

    3. 初命:初次任命的朝官。

    4.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与李白同为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

    人,并称“李杜”。人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684)进士,为诗首倡汉魏风骨,力矫齐梁靡丽之

    风。

    5. 斯位:拾遗,杜甫做过左拾遗。陈子昂做过右拾遗。

    6. 蹇(jiǎn简)薄:才能低下,时运不佳。

    7. 不自意:自己本来不敢有这样的想法。

    8. 白日光:比喻皇帝。

    9. 青云器:古代用“致身青云”来称做大官。

    10. 匪躬:不能因为个人的利害而不尽忠于君王。语本《易经?蹇卦》:“王臣蹇蹇,匪

    躬之故。”

    11. 受命:接受任命。

    12. 谏纸:每月发给谏官的专用公文纸。惜牡丹花二首(选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

    【解读】

    原题二首,此为第一首。诗人原注:“翰林院北厅花下作。”本诗流

    露出诗人惜花之情。由前二句可知诗人天天在欣赏这些牡丹,在看出只

    剩下两枝时心中非常惆怅。后二句便是“惆怅”导致的举止:夜间把火欣

    赏残花。没有对花、对美充分的向往,便不会有这令人惊异的举动。苏

    东坡《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与居易有同

    样的深情,同样的浪漫。

    1. 残:剩馀。

    2. 把火:拿着灯火。秋题牡丹丛

    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

    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

    幽人坐相对 ,心事共萧条。

    【解读】

    这也是一首惜花诗。先从时光写起,无论是白露夕,还是凉风朝,诗人都在关注着牡丹,眼看牡丹只剩下晚丛,只剩下衰叶。首二句写出

    了诗人对花的痴情。“红艳”两句承上而来,写鲜艳的花凋落了,碧绿的

    花叶也要枯萎了。自己面对残花而静坐,心中有无限的情思,如今却如

    同这残花一样在无可奈何中变得萧条而寂寥,原来诗人惜花也是在惜

    人。全诗意境清幽。

    1. 幽人:隐士。此处指自己。题海图屏风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

    鳞介无小大 ,遂性各沉浮。

    突兀海底鳌 ,首冠三神丘 。

    钓网不能制,其来非一秋。

    或者不量力,谓兹鳌可求。

    赑屃牵不动 ,纶绝沉其钩 。

    一鳌既顿颔 ,诸鳌齐掉头。

    白涛与黑浪,呼吸绕咽喉。

    喷风激飞廉 ,鼓波怒阳侯 。

    鲸鲵得其便 ,张口欲吞舟。

    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

    遂使江汉水,朝宗意亦休 。

    苍然屏风上,此画良有由 。

    【解读】

    作者自注:“元和己丑年作”,即元和四年(809)。本诗虽名为“题

    海图屏风”,实际上是首政治诗。这一年成德藩镇王士真死,唐宪宗企

    图用兵河北,彻底解决藩镇与朝廷对立的局面。白居易上书强烈反对,担心内战一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本诗借题海图屏风劝阻朝廷不能

    冒险进兵,传达出诗人对国是的无限忧切。“海水”四句写朝廷不用兵时

    政局相对平稳。“突兀”以下二十句写如果朝廷贸然出兵将会造成的危险形势。用海底龟代指藩镇,“钓网不能制,由来非一秋”写藩镇割据形成

    日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想要解决它,难度太大。如今如果想解决

    一个藩镇,最怕引起“诸鳌齐掉头”的局面,将引起社会大乱。“万里”两

    句写百姓遭殃,“遂使”两句写诸侯将离心离德。最后两句说屏风上的画

    的确有其道理,值得深思。本诗将社会政治与一幅屏风画紧密粘合,用

    题画诗的形式来写国家大事,两者的结合非常巧妙。

    1. 鳞介:长鳞类动物。

    2. 突兀:高高耸立。

    3. 三神丘:三神山,传说中的三座神山:方丈、瀛洲、蓬莱。

    4. 赑屃(bì xì必细):传说力量最大的神龟。

    5. 纶:钓丝。

    6. 顿颔(hàn汉):点头,引申为反抗,挣扎。

    7. 飞廉:风神。

    8. 阳侯:波浪神。

    9. 鲸鲵:大鱼。

    10. 朝宗:百川归海。

    11. 由:来由,道理。江楼月

    嘉陵江曲曲江池 ,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

    【解读】

    这是《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中的第五首。元稹曾于元和四年

    (809)春天使东川,在嘉陵江岸驿楼中作《江楼月》寄白居易等,诗

    云:“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

    复如风。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

    傍杏园东?”白居易作此诗赠答。首联先说两个地点,元稹在嘉陵江,自己在曲江池,虽然看见的都是同一个月亮,人却不能携手同游。次联

    写两方在暗暗回忆往日的情谊,无法知道此时对方天空的阴晴。第三联

    写当时不知道元稹在江边怀念自己的时候,自己也正在曲江池畔思念元

    稹。尾联交待如今说起来彼此都很后悔,当时没有先寄诗给朋友。白居

    易是一个明于情深于情的人,他对朋友间的情谊非常看重,在他一生中

    交往最多的,青壮年时代是元稹,晚年是刘禹锡。他与元稹的交游不仅

    时间很长,而且情感深厚。本诗写朋友两地间的思念,情真意切。

    1. 曲江:在长安东南,为长安游乐胜地。

    2. 不解:没有想到。月夜登阁避暑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 。

    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

    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 。

    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 。

    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 。

    开襟当轩坐,意泰神漂漂。

    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

    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解读】

    本诗写于元和四年(809)夏天,这一年关中大旱。天气酷热难

    耐。诗人散步寻找纳凉处,登上高阁。“清凉”四句写诗人进入清凉世

    界,暑气全销。结尾四句是诗人在回家路上的感想。他看见禾黍枯焦,便想到一个人独善是可以做到的,但要解决民众的生活就不容易了。在

    一个大热的日子里,诗人不仅仅想着个人的纳凉,也想到了庄稼和民众

    的生计,这种精神令人感佩。因为诗人的忧虑提高了这首诗的品格。一

    个在暑热中能想到民众、关怀民众的诗人自然会受到民众的喜爱。一个

    人独善其身是容易的,想要“兼济天下”就不容易了。在中国古代,也有

    一些能够乐天下人之乐、忧天下人之忧的读书人,白居易当是其中之

    一。写作手法上,先写酷热,再写清凉,最后写忧虑,按照时间和个人

    感受一路写了下来,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1. 中(zhònɡ众)人:热气触处人身,燔(fán烦):烧烤。

    2. 嚣(xiāo宵):喧嚣。3. 岧峣(tiáo yáo条谣):本指高山,此处形容佛阁高耸入云。

    4. 委:确实。杂兴三首(选一)

    越国政初荒,越天旱不已。

    风日燥水田 ,水涸尘飞起 。

    国中新下令,官渠禁流水。

    流水不入田,壅入王宫里 。

    馀波养鱼鸟,倒影浮楼雉 。

    澹滟九折池 ,萦回十馀里 。

    四月芰荷发 ,越王日游嬉。

    左右好风来,香动芙蓉蕊。

    但爱芙蓉香,又种芙蓉子。

    不念阊门外 ,千里稻苗死!

    【解读】

    原题三首,此为第二首。本诗写于左拾遗任内,从外表上看是一首

    咏史诗,实际上借古讽今。首四句写越国政治腐败,天气大旱,水田干

    涸,尘土飞扬。“国中”以下所描绘的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有十里

    荷塘,鸟语花香,波光潋滟。越王置身于此清凉世界,尽情嬉游,沉醉

    在温柔富贵之乡。在诗的结尾处,诗人写道:“不念阊门外,千里稻苗

    死!”读了这首诗读者虽然不能说皇帝就是导致百姓受灾的罪魁祸首,但起码可以说皇帝并没有把人民的苦难放在心头。在封建时代,敢于写

    出这种直刺皇帝的诗歌需要很大的勇气。虽然写的是“越国”,但这时唐

    都亦是大旱之年,“将何救旱苗”(《月夜登阁避暑》)也是一个迫在眉

    睫的问题。

    1. 燥:干燥。此处为动词。

    2. 涸:干涸。

    3. 壅(yōnɡ拥):堵塞。

    4. 雉(zhì志):雉堞。

    5. 澹滟:水光浮动的样子。

    6. 萦(yínɡ赢)回:曲折往复。

    7. 芰(jì计):菱,水中草本植物。

    8. 阊(chānɡ昌)门:宫门。凶宅

    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

    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

    枭鸣松桂树 ,狐藏兰菊丛。

    苍苔黄叶地,日暮多旋风。

    前主为将相,得罪窜巴庸 。

    后主为公卿,寝疾殁其中 。

    连延四五主,殃祸继相踵 。

    自从十年来,不利主人翁。

    风雨坏檐隙,蛇鼠穿墙墉 。

    人疑不敢买,日毁土木功。

    嗟嗟俗人心 ,甚矣其愚蒙。

    但恐灾将至,不思祸所从。

    我今题此诗,欲悟迷者胸。

    凡为大官人,年禄多高崇。

    权重持难久,位高势易穷。

    骄者物之盈,老者数之终 。

    四者如寇盗 ,日夜来相攻。假使居吉土,孰能保其躬 。

    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

    周秦宅崤函 ,其宅非不同。

    一兴八百年,一死望夷宫 。

    寄语家与国,人凶非宅凶。

    【解读】

    题为“凶宅”,诗从“长安多大宅”写起。长安是唐代的首都,长安街

    上寸土寸金,大宅应该价值昂贵,现在却有一种反常的现象:“往往朱

    门内,房廊相对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枭鸣”四句写空宅内景

    象,阴森恐怖,猫头鹰在松树枝上鸣叫,狐狸出没于花丛。日落时分地

    面会刮起旋风。迷信的说法认为,旋风与鬼怪相关。“前主”以下八句写

    此宅不利主人,十年来主人或获罪,或死亡,连续四五个主人都遭遇了

    祸殃。“风雨”四句写大宅现状,久无人住,正在毁坏。“嗟嗟”以下十六

    句是诗人的解剖。在诗人看来权重、位高、骄傲、年老四者是导致主人

    不幸的根本原因,祸害不是外在力量,而是咎由自取。“因小”以下六句

    借家喻国,国家的兴亡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最后的结论是“人凶

    非宅凶”。本诗破除了“凶宅”说的迷信,正确指出了凶宅的根源,并且

    对上层统治者提出了忠告,敲响了警钟。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云:“大声疾呼,可破聋聩。”

