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516045
邵经明教授学术思想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1日 《中国针灸》 2007年第5期
     体,创用热感手法,颇有效验。具体操作:针下得气后,将针轻轻提至皮下,然后分段缓缓刺至应针深度,待气复至,右手拇食指紧持针柄,意在拇指向前,固定不动,聚精会神,以待热感,同时结合静功,以意领气,通过拇食指把气发至针体,以促使针下产生热感。据临床观察,施用此法后,多数患者可产生热感,有的出现于局部,有的循经感传,有的热及全身,甚至出汗。曾治一女性患者,50余岁,患坐骨神经痛月余,剧痛难忍,行走困难,伴下肢寒凉,邵老取环跳、委中、阳陵泉,其中环跳得气后行热感手法,患者当即感到腿有温热感,好像一股暖流,从髋部下传至足,起针后,疼痛大减,凉感也减轻,可站立行走,按此法连针3次而愈。

    邵老认为,针灸补泻作用,是患者当时机体机能状态(寒、热、虚、实)、不同治法(针、灸、放血等)、不同手法(补、泻)、不同穴位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因素中,机体机能状态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起决定性作用,是产生补泻效应的关键;而穴位、治法、手法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因此,不能孤立地认为某种手法能起某种治疗作用,因为针刺的对象是机体,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病证有虚实、病位有浅深、病性有寒热、机体反应有迟速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