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7年第11期
编号:11514641
腧穴主治的规范化表述(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日 《中国针灸》 2007年第11期
     3 腧穴的功能与主治

    由于古代文献及现行针灸教材中对于腧穴主治,特别是特定穴的主治病症的记载,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且看不出明显的规律性,给学生的学习和针灸医生的临床应用都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改变这一状况,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最初有人提出这样的想法:根据腧穴主治,另设类似中药“功能”的表述,以执简驭繁。于是按照中医方药治疗“八法”,将腧穴分为温、清、消、补、汗、吐、下、和八大类,并总结出诸如“活血化瘀”“温中健脾”“补肾益气”“清热解毒”“清肺止咳”等完全移植中药“功能”模式的针灸腧穴“功能”。

    然而,腧穴没有与中药五味、四性相对应的属性,以及腧穴主治针对特定部位症状这一特点,从根本上排除了概括与中药功能相对应的“腧穴功能”的实际意义。以下再举另一个“四总穴”之一的足三里穴的主治分析如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灵枢·五邪》)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灵枢·五邪》)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灵枢·四时气》)

    “胃病者,腹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气在于肠胃者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