    1. 枭(xiāo宵):猫头鹰。

    2. 巴庸:两个地区。巴,今四川东部一带。庸,今湖北西北一带。

    3. 殁:死亡。

    4. 踵:继,跟随。

    5. 墉:墙。

    6. 嗟(jiē接)嗟:叹息的样子。

    7. 数:时,命运。

    8. 四者:即前面所说的“权重”、“位高”、“骄者”和“老者”。

    9. 躬:身体。

    10. 崤:崤陵。函:函谷关。在今河南西北,是通往关中的要地。

    11. 望夷宫:秦朝宫殿名,秦二世被杀于此宫殿中。劝酒寄元九

    薤叶有朝露 ,槿枝无宿花 。

    君今亦如此,促促生有涯 。

    既不逐禅僧,林下学楞伽 。

    又不随道士,山中炼丹砂 。

    百年夜分半,一岁春无多。

    何不饮美酒,胡然自悲嗟 。

    俗号销愁药,神速无以加。

    一杯驱世虑,两杯反天和。

    三杯即酩酊 ,或笑任狂歌。

    陶陶复兀兀 ,吾孰知其他。

    况在名利途,平生有风波。

    深心藏陷阱,巧言织网罗。

    举目非不见,不醉欲如何。

    【解读】

    本诗是写给元稹的劝酒诗。为什么劝朋友饮酒呢?“薤叶”四句写人

    生苦短。汉乐府有出殡时挽歌辞《薤露行》,感叹人生如同薤叶上的露

    水,太阳出来就消失了。读本诗首句自然会联想到《薤露行》。木槿的

    花朵刚刚绽放就凋谢了,人生也很短促。“既不”四句写有些人在信佛,有些人在学道,他们都有一种精神寄托。如今你我都不是这样。“百

    年”四句写人生百年一半是夜晚,一年之间春天来了匆匆又去。为什么不去饮美酒而要悲嗟呢?“俗号”以下八句写饮酒的妙处。酒可以消愁驱

    忧,忘记自我。“况在”六句写人在仕途多有风波,充满了陷阱和罗网,只有醉酒才能消解忧患。前面所表现的人生苦短、时光漂忽是从汉末魏

    晋以来常见的题材。最后作者加上了仕途的坎坷,显然是有感而发。如

    果完全归结为消沉颓丧,是不公正的,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现实的不

    满和反抗。

    1. 元九:元稹。

    2. 薤(xiè谢):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3. 槿:木槿。一种落叶灌木。

    4. 促促:短促的样子。

    5. 楞伽:梵文LanKa的译音。山名,相传佛教在此讲经,此指佛教。

    6. 丹砂:朱砂。一种朱红色的矿物。道教方士用丹砂等炼制药物。

    7. 胡然:为什么这样。

    8. 酩酊:大醉。

    9. 陶陶:欢乐舒畅的样子。兀兀:昏昏沉沉的样子。寄唐生

    贾谊哭时事 ,阮籍哭路歧 。

    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

    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太尉击贼日 ,尚书叱盗时 。

    大夫死凶寇 ,谏议谪蛮夷 。

    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

    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

    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

    功高虞人箴 ,痛甚骚人辞 。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 ,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 。药良气味苦,琴澹音声稀 。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

    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盗息,或遇云雾披 。

    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 。

    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寄君三十章 ,与君为哭词。

    【解读】

    元和五年(810)五月五日,白居易改官京兆户曹参军,次年母陈

    氏卒于长安,白居易丁忧退居下邽。诗当作于作者在长安时。这首诗写

    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唐生,一个是诗人自己。《石园诗话》曰:“唐

    衢,即唐生也。想生亦元和间诗人,而诗不显于后世。幸而与香山相

    知,得附名于集,不然,千载而下,孰知头半白而志不衰之唐生

    也!”《唐诗快》曰:“此真奇人奇事也。世传唐衢善哭,若无乐天此

    诗,只将衢看作杨朱、阮籍一流矣。”本诗前半部分在勾画奇人唐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诗的后半部分写自己长歌

    当哭,是唐生的知己。“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是白居易诗歌的特

    点,宫律高、文字奇对作者而言,不是不能为而是不愿为。“惟歌生民

    病,愿得天子知”两句是白居易乐府诗的写作宗旨,是作者的创作宣

    言。正因为有唐生这样的知己,让白居易感到吾道之不孤。

    1. 唐生:唐衢。河南荥阳人。善诗,目睹国事日非,常痛哭流涕,故人云唐衢善哭。

    唐生,对唐衢的尊称。

    2. 贾谊:洛阳人。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二十馀岁为博士。后贬为长沙王

    太傅,又为梁怀王太傅。三十二岁去世。哭时事:《汉书?贾谊传》:“(贾)谊数上疏,陈时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君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

    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3.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竹林七贤之一。正始时代

    著名诗人。哭路歧:《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

    反。”

    4. “太尉”句:作者自注:“段太尉以笏击朱泚。”段太尉为段秀实。朱泚阴谋叛唐自立,段秀实以笏击打朱泚,并唾面大骂,遂遇害。事见《旧唐书?段秀实传》。

    5. “尚书”句:作者自注“颜尚书叱李希烈。”颜尚书即颜真卿。南平郡王李希烈起兵反

    唐,颜真卿见李希烈,面对种种威吓诱逼,坚不为动,大声叱贼,不久被缢死。事见

    《旧唐书?颜真卿传》。

    6. “大夫”句:作者自注云:“陆大夫为乱兵所害。”陆大夫即陆长源,被不守宪章的兵

    士杀而食之。事见《旧唐书?陆长源传》。

    7. “谏议”句:作者自注云:“阳谏议左迁道州。”阳谏议指阳城,因与奸臣裴延龄对立

    而被贬谪。事见《旧唐书?阳城传》。

    8. 郁郁:忧愁貌。

    9. 尽规:尽规劝。

    10. 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员。箴:一种文体,以告戒规劝为主。《左传?襄公

    四年》载:“昔周辛甲之为太史也,命百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箴。”白居易曾作有《读虞人

    箴》。

    11. 骚人辞:屈原的《离骚》等作品。

    12. 生民:民众。

    13. 嗤:讥笑。

    14. 琴澹:指古琴音节曲调比较简单。希:《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希

    声。”

    15. 云雾:比喻奸臣。披:拨开,打开。

    16. 庶几:表愿望的词。天听卑:此指皇帝听取来自社会下层的声音。

    17. 三十章:指白居易的部分讽刺诗。新乐府五十首(选二十)

    上阳白发人 ——愍怨旷也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 ,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 ,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馀人,零落年深残此

    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

    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 ,一

    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

    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 ,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

    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

    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

    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解读】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任左拾遗时期。作者序中说:“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

    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

    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乐

    府,秦代就有,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管理音乐的机构)的职能,开始

    搜集和整理民歌。后来把乐府机关搜集到的诗歌也称为乐府。汉代以

    后,一些文人采用乐府旧题拟作、创作了许多诗篇。唐代诗人杜甫用乐

    府的形式写作了许多即事名篇。中唐诗人李绅作《乐府新题》二十首

    (后佚),白居易、元稹等人继起创作,使此类诗歌空前繁荣,后人称

    之为“新乐府运动”或“新乐府诗潮”。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

    是其中的扛鼎之作。

    作者自云《上阳白发人》为“愍怨旷”之作,并自注:“天宝五载以

    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

    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本诗通过一位上阳宫中老年宫女的悲惨一生,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无限同情,控诉了封建帝王霸占、摧残无辜宫

    女的罪恶。《容斋随笔》云:“白乐天《长恨歌》、《上阳人歌》,元

    微之《连昌宫词》,道开元间宫禁事最为深切矣。”诗先写“红颜暗老白

    发新”,红褪白生,一少一老,交待时光的流逝。在上阳宫门一直坐着

    绿衣监使,多少个春天过去了,再一直没有走出宫门。接着回忆十六岁

    入宫时的情景,读之使人心酸。入宫后被杨贵妃妒忌,直接封闭进了上

    阳宫,一生独守空房。“大家遥赐尚书号”,这个尚书只是虚衔,要它什

    么用也没有。继而描写她的打扮尚是天宝末年的时世妆。在外人看来自

    会发笑的装束里,暗含了多少人生的悲辛!结尾两句用吕向《美人赋》

    与自己的《上阳白发歌》相呼应,表现出有良心的文人学士对这一摧残

    人性的选美制度的抗议!

    1. 上阳:宫名,在洛阳,唐高宗时建。

    2. 愍:悲怜。怨旷:怨女旷男。

    3. 绿衣监使:唐制,京都诸苑各设监官一人,身穿深绿色公服。

    4. 玄宗:唐玄宗李隆基。

    5. 残:剩留。

    6. 杨妃:贵妃杨玉环。侧目:斜目而视。

    7. 潜配:暗中发配。

    8. 悄然:孤寂忧愁的样子。

    9. 大家:皇家,宫廷中口语。尚书:女尚书,宫中女官。

    10. 吕向:字子回,唐玄宗时人。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作者原注:“天

    宝末,有密采艳色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新丰折臂翁 ——戒边功也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 ,左臂凭肩

    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 ,生逢圣代无征战。惯听梨园歌管声 ,不识旗枪与弓箭。无何天宝大征

    兵 ,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 ,五月万里云南行。闻道云

    南有泸水 ,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 ,未过十人二三

    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 ,千万人行

    无一回。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

    大石锤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 ,从兹始免征云南。骨碎筋伤非不

    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

    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

    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老

    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 ,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

    天宝宰相杨国忠 ,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

    臂翁。

    【解读】

    在许多朝代,都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这些不义战争给

    普通民众直接带来了巨大灾难。唐天宝时期,朝廷对西南用兵,前后造

    成二十馀万人死亡。这首诗借新丰县一位老人的不幸遭遇,反省当年的

    战争。元和初年,在西北边境也有“欲求恩幸立边功”的苗头,白居易这

    首诗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诗表现的是反对穷兵

    黩武、渴望和平的主题,作者借助于一位老人的遭遇来说明主题。诗一

    开篇先写一个八十八岁,“头鬓眉须皆似雪”的老翁,他右臂已折。接下

    来由老翁自述臂折的因缘。为了逃避“千万人行无一回”的战争,老人自

    己“偷将大石锤折臂”,“至今风雨阴寒夜,直至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上四句写老翁身心痛苦,刻画细致入微,令人不忍卒读。结尾部分以宋璟、杨国忠对举,反映两种不同的统治策

    略。《唐宋诗醇》云:“大意亦本之杜甫《兵车行》、前后《出塞》等

    篇,借老翁口中说出,便不伤于直遂,促促剌剌,如闻其声,而穷兵黩

    武之祸不待言矣。末又以宋璟、杨国忠比勘,开元、天宝治乱之机,具

    分于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可谓‘诗史’。”

    1. 新丰:唐县名,在今陕西临潼。

    2. 边功:开拓疆土之功。

    3. 玄孙:孙子的孙子。

    4. 凭肩:扶在别人肩上。

    5. 因缘:原因。

    6. 贯:籍贯。

    7. 梨园:唐玄宗时宫廷教练歌舞的地方,后亦泛指演唱之所。

    8. 天宝:唐玄宗年号(713—742)。

    9. 驱将:驱使。将,语助词。

    10. 泸水:唐代指金沙江。

    11. 瘴:瘴气,南方山林间的毒气。烟:瘴气之烟雾。

    12. 徒涉:徒步涉水。汤:烫人的水。

    13. 蛮: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14. 兵部:唐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军事。牒(dié碟):名册,名单。

    15. 将:拿。

    16. 簸(bǒ跛)旗:摇旗,打旗。

    17. 拣退:挑选出来退回家去。

    18. 呦(yōu悠)呦:哭声。这里指鬼哭声。

    19. 宋开府:宋璟,开元时宰相,后任开府仪同三司。作者原注:“开元初,突厥数寇

    边。时天武军牙将郝灵筌出使,因引特勒回鹘部落,斩突厥默啜,献首于厥下,自谓有

    不世之功,时宋璟为相,以天子年少好武,恐徼功者生心,痛抑其党,逾年始授郎将。

    灵筌遂恸哭呕血而死。”

    20. 黩武:滥用武力。

    21. 杨国忠:杨贵妃的堂兄,天宝年间任宰相。

    22. 恩幸:皇帝的宠爱。作者原注:“天宝末,杨国忠为相,重结阁罗凤之役,募人讨

    之,前后发二十馀万众,去无返者。又捉人连枷赴役,天下怨哭,人不聊生,故禄山得

    乘人心而盗天下。元和初而折臂翁犹存,因备歌之。”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

    安流。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

    为参商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何况如今鸾镜中 ,妾

    颜未改君心改。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

    翠无颜色。行路难,难重陈。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行路

    难,难于山,险于水。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见左纳

    言,右纳史 ,朝承恩,暮赐死。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

    反复间。

    【解读】

    题目为“太行路”,诗人点题直起写太行之路的艰难,写巫峡行舟的

    艰险,但这一切与人心相比就不算什么。人心险于太行与巫峡,遂得出

    了“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的结论。这是对男尊女卑社会的

    抗议。在封建纲常中“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夫妻之间与君臣之间有一

    定相通处,所以诗人自注本诗题旨为“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在专

    制制度下,大臣们“朝承恩,暮赐死”的例子屡见不鲜。古人说“伴君如

    伴虎”,作为左拾遗的白居易对君主的反复无常有了切身的体会。《唐

    诗快》曰:“此等诗可谓极显浅矣。然一字一句,何非名理?即不作诗

    观,亦当作格言观。”

    1. 牛女:牛郎、织女。参(shēn申)商:二星名,一在西,一在东,互不相见。

    2. 鸾镜:镜子的别称。鸾,传说中凤凰类神鸟。

    3. 兰麝:此指香料。兰,植物名,花味清香。麝,野兽名,雄的脐部有香腺,能分泌

    麝香。

    4. 左纳言、右纳史:官职名。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认为“右纳史当作右内史也”。昆明春 ——思王泽之广被也

    昆明春,昆明春,春池岸古春流新。影浸南山青滉漾 ,波沉西日

    红渊沦 。往年因旱池枯竭,龟尾曳涂鱼呴沫 。诏开八水注恩波 ,千介万鳞同日活。今来净绿水照天,游鱼鲅鲅莲田田 。洲香杜若抽心

    短 ,沙暖鸳鸯铺翅眠。动植飞沉皆遂性 ,皇泽如春无不被。渔者仍

    丰网罟资 ,贫人久获菰蒲利 。诏以昆明近帝城,官家不得收其征。

    菰蒲无租鱼无税,近水之人感君惠。感君惠,独何人,吾闻率土皆王

    民,远民何疏近何亲!愿推此惠及天下,无远无近同欣欣。吴兴山中罢

    榷茗 ,鄱阳坑里休封银 。天涯地角无禁利,熙熙同似昆明春 。

    【解读】

    诗篇描绘了昆明池的美景,这里影浸南山,波沉西日,清水照天,鱼游自由,莲花盛开,鸳鸯卧沙,“动植飞沉皆遂性”。皇帝不仅让昆明

    池中的动物植物受到了恩泽,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恩准这里的渔者贫人

    可以不纳税。乐天在肯定皇帝恩德的同时,又尖锐地指出:“吾闻率土

    皆王民,远民何疏近何亲!”他希望皇帝一视同仁,达到“天涯地角无禁

    利,熙熙同似昆明春”的境界。这种免收赋税的主张对天下的贫人而言

    是求之不得的,但在最高统治者那里是根本不可能实施的。白居易的建

    议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1. 昆明春:作者自注:“贞元中始涨之。”昆明池,在今陕西长安,汉武帝时开凿,唐

    德宗贞元年间重新修浚。

    2. 南山: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

    3. 渊沦:水波回旋状。

    4. 呴(xǔ许)沫:呴,吹气呵气。《庄子?大宗师》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

    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5. 八水:长安周围的八条河,分别是灞水、浐水、泾水、渭水、丰水、镐水、牢水、潏水。

    6. 鲅(bō波)鲅:鱼自由游动的样子。

    7. 杜若:香草名。

    8. 飞沉:飞禽类与水族。

    9. 网罟(ɡǔ古):捕鱼之网。

    10. 菰: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池沼中,其嫩茎可做蔬菜,俗名茭白,果实叫菰米,又名雕胡米。蒲:蒲苇。11. 榷茗:收茶税。茗,茶。

    12. 封银:封闭银矿,禁止开采。

    13. 熙熙:和乐的样子。道州民 ——美臣遇明主也

    道州民,多侏儒 ,长者不过三尺馀。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

    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 ,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一

    自阳城来守郡 ,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 ,任土贡有不贡

    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 ,岁贡矮奴

    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

    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 。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解读】

    本诗是对阳城的赞颂诗。《新唐书·阳城传》曰:“(道)州产侏

    儒,岁贡诸朝。(阳)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

    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贡?’自是罢。州人感之,以‘阳’名

    子。”从汉代开始,侏儒就成为宫廷玩弄的对象,到了唐代变本加厉,道州的侏儒竟然作为本州的贡品而年年进送。统治者只是考虑个人的享

    乐,根本不去考虑侏儒们的生活、情感与尊严。阳城担任太守之后,没

    有唯上是从,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对抗诏问,义正词严地指出:“只有矮

    民无矮奴”,充分体现了对于生命个体的尊重。从道州人民“欲说使君先

    下泪”、“生男多以阳为字”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州人民对正直官

    吏的拥戴与热爱。从本诗的写作,我们也可以看出白居易对道州人民的

    同情和对阳城式的清廉爱民之官吏的肯定。

    1. 道州:唐州名,在今湖南道县。

    2. 侏儒:身材矮小的人。

    3. 任土贡:《尚书?禹贡》:“任土作贡。”即按照土地、生产状况来确定赋税和贡品。

    这里指用侏儒作为道州的贡品。

    4. 宁若斯:反问句,难道就是这样吗?

    5. 阳城:字亢宗,北平(今河北完县)人。守郡:担任太守。

    6. 《六典》:《唐六典》,一部记载唐朝规章制度的书。

    7. 玺书:皇帝的诏书。

    8. 悉罢:全部停止。

    9. 使君:对太守的尊称。缚戎人 ——达穷民之情也

    缚戎人,缚戎人,耳穿面破驱入秦。天子矜怜不忍杀 ,诏徙东南

    吴与越 。黄衣小使录姓名 ,领出长安乘递行 。身被金创面多瘠

    ,扶病徒行日一驿 。朝餐饥渴费杯盘 ,夜卧腥臊污床席。忽逢江水

    忆交河 ,垂手齐声呜咽歌。其中一虏语诸虏,尔苦非多我苦多 。同

    伴行人因借问,欲说喉中气愤愤。自云乡管本凉原 ,大历年中没落蕃。一落蕃中四十载,遣着皮裘系毛带 。唯许正朝服汉仪 ,敛衣整

    巾潜泪垂 。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暗思幸有残筋力 ,更恐年衰归不得。蕃候严兵鸟不飞 ,脱身冒死奔逃归。昼伏宵行经大

    漠 ,云阴月黑风沙恶。惊藏青冢寒草疏 ,偷渡黄河夜冰薄。忽闻汉

    军鼙鼓声 ,路傍走出再拜迎。游骑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作蕃生 。

    配向东南卑湿地 ,定无存恤空防备 。念此吞声仰诉天,若为辛苦度

    残年。凉原乡井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 。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

    劫为蕃虏。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一处苦 。缚戎人,戎人之中我

    苦辛。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

    【解读】

    此篇是元稹同题诗的和作。元诗的结尾说:“缘边饱 十万众,何

    不齐驱一时发?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重在揭露边将们

    拥兵十万,不图进取,年年只捉几个俘虏,于事无补。白诗另辟蹊径,不蹈覆辙,所写为一位没蕃归汉之汉人的奇特遭遇。《唐宋诗醇》

    曰:“边将冒功之状,无辜被俘之情,曲曲传出。结语尤令人失笑。”这

    个故事写边将活捉了一些戎人,天子下诏迁移他们到吴越一带去。在行

    进的途中,其中一虏回顾身世,最为苦辛。本诗的三分之二都是一虏在

    诉说,他本为汉人,大历年中他的家乡被吐蕃侵占,在敌占区生存了四

    十年后,只身潜逃,投奔唐王朝。没有料到却被游骑活捉,“将军遂缚

    作蕃生”,被流放东南,与胡地妻儿天各一方,永无会面之日。最后

    以“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结尾,其实,结语不是令人失

    笑,而是令人愤慨,边将的昏庸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1. 戎人:西北少数民族。

    2. 达:传递。

    3. 矜怜:怜悯。4. 吴:吴国。越:越国。春秋战国时代国名,在今江、浙一带。

    5. 黄衣小使:下层太监。

    6. 乘递:即坐驿之车。

    7. 金创:为金器所伤害。瘠:瘦。

    8. 驿:驿站。约三十里设一驿。

    9. 费:通“弗”,没有。

    10.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

    11. 尔:你们。

    12. 乡管:乡贯,籍贯。凉原:凉州、原州的简称。在今甘肃、宁夏一带。

    13. 蕃:吐蕃,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之一。大历:代宗年号(766—779)。

    14. 着:穿。裘:皮衣。

    15. 正朝:正月初一。

    16. 敛衣:整理衣服。

    17. 筋力:精力。

    18. 候:斥候,即游动的哨兵。

    19. 宵行:夜间行走。

    20. 青冢: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归化。

    21. 鼙(pí皮)鼓:骑兵用的小鼓。

    22. 蕃生:吐蕃生口,活捉的吐蕃俘虏。

    23. 卑湿地:低洼潮湿的地方。

    24. 存恤:存问抚恤。

    25. 胡地:吐蕃之地。弃捐:抛弃。

    26. 宁如:还不如。骊宫高 ——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

    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迟迟兮春日,玉甃暖兮温泉溢。袅袅兮秋风 ,山蝉鸣兮宫树红。翠华不来岁月久 ,墙有衣兮瓦

    有松 。吾君在位已五载,何不一幸乎其中。西去都门几多地,吾君不

    游有深意。一人出兮不容易,六宫从兮百司备。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

    宴饫暮有赐 。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吾君修己人不知,不自逸兮不自嬉。吾君爱人人不识,不伤财兮不伤力。骊宫高兮高入

    云,君之来兮为一身,君之不来兮为万人。

    【解读】

    诗人首先描绘骊山宫的美景与寂寥,接着颂扬皇帝即位五载以来未

    曾幸乎其中。诗人挖掘这其中有深意,皇帝一走兴师动众、耗费巨

    大,“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诗人最后说:“君之来兮为

    一身,君之不来兮为万人。”诗人能够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充分肯定了

    不驾幸骊山的行为,认为这是“修己”、“爱人”的举动。

    1. 骊宫:在今陕西临潼骊山上的宫殿。

    2. 甃(zhòu皱):井壁。此指温泉池壁。

    3. 袅袅:风动的样子。《楚辞?九歌?湘夫人》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4. 翠华:天子的旗子。

    5. 衣:苔衣。墙垣上生的草苔。

    6. 饫(yù玉):古代统治者家庭私宴。西凉伎 ——刺封疆之臣也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

    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

    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 ,安西都护进来时 。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

    路绝归不得。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

    吼一声观者悲。贞元边将爱此曲 ,醉坐笑看看不足。娱宾犒士宴监军

    ,狮子胡儿长在目。有一征夫年七十,见弄凉州低面泣 。泣罢敛手

    白将军 ,主忧臣辱昔所闻。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 。凉

    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

    意收。天子每思长痛惜,将军欲说合惭羞 。奈何仍看西凉伎 ,取笑

    资欢无所愧 。纵无智力未能收 ,忍取西凉弄为戏。

    【解读】

    本诗意在讥刺封疆之臣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生活。“西凉伎”是一

    种来自西凉的狮子舞。中唐时期,一些边将很喜爱此曲,经常边饮酒边

    笑看,不仅自己看,还用它来劳军待客欢宴监军。那么这个舞所表现的

    是什么内容呢?读诗就可以知道,此舞所表现的正是凉州陷落的悲

    剧。“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作为朝廷的封疆大臣,不仅

    不对凉州的陷落感到悲伤和羞耻,反而以凉州陷落作为佐酒取乐的笑

    料。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借一位年已七十的“征夫”之口,讽刺了封疆大

    臣“饱食温衣闲过日”的堕落生活和可耻行径,表现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

    操。《唐宋诗醇》曰:“前半叙事,却插入‘应似凉州未陷日’二句,所谓

    横空盘硬语也。‘凉州陷来四十年’四句与前相映,笔力排奡,仿佛似

    杜;结处仍是香山本色。”

    1. 西凉:指晋十六国之一的西凉故地,在今甘肃北部一带。伎:技艺。

    2. 封疆之臣:对边境安全负有重任的将帅。

    3. 奋迅:奋发,迅速。

    4. 流沙:随风而流动的沙子,泛指西北边疆地区。

    5. 跳梁:跳跃。

    6. 凉州:在今甘肃北部。未陷日:尚未攻陷的时候。

    7. 安西:在今新疆。安西都护府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8. 贞元:代宗年号(785—805)。

    9. 监军:监督军队的官吏,唐玄宗开始用宦官充任此职。

    10. 弄:演奏。凉州:凉州曲。

    11. 敛手:拱手。

    12. 犬戎:西北古代的少数民族之一,此指吐蕃。

    13. 河陇:河西与陇右,指今甘肃。侵将:侵占。

    14. 凤翔:在今陕西。

    15. 合:应该。

    16. 奈何:为什么。

    17. 资:取。

    18. 智力:能力。涧底松——念寒俊也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

    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 ,此求彼有两不知。谁谕苍苍造物意 ,但

    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贫 ,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 ,历

    历天上种白榆 。

    【解读】

    在封建时代,寒士与世族的冲突一直存在。两晋南朝时期是门阀制

    度的鼎盛期,太康诗人左思《咏史》其二充分揭露了门阀制度对庶族士

    人的不公。到了唐代,庶族士人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白居易自己也属

    于庶族士人的行列。在诗人看来国家在选拔人才时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寒

    贱之士。此诗是在模仿、借鉴左思《咏史》其二的基础上完成的。左思

    诗开篇以“涧底松”与“山上苗”对举,乐天诗则集中笔墨写涧底松。

    对“涧底松”的描写更加细致。涧底松可以作为天子明堂的栋梁之材。通

    过“貂蝉与牛衣”的对比,指出“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本诗旨在向

    最高统治者提出建议,一定要重视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士人,在国家建

    设中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唐代社会虽然已不同于两晋,但历史上

    长期存在的门阀制度的阴影依然存在,如果不注意解决,必将失去庶族

    士人之心。

    1. 寒俊:寒士中的有才之人。

    2. 度(duó夺):丈量,勘测。

    3. 明堂:宫殿。

    4. 谕:明白。苍苍:上苍,天空。造物:主宰宇宙的力量。

    5. 金张:金既金日 ,张即张安世,两人均为西汉时贵族。此处泛指世族。原宪:孔

    子弟子,安贫乐道。《庄子?让王》谓其居桑枢瓮牖,匡坐弦歌。原宪,一作“黄宪”。黄

    宪,汉人,隐逸不仕。

    6. 牛衣:寒士身上披的草帘。貂蝉:汉中侍中、中常侍帽子上的饰物。

    7. 珊瑚:海中动物之一,可做装饰品。

    8. “历历”句:《陇西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白榆,榆木之一种,材质没

    有太大的用处。红线毯 ——忧蚕桑之费也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

    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

    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

    原毯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

    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

    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

    人衣作地衣 !

    【解读】

    红线毯是当时地毯中的精品,工艺复杂,用丝量大,为了自己荒淫

    无度的享乐,皇帝需要很多红线来铺宫殿。作为地方官的宣州太守为了

    逢迎讨好皇帝,根本不考虑民力物力,唯上不唯下,主动向皇帝表白忠

    心,自谓要竭力去进贡红线毯。诗人批判的锋芒不仅仅指向宣州太守,其实也大胆地指向了当代皇帝。这需要过人的勇气和胆略。诗篇结尾

    处,诗人大声呵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义正词严,感情激昂。《唐宋诗醇》云:“通首直叙到底,出以径遂,所谓长于激

    也。”与对帝王和宣州太守的态度不同,诗人对“拣丝练线”的纺织工

    和“百夫同担进宫中”的运输工充满了同情,正是这些身处社会底层的劳

    动者创造了最精美的工艺品,而他们自己却缺衣少食。一个封建时代的

    士大夫能够对下层民众有这种发自内心的同情的确是很感人的。

    1. 红线毯:红色丝织地毯。宣州所贡的工艺品。

    2. 缲(sāo骚)丝:将蚕茧抽为丝缕。

    3. 练线:水煮丝线,使之变白变软。红蓝:红蓝花,可制胭脂及红色颜料。

    4. 披香殿:汉代后宫殿名。泛指宫廷里的歌舞之地。

    5. 可:满,全部。

    6. 不胜物:无法承受物体的重量,形容地毯非常松软。

    7. 毳(cuì翠)缕:毛线。鸟兽身上的细毛。

    8. 蜀都褥:即蜀地成都所织的锦缎地毯。

    9. 宣州:今安徽宣城。

    10. 加样织:不断变换图案花样而加工织出。

    11. 少:不要。杜陵叟 ——伤农夫之困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馀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

    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

    帝, 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 ,京畿尽放今年税 。 昨日

    里胥方到门 ,手持尺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解读】

    唐元和四年(809)春天,长安附近地区大旱。乐天此诗即以之为

    背景,通过杜陵老人的遭遇来表现封建帝王及官吏对待贫民的态度。为

    了在考课中求得升迁,地方官隐瞒灾情,急敛暴征,逼得农民典桑卖

    地。其中“剥我”四句站在灾民立场上指斥地方官员,把他们比喻为虐人

    害物的豺狼。诗中说“不知何人奏皇帝”,其实正是乐天自己所奏。《资

    治通鉴·唐纪·宪宗纪》记载元和四年,翰林学士白居易和李绛上言请求

    减免租税。诗人上奏了皇帝,没有在这里写出,意在表明自己并非为了

    个人的声名,而是为了切实解决民生的困顿。当皇帝的“德音”张贴出来

    时,老百姓已交纳了今年的租税,“虚受吾君蠲免恩”。最后的这个场景

    不是对皇帝恻隐之心的歌颂,而是对皇帝及地方官员的讽刺。《唐宋诗

    醇》曰:“从古及今,善政之不能及民者多矣。一结慨然思深,可为太

    息。”

    1. 杜陵:汉宣帝陵墓。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叟:老头。

    2. 一顷:一百亩。

    3. 秀:植物抽穗开花。

    4. 青干:干死。

    5. 长吏:地方官员。申破:申报,向上报告。

    6. 求考课:在考课中获得好评。课,按照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

    7. 钩爪锯牙:像钩子样的爪,像锯子一样的牙。

    8. 白麻纸:唐代重大事情诏书用白麻纸,一般的制、敕用黄麻纸。德音:恩诏,多用

    于赈灾和赦免等。

    9. 京畿:京城附近的地区。

    10. 里胥(xū虚):唐代百户为里,设里正一人。11. 尺牒(dié碟):公文,皇帝下的命令。榜:张贴。

    12. 蠲(juān娟)免:减免,免除。卖炭翁——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

    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

    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

    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

    【解读】

    韩愈《韩昌黎集》卷七《顺宗实录》卷二云:“旧事:宫中有要市

    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

    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

    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

    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

    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尝

    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

    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

    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

    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

    疏谏,不听。”以上文为背景,可以知道所谓“宫市”就是一种公开的掠

    夺。乐天之诗与昌黎之文皆用生动的事例向我们展现了宫市的本质。昌

    黎之文乃是新闻记录,而乐天之诗乃是艺术结晶。诗中老翁不仅有外貌

    描写,也有心理临摹。“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语令人心酸。全诗“直书其

    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唐宋诗醇》)。卖炭翁的遭遇

    不是个别的孤立的,正是千千万万个无辜农夫遭遇的缩影。

    1. 宫市:宦官直接从民间采办宫中所需物品。

    2. 伐薪:砍柴。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3. 苍苍:鬓发苍白。

    4. 营:求。

    5. 辗冰辙:沿着结冰的车辙驾车向前走。

    6. 黄衣使者:品级较高的宦官。白衫儿:宦官的爪牙,帮助太监抢夺的人。7. 敕:皇帝的命令。

    8. 叱:吆喝。

    9. “半匹”句,唐代绢帛等丝织品可替代货币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与一车碳的价值

    相差甚远。

    10. 系(jì记):拴,扎。充炭直:算做碳的价钱。母别子——刺新间旧也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 ,去年破虏

    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 ,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

    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 ,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

    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

    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解读】

    本诗写男子富贵易妻的丑行。先写母子别离的凄苦景象,继而交待

    此妇是骠骑大将军之妻,大将军得到皇帝赏赐的二百万金钱后,新娶了

    如花似玉的新人。被视为眼中刺的旧人不得不告别两个幼小的儿子。她

    深深感慨林中之鸟雄雌相伴,人却有始无终。最后四句是对新人的诅

    咒。其实,新人也是一个被玩弄者,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在封建时

    代,男性操纵着女性的命运,本诗中所写的婚姻现象,原因在于大将军

    喜新厌旧、玩弄情感,但旧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将无限的愤怒倾

    泻在新人身上。

    1. 新:新人。间:挑拨离间。旧:旧人。

    2. 关西:函谷关以西。骠骑(jì记)大将军:唐代武官散阶中最高一级。

    3. 策勋:把功勋记录在册。

    4. 敕赐:皇帝赏赐。

    5. 洛阳:唐代东京,在今河南。

    6. 燕婉:形容新婚夫妇缠绵恩爱。《诗经?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时世妆 ——儆戎也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

    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 ,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 ,妆成

    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椎髻样 ,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

    ,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 ,髻堆面赭非华风。

    【解读】

    本诗是乐天对当时流行的女性妆扮的议论。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的天

    性,女性较之男性更为关注自己的容颜。在白居易的时代,从城中向四

    方流传着这样的妆扮:两腮不施朱红,面庞不擦粉。在口唇上抹上黑色

    的像泥一样的唇膏,两个眉毛画成八字状。一改往日的美丑观念,打扮

    成一种正在悲啼的模样。发型高耸如同椎子,两腮斜涂成红褐色。对这

    样一种不伦不类的打扮,诗人颇为反感。借用“辛有过伊川”的典故,指

    出将会有戎人入侵之事发生。最后说“髻堆面赭非华风”,看来在诗人的

    心目中所崇尚的是传统的庄重的美,而不是现在这样怪异的悲啼式的

    美。在我们看来,美是流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但美应该是

    健康的,诗中所描绘的那种悲啼式妆扮显然是病态的。诗人将梳妆打扮

    与戎人入侵联系起来,其实是一种正统观念的折射;化妆发型与戎人入

    侵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1. 时世妆:时髦的装扮。

    2. 儆:同“警”。

    3. 乌膏:黑色的唇膏。

    4. 妍媸(chī吃):美丑。

    5. 椎(chuí锤)髻:圆锥式的发型。

    6. 斜红:腮不施朱,红色施于脸侧,故云斜红。不晕:没有光彩。赭(zhě者)面:

    红褐色的面庞。

    7. 被发:披发。伊川:伊河。

    8. 辛有:人名,春秋时人。有戎:将会有戎人入侵之事发生。

    9. 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1)。陵园妾 ——怜幽闭也

    (一作托幽闭,喻被谗遭黜也)

    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年

    月多,时光换,春愁秋思知何限。青丝发落丛鬓疏,红玉肤销系裙慢。

    忆昔宫中被妒猜,因谗得罪配陵来。老母啼呼趁车别,中官监送锁门

    回。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松门到晓月裴回 ,柏城尽日

    风萧瑟。松门柏城幽闭深,闻蝉听燕感光阴。眼看菊蕊重阳泪,手把梨

    花寒食心。把花掩泪无人见,绿芜墙绕青苔院。四季徒支妆粉钱,三朝

    不识君王面 。遥想六宫奉至尊,宣徽雪夜浴堂春 。雨露之恩不及

    者,犹闻不啻三千人 。三千人,我尔君恩何厚薄。愿令轮转直陵园

    ,三岁一来均苦乐。

    【解读】

    比起上阳人来,陵园妾的遭遇更为悲惨。当年陵园妾因为在宫中被

    妒猜,因谗得罪被关入陵园中,侍奉死去的皇帝。陵园妾最后的愿望

    是“愿令轮转直陵园,三岁一来均苦乐”。她对迫害自己的皇帝怨而不

    怒,她的这样一种隐忍与谦卑态度让我们更加哀其不幸。诗中写陵园风

    光与人物心理相配合。自然之美让陵园妾愈加感伤。诗人在序中说“喻

    被谗遭黜也”,陵园妾的命运与那些正直敢言从而被流放的士人是相同

    的。

    1. 陵园妾:被幽闭于陵园中的宫女。陵园,皇帝的坟墓之园。

    2. 裴回:徘徊。

    3. 三朝(cháo潮):三个皇帝。

    4. 宣徽、浴堂:宫殿名。

    5. 啻(chì赤):但,只。

    6. 直:值守。盐商妇——恶幸人也

    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 。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

    船作宅。本是扬州小家女 ,嫁得西江大商客 。绿鬟富去金钗多 ,皓腕肥来银钏窄 。前呼苍头后叱婢 ,问尔因何得如此。婿作盐商十

    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

    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 。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 。饱

    食浓妆倚柁楼 ,两朵红腮花欲绽。盐商妇,有幸嫁盐商。终朝美饭

    食,终岁好衣裳。好衣美食来何处,亦须惭愧桑弘羊 。桑弘羊,死已

    久,不独汉时今亦有。

    【解读】

    白居易《策林·议盐法之弊·论盐商之幸》云:“自关以东,上农大

    贾,易其资产,入为盐商。率多藏私财,别营稗贩。少出官利,唯求隶

    名。居无征徭,行无榷税。身则庇于盐籍,利尽入于私室。此乃下有耗

    于农商,上无益于管榷明矣。盖山海之饶,盐铁之利,利归于人,政之

    上也。利归于国,政之次也。若上既不归于人,次又不归于国。使幸人

    奸党,得以自资。此乃政之疵,国之蠹也。今若铲革弊法,沙汰奸商,使下无侥幸之人,上得析毫之计,斯又去弊兴利之一端也。”本诗就是

    这种思想的形象化表述。与《策林》不同的是,诗歌巧妙的从盐商妻子

    的角度写起,盐商之妻不事生产,却多有金帛。她原本出身小户人家,只因嫁给了盐商,就过上了奢侈豪华的生活,终日饱食浓妆,好衣美

    食。这一切都是因为其夫投机取巧,“少入官家多入私”带来的暴富。在

    诗的结尾,诗人呼唤出现唐代的桑弘羊,深信唐代也有桑弘羊,只是统

    治者不去重用。诗人主张改革盐法,愤慨不法盐商与盐官勾结,使政府

    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使贫民生活更加困苦。本诗中色彩非常鲜

    亮,“绿鬟”、“皓腕”、“红脍”、“黄橙”、“浓妆”、“红腮”,但由于诗人

    旨在“恶幸人”,所以盐商妇的装扮和生活并不给人以美感,只让人感到

    刺目和奢华。

    1. 恶幸人:恶,厌恶。幸人,幸民,此指盐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称“人”。

    2. 蚕绩:养蚕、纺织等工作。

    3. 扬州:在近江苏,唐时为经济繁荣的都市。

    4. 西江:长江下游南岸的江西、安徽一带。5. 绿鬟:墨绿色的环形发髻。

    6. 银钏:银手镯。窄:小。

    7. 苍头:奴隶,指仆人。叱:呼喝。婢:丫鬟。

    8. 盐铁尚书:唐元和元年(806),由吏部尚书代盐铁使。

    9. 红脍(kuài快):切细的鱼肉。

    10. 柁楼:大船船尾处的小楼。柁,同“舵”。

    11. 桑弘羊:洛阳人,汉武帝时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盐铁专卖。井底引银瓶 ——止淫奔也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 ,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 ,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

    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 ,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

    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

    是妾,不堪主祀奉 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

    母在高堂 ,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 ,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 ,慎勿将身轻许人。

    【解读】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乐天《新乐府》与《秦中吟》之所

    咏,皆贞元、元和间政治社会之现相。此篇以‘止淫奔’为主旨,篇末以

    告诫痴小女子为言,则其时风俗男女关系与之相涉可知。此不须博考旁

    求,元微之《莺莺传》即足为最佳之例证。盖其所述者,为贞元间事,与此篇所讽者时间至近也。……夫始乱终弃,乃当时社会男女间习见之

    现相。”乐天此诗意在阻止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淫奔现象,他通过一位女

    子之口以此女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最后的结论是“寄言痴小人家

    女,慎勿将身轻许人”。诗人并不是反对自由恋爱,而只是说自由恋爱

    一定要谨慎,即使你所选择的男子对你情有独钟,也要考虑到家庭和社

    会环境。本诗开头四句,用“银瓶”、“玉簪”象征自由的爱情,用“丝绳

    绝”、“中央折”表示爱情的失败。继而回忆起少女时代的生活。“妾弄青

    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两句被元代剧作家白朴压缩为戏曲名《墙

    头马上》。《墙头马上》即是以《井底引银瓶》为基础而加以再创造

    的。

    1. 引:汲引。银瓶:汲水的器物。

    2. 簪:簪子,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3. 殊姿:与众不同的姿态。

    4. 婵娟:美好。蝉翼:鬓发像蝉的双翼一样。崔豹《古今注?杂注》云:“魏文帝宫

    人……琼树乃制蝉鬓,缥缈如蝉,故曰蝉鬓。”

    5. 双蛾:双眉。远山色:出自《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

    人效画远山眉。”6. “妾弄”两句:出自李白《长干行》:“君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7. 暗合双鬟:古代未婚女子把头发梳成左右双髻,结婚时合而为一。暗合:未经家长

    同意,私自合而为一。

    8. 君家大人:男方父母。

    9. 不堪主祀:不能作为主祀。古代认为私奔者为妾,不具备正妻作为主祀人的资格。

    蘩:两种祭祀时用的植物。

    10. 高堂:住宅的正房,指代父母。

    11. 潜来:偷偷地与男子离开故乡。

    12. 寄言:传话给。天可度——恶诈人也

    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 ,谁知伪言

    巧似簧 。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劝君掇蜂君莫掇,使

    君父子成豺狼 。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唯有人心相对

    时,咫尺之间不能料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 ,笑中有刀潜杀

    人。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嗔。

    【解读】

    天本不可度,地本不可量,但诗人开首言之凿凿地说“天可度,地

    可量”,继而说“唯有人心不可防”,原来是较之于人心而言。这

    个“人”不是指所有的人,而是指“诈人”,所以作者自序本诗意在“恶诈

    人也”。诈人的特点可以用“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二句来

    概括。表面的微笑、赤诚与背后的陷害同时并存,口蜜腹剑,笑中藏

    刀。接下来诗人用了郑袖挑拨楚王夫妇、吉甫后妻挑拨吉甫父子的典

    故,说明天下至亲的关系——夫妻父子之间也会因诈人的挑拨而反

    目。“海底”四句,似与首三句句意重复,诗人意在加强、强调人心的难

    料。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对诈人的感慨非常深刻。再用李义府的典故,说明在官场上、在生活中存在李义府一类诈人,是很难提防的。本诗写

    出了诗人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官场生活中的重要感受。

    1. 丹诚:丹心,忠贞之心。

    2. 伪言巧似簧:本《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簧:管乐器上的音

    舌。

    3. “劝君”二句:《战国策?楚策》四云:“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

    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说,恶子之鼻,子如见王,则

    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

    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

    劓之,无使逆命。’”参商,二星名,一东一西,不能相见。比喻夫妇分离。

    4. “劝君掇蜂”二句:蔡邕《琴操》:“(尹)吉甫,周上卿也。有子伯奇。伯奇母

    死,吉甫更娶后妻,生子曰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曰:‘伯奇见妾有美色,然有欲心。’吉

    甫曰:‘伯奇为人慈仁,岂有此也?’妻曰:‘试置妾空房中,君登楼而察之!’后妻知伯奇

    仁孝,乃取毒蜂缀衣领,伯奇前持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掇(duō多):原

    义是拾取,此处同“捉”。

    5. 咫尺:咫,八寸。咫尺即近在眼前。

    6. 李义府:唐高宗时丞相,为人笑中藏刀。《旧唐书》有传。秦吉了 ——哀冤民也

    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

    不通。昨日长爪鸢 ,今朝大嘴乌 。鸢捎乳燕一窠覆 ,乌啄母鸡双

    眼枯。鸡号堕地燕惊去,然后拾卵攫其雏 。岂无雕与鹗 ,嗉中肉饱

    不肯搏 。亦有鸾鹤群 ,闲立高飏如不闻。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

    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 。

    【解读】

    本诗写动物世界里的事情,实际是一首寓言诗,反映的是人世的情

    状。燕子与鸡比拟社会最下层的平民百姓,长爪鸢和大嘴乌代表欺压百

    姓的贪官污吏,雕与鹗是可以监察惩治贪官污吏的上层官员,鸾鹤象征

    地位很高、位居清流的官员,秦吉了自然是御史、拾遗之类谏官,凤凰

    是百鸟之王,自然是皇帝了。全诗通过燕子与鸡的不幸反映了下层民众

    饱受欺凌,有冤无处诉,有苦无处告的现状,包括皇帝在内的层层统治

    者并不把民众的生死放在眼里。生动贴切,嬉笑怒骂。

    1. 秦吉了:鸟名。活动于两广地区。

    2. 鸢(yuān怨):即老鹰。身体褐色,常捕食蛇、鼠等。

    3. 大嘴鸟:乌鸦的一种。

    4. 捎:扑打。

    5. 攫(jué绝):抓取。

    6. 雕:一种很凶猛的鸟,能捕食山羊、野兔等。鹗(è饿):鸟名,又名鱼鹰,性凶

    猛,捕食鱼类。

    7. 嗉:鸟类储存食物的器官。

    8. 鸾:旧时传说凤凰一类的鸟。

    9. 噪噪:形容声音杂乱。采诗官 ——监前王乱亡之由也

    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 。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郊庙登歌赞君美 ,乐府艳词悦君

    意。若求兴谕规刺言 ,万句千章无一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

    绝讽议。诤臣杜口为冗员 ,谏鼓高悬作虚器。一人负扆常端默 ,百

    辟入门两自媚 。夕郎所贺皆德音 ,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

    里远,君之门兮九重 。君耳唯闻堂上言,君眼不见门前事。贪吏害

    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 ,群臣有利君无

    利。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 ,先向歌诗求讽刺。

    【解读】

    《唐宋诗醇》曰:“末章总结。‘言者无罪闻者诫’一语,申明作诗之

    旨,隐然自附于《三百篇》之义也。诸篇全仿杜甫《新安》、《石

    壕》、《垂老》、《无家》等作,讽刺时事婉而多风,其不及杜者,只

    笔力之纵横,格调之变化耳。”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曰:“乐天《新

    乐府》五十篇,每篇皆以卒章显其志。此篇乃全部五十篇之殿,亦所以

    标明其作五十篇之旨趣理想者也。……自述其作乐府之本志,则曰‘惟

    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此即其‘采诗’、‘讽刺’之旨意也。新乐府以此

    篇为结后之作,正如常山之蛇尾,与首篇有互相救护之用。其组织严

    密,非后世模仿者,所能企及也。”

    从诗序看,本诗意在“监前王乱亡之由也”。也就是说诗人认为政治

    的兴亡与采诗相关。采诗的制度相传在周代就有。《汉书·礼乐志》

    曰:“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

    食货志》曰:“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

    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

    诂》曰:“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今

    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其实,这只是儒士们的推测。乐天希望唐帝国能够

    恢复采诗官制度。他在《策林·采诗》中说:“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

    官。”“日采于下,岁献于上。”“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

    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这首诗就是诗人《策林·采

    诗》主张的诗化。诗人从正反两方面劝喻统治者,如果采诗就会“下流

    上通上下泰”,如果不采诗,就“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最后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白居易对诗歌功能的认识与汉儒接近,汉儒主张诗歌应具有美刺作

    用,但从诗史上看,秦汉以来的诗歌中,“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

    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这一批评无疑是正确

    的。有鉴于此,白居易继承《诗经》和杜甫等人的现实主义诗风,与元

    稹、张籍等人掀起新乐府诗潮,让诗歌担负起了“惟歌生民病”的重任。

    1. 采诗官:朝廷派去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

    2. 导:启发,开导。

    3. 登歌:演奏唱歌。

    4. 兴谕规刺:用比兴来晓谕,用规劝来讽谏。

    5. 诤臣:指职掌谏议的官吏。杜口:闭口。冗员:多馀的闲官。

    6. 一人:指帝王。负扆(yǐ以):背向屏风。

    7. 百辟:百官。

    8. 夕郎:唐代官职名,又称给事中。

    9. 春官:礼部的官员。

    10. (bì必):闭门。

    11. 厉王:周厉王,西周末年的暴君。胡亥:秦二世。

    12. 壅蔽:蒙蔽,隔绝。人情:民情。宿紫阁山北村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 ,草草十馀人 。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 ,身属神策军 。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

    【解读】

    只是读题目和开头的四句,我们以为这会是一篇游记之作。诗人从

    清晨就出发去游历终南山,夜幕降临了就住宿于村中人家。王维《终南

    山》结尾就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靠近长安,是文人

    学士们喜欢登临的山峰。“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写出了民风的淳

    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平等友善。“举杯”以下,由晴转阴,风云突变,写一群神策军闯入民宅,如同土匪一般暴戾,夺去美酒,砍去主人家的

    奇树。最后两句是诗人对主人的劝告。主人不语,尚且遭受如此待遇,倘若主人不慎而语,必将受到更大的伤害。中尉正受皇帝宠信,气焰熏

    天。在这里,诗人不仅直接写出了中尉的骄横,也写出了皇帝用人不当

    的过失。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把事件清楚地记录了下来,让我们看到

    了中尉及其爪牙对下层民众的迫害。当时诗人任拾遗,那些神策军看来也不把这个拾遗放在眼里,可见他们是多么的嚣张。乐天不畏强权,敢

    于暴露中尉之流的罪恶,其精神难能可贵!

    1. 紫阁山:在今陕西西安南,终南山山峰之一。

    2. 尊:同“樽”,酒器。

    3. 紫衣:唐制三品以上官穿细紫服,低级官吏穿粗紫服。此代指神策军士兵。

    4. 草草:乱纷纷的样子。

    5. 掣(chè撤):抽去。飧(sūn孙):熟食,此指饭菜。

    6. 采造家:采伐木材为官府建造房屋的人。

    7. 神策军:皇家禁卫军之一。

    8. 中尉:神策军中尉,由宦官担任。秦中吟十首(选八)

    议婚

    天下无正声 ,悦耳即为娱。

    人间无正色 ,悦目即为姝 。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

    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

    绿窗贫家女 ,寂寞二十馀。

    荆钗不直钱 ,衣上无真珠。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

    主人会良媒 ,置酒满玉壶。

    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

    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解读】《秦中吟》共十首,诗人自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议婚》反映在当时社会中存在一种陋习:富家女易嫁,贫家女难

    嫁。一开始,诗人说“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悦目即

    为姝”。这里说正声、正色都不是天生的,是人们所共同认定的。处于

    不同阶层的女孩,颜色(美貌)并不悬殊,悬殊的是贫穷与富贵。“贫

    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是一种共同的社会心理。“红楼”以下六句写富

    家女的易嫁,“绿窗”以下六句写贫家女的难嫁。“主人”以下十句写诗人

    对这一现象的态度。乐天为贫家女鸣不平,认为富家女娇生惯养,“嫁

    早轻其夫”,贫家女知道生活的艰辛,“嫁晚孝于姑”。诗人的本意在于

    反对重财而轻人的风俗。诗中将富家女与贫家女进行了对比,画面鲜明

    生动。

    1. 正声:标准的声音。

    2. 正色:标准的美色。

    3. 姝(shū书):美丽。

    4. 金缕:金色丝线。罗襦(rú如):用丝织品做的短上衣。

    5. 不须臾:须臾,很快。不须臾,即连须臾也不用。

    6. 绿窗:与“红楼”相对,指贫穷人家。

    7. 荆钗:用荆木制作的钗子,指首饰很低劣。直:值。

    8. 踟蹰:犹豫不定。

    9. 会:遇见。

    10. 姑:婆婆。重赋

    厚地植桑麻 ,所要济生民 。

    生民理布帛 ,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 ,本意在爱人。

    厥初防其淫 ,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

    浚我以求宠 ,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

    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 。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 ,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 ,丝絮如云屯。

    号为羡馀物 ,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 ,岁久化为尘。

    【解读】

    唐代社会的弊政之一就是重税,本诗意在揭露重税所造成的社会矛

    盾。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生民与征赋的关系,诗人说“身外充征

    赋,上以奉君亲”,在封建时代这是一种进步的政治主张。两税法本意

    在仁民爱物,不让官吏在两税之外加收一物。“奈何”以下写重税给人民

    造成的灾难。贪吏为了求得皇帝的宠爱,不分冬春加以敛索。“岁暮”八

    句描绘了冬季贫民图,阴风怒号,大雪纷飞,“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

    温”。广大民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昨日”以下十句,以一个纳税农

    夫的口吻,写他进入官库中看到的珍宝和丝织品堆积如山,岁久会化为

    尘土。“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其中的“我”,当然是农夫,不是一

    个农夫,而是所有农夫的声音,诗人站在农夫的立场上向官吏们呵斥,为农夫们鸣不平。白居易《论王锷欲除官事宜状》里说:“臣又闻王锷

    在镇日,不恤凋残,唯务差税。淮南百姓,日夜无憀。五年诛求,百计

    侵削。钱物既定,部领入朝,号为‘羡馀’,亲自进奉。凡有耳者,无不

    知之。今若授同平章事,臣恐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宰

    相也。”据此可知,乐天这诗乃是“实录”。《唐宋诗醇》评曰:“通达治

    体,故于时政源流行弊言之了然。其沉着处令读者酸鼻,杜甫《石壕

    吏》之嗣音也。”

    1. 重赋:重税。

    2. 厚地:大地。

    3. 济:救助,养活。

    4. 理:治,制作。

    5. 两税:唐开元以前实行租庸调税法,德宗建中元年(780),合而为一,命令以钱

    纳税,分夏、秋两次征收,为“两税法”。

    6. 厥初:开始。淫:过度。

    7. 枉法:违法。

    8. 因循:沿袭,即沿袭租庸调税法,额外加收实物。

    9. 浚(jùn俊):煎,引申为榨取。

    10. 里胥:里正等。纳:交纳(税物)。

    11. 逡巡:迟缓。

    12. 霰(xiàn线)雪:小雪珠。

    13. 输:交纳。残税:尚未交纳的税。

    14. 缯帛:丝织品的总称。15. 羡馀物:盈馀。

    16. 琼林库:储藏贡物的仓库。琼林,汇集成林的珍宝。伤宅

    谁家起甲第 ,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 ,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 ,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

    高堂虚且迥 ,坐卧见南山 。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

    谁能将我语 ,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 ,今作奉诚园 !

    【解读】

    中唐时期,达官贵人们大兴土木,营造私宅。《旧唐书·马璘传》

    云:“天宝中,贵戚勋家,已务奢靡;而垣屋犹存制度。……乃安史大

    乱之后,法度隳驰,内臣戎帅,竞务奢豪:亭馆第舍,力穷乃止,时

    谓‘木妖’。(马)璘之第,经始中堂,费钱二十万贯,他室降第无

    几。”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社会现象而发的。前十六句写一个显贵者的甲第。之后,诗人转向写人,此府的主人

    过着“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的富贵日子,诗人忍不住要向他发

    问:“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从此句可以看出乐天的仁者之心。最

    后一句“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是对大宅主人的棒喝,宅子固然坚

    固,但主人却是会改变的。有时候大宅易主就在须臾之间。诗人对为富

    不仁、不体恤穷贱的高级官吏充满了愤慨。“言浅而深,意微而显,此

    风人之能事也”(叶燮《原诗》)。

    1. 甲第:古代帝王赐给臣子的住宅有甲乙等级之分,甲等是给封侯者住的。第,住

    宅。

    2. 栉比:像梳子一样排列。

    3. 累累:连贯成珠的样子。

    4. 郁郁:繁盛的样子。青烟:青云。

    5. “洞房”二句:化用《管子?宙合》:“辟之也犹夏之就凊,冬之就温焉。”清,当

    作“凊”(qìnɡ庆)。洞房,幽深的住房。干,干扰,影响。

    6. 虚:宽敞。迥(jiǒnɡ窘):起。

    7. 南山:终南山。

    8. 贯:串钱的绳子。

    9. 将:转告、传达。

    10. 马家宅:马燧家的宅院。

    11. 奉诚园:马燧子马畅将宅院献给唐德宗,被废为“奉诚园”。伤友

    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恓 。

    虽云志气高,岂免颜色低。

    平生同门友,通籍在金闺 。

    曩者胶漆契,迩来云雨睽 。

    正逢下朝归,轩骑五门西。

    是时天久阴,三日雨凄凄。

    蹇驴避路立,肥马当风嘶。

    回头忘相识,占道上沙堤。

    昔年洛阳社,贫贱相提携。

    今日长安道,对面隔云泥。

    近日多如此,非君独惨凄。

    死生不变者,唯闻任与黎 。

    【解读】

    同门友往日在一起学习,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可是人生的道路有

    逆有顺,或青云直上,或蹉跎岁月,往日同学的情感或许就会淡化。早

    在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就有《明月皎夜光》一诗表现对昔日同

    门友的怨恨。其中云:“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

    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对富

    贵后不相援引自己的友人表现出极度的失望。乐天此诗同《明月皎夜

    光》题旨相同,而采用了典型的细节描写,从而更加可视可感。先写陋

    巷孤寒士的境遇,再写同门友的发迹显贵。然后让二人相逢在同门友下

    朝归家的路上。“是时天久阴”六句,后人多有评论,《唐诗别裁集》

    曰:“一经点染,便觉不堪。”《唐宋诗醇》曰:“摹写炎凉之况,真是不堪。”孤寒士回想当年情谊,愈发感慨今日云泥之隔。“近日多如此,非君独惨凄”是乐天插入的议论,此论“又拓开一层,寄慨益深”(《唐

    宋诗醇》)。最后说死生不变者,只有任公叔与黎逢而已。其实,白居

    易对友情就非常珍视,他与元稹、刘禹锡的交情也是文坛佳话。

    1. 苦恓(xī西)恓:苦恼的样子。

    2. 通籍:著名于公门之籍中,出入不禁。金闺:金马门,汉武帝时学士待诏的地方。

    3. 睽(kuí葵):同“暌”,隔离。

    4. 任与黎:诗人自注:“任公叔、黎逢。”黎逢为大历十二年进士,与任公叔友谊深

    厚。不致仕

    七十 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

    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 ,悬车惜朱轮 。

    金章腰不胜 ,伛偻入君门 。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

    少时共嗤诮 ,晚岁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 ,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 ,无人继去尘。

    【解读】

    年老而退休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一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禄不肯退

    休,从而使封建政权中官僚阶层的年龄严重老化。《不致仕》就是针对

    这一现象而发的。诗中描绘了年老眼花的官员勉强自己上朝的丑态。以

    汉代疏广、疏受叔侄同时告退作为楷模,感叹没人能够像他们那样放弃

    荣华富贵。诗中写老态龙钟的官员之行动十分生动传神,对老年官员的

    劝告并非咄咄逼人,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 “七十”二句:《礼记?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事。”

    2. 致仕:退休。

    3. 挂冠:表示辞官。顾:顾惜。 (ruí瑞阳平):冠带的下垂部分。

    4. 悬车:吊起的车辆。表示辞官。5. 金章:贵重的官服标志。不胜:承受不了。

    6. 伛偻(yǔ lǚ雨吕):无法伸直腰部。

    7. 名遂合退身:《老子》九云:“功成、名遂、名退,天之道。”

    8. 嗤诮(chī qiào吃翘):讥笑。

    9. 二疏: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二人一起告退。

    10. 东门路:长安东门外的道路。疏广叔侄从这里离开京城。立碑

    勋德既下衰 ,文章亦陵夷 。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 ,叙德皆仲尼 。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 ,曲令抚茕嫠 。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歧。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

    无人立碑碣 ,唯有邑人知。

    【解读】

    立碑中产生的谀墓之风已很久了。东汉时的蔡邕、中唐时的韩愈都

    是有名的谀墓者。《新唐书·刘叉传》云:“(刘叉)因持(韩)愈金数

    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谀墓者或者受人钱

    财,或者碍于情面,对死者作了夸大的歌颂。白居易对这一社会现象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诗的前半部分批评谀墓之风。在谀墓之风盛行的时

    候,“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这样千篇一律的歌颂也就失掉了立碑的意义,没有人相信它的真实性。诗的后半部分集中笔墨写了一个人——

    望江县曲令,曲令实施仁政,抚恤弱者,京城里没人知道他的声名,但

    他活在望江县人民的心中。每当说起他来,那里的人民都会流下热泪。

    作者意在说明真正的功德不需要树碑立传;那些树碑立传的人并不一定

    有什么功德。

    1. 勋德:功勋与道德。下衰:下降。

    2. 陵夷:山陵夷为平地,此指今不如昔。

    3. 太公:吕尚,姜太公。

    4. 仲尼:孔子,名丘。

    5. 赀:资,钱财。此指报酬。

    6. 嗤:讥笑。

    7. 望江县:在今安徽。

    8. 曲令:曲信陵,望江县令。茕:单独者。嫠(lí离):寡妇。

    9. 江湄:江边。

    10. 碑碣(jié杰):方形的刻石为碑,圆形的刻石为碣。古代五品官以上立碑,七品官

    以上立碣。轻肥

    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

    朱绂皆大夫 ,紫绶或将军 。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珍 。

    果擘洞庭橘 ,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

    【解读】

    《才调集》中本诗题为《江南旱》。中唐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对

    社会构成极大危害。他们穷奢极欲、生活糜烂。在封建时代,正直的儒

    家士人与代表浊流恶势力的宦官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白居易此诗代表

    了儒家士大夫的共同心声。在诗的结尾,作者喊出了“是岁江南旱,衢

    州人食人”这样的句子。一般而言,诗歌是讲究和缓优柔的,但在特定

    的时刻,诗歌也需要率直迫切。诗人在这里所传达的情感,是与杜甫忧

    黎民具有同样的情感,是符合原始儒学真精神的情感。《唐宋诗醇》

    云:“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

    1. 轻肥:轻裘肥马,指奢侈豪华的生活。《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

    2. 意气:神态。

    3. 内臣:内宫近臣,即宦官。

    4. 朱绂(fú福):此指画有花纹的朱红色官服。绂,古代官员垂于膝前的大带。

    5. 紫绶:此指紫衣。绶,系印章的丝带。

    6. 尊罍(léi雷):盛酒的器具。九酝:一种美酒。

    7. 罗:摆,排列。八珍:各种各样的珍美菜肴。8. 擘(bāi掰):剖,分开。洞庭橘:产于太湖中洞庭山的橘子。

    9. “是岁”二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载: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衢(qú

    渠)州,在今浙江衢县一带。歌舞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门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 ,廷尉居上头 。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 ,中有冻死囚。

    【解读】

    白居易《奏阌乡县禁囚状》云:“县狱中有囚十数人,并积年禁

    系,其妻儿皆乞于道路,以供狱粮。其中有身禁多年,妻已改嫁者;身

    死狱中,取其男收禁者。云是度支转运下囚禁在县狱,欠负官物,无可

    填赔,一禁其身,虽死不放。……自古罪人,未闻此苦。行路见者,皆

    为痛伤。”这就是诗尾“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的背景。秋官和廷尉

    指主管法律的官僚。作为法律方面的官员,他们理应关注社会的稳定和

    法律的实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他

    们过着花天酒地、红烛歌舞的日子,“冻死囚”不在他们的视线之内。同

    样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白居易不仅关注到了,而且递上了《奏阌

    乡县禁囚状》,写出了《歌舞》一诗,诗人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精神

    值得我们敬佩。

    1. 皇州:长安城。

    2. 朱紫:朝廷达官贵人们的衣服颜色。3. 秋官:掌刑狱的官员。

    4. 廷尉:掌刑辟的官员。

    5. 阌(wén闻)乡:在今河南灵宝西北部。哭孔戡

    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

    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 。

    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 。

    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 。

    从事得如此 ,人人以为难。

    人言明明代 ,合置在朝端。

    或望居谏司 ,有事戡必言。

    或望居宪府 ,有邪戡必弹。

    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

    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 。

    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 。

    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

    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

    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

    茫茫元化中 ,谁执如此权。

    【解读】诗首先写自己在长安听见了孔戡的死讯,为之流涕。继而回顾孔戡

    生前的行为,突出强调了他担任昭仪节度使卢从史的书记时,“非义不

    可干”,“其道直如弦”。又通过众人议论来从侧面描写孔戡因刚直不阿

    而久负盛名,深深为他惋惜“没齿为闲官”。最后诗人问天,表现出对孔

    戡不幸遭遇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7476KB,2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