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69011
温和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中国针灸》 2008年第1期
     行转运出现障碍,干扰神经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轴突变性、萎缩,最终形成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神经传导障碍。从表4、表5中可以看出,温和灸治疗后,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前明显下降,和针刺组疗效相近,且优于药物组。说明温和灸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对DPN的防治起着一定的作用。

    ②温和灸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正常红细胞变形能力(RCD)是维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必要条件。糖尿病患者RCD减退,红细胞聚集,引起血液高凝状态,这些极易造成神经微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血液流动性和黏性是影响、控制和调节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以及组织器官供血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表6中可以看出,温和灸能降低DPN患者的全血黏度和红细胞压积,疗效和针刺组无明显差异(P>0.05),并优于药物组(P<0.05)。

    ③温和灸对ET、NO、MDA的影响:DPN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病理过程,由血管内皮细胞所分泌的ET和NO在DPN发病中的作用也日渐引起关注。ET是迄今发现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局部ET浓度的升高可使微血管产生持久的收缩,从而加重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同时内皮细胞损伤后,对ET的降解能力和拮抗机制被破坏,且血管对ET的收缩作用的敏感性也增加。内源性NO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已知NO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作用,与ET-l之间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共同调节血管的紧张度。微血管病变时由于大量氧自由基消耗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使SOD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过剩的自由基与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产生大量的MDA,造成营养神经血管的基底膜进一步增厚,神经细胞进一步缺血缺氧。从表7中可以发现,60例DPN患者治疗前均有ET、MDA的增高,治疗后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患者的ET、MDA水平均有明显的下降。说明温和灸和针刺有调节细胞因子、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本研究结果提示,温和灸后能降低DPN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改善血液黏度。艾灸能有效改变血液高浓、黏、凝、聚状态,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这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或消除体内瘀血状况、改善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有重要意义。

    4.2 温和灸治疗DPN作用机制初探

    灸法是一种温热的刺激,它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活血化瘀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温和灸是艾条灸中的一种方法,是给予局部经络或穴位一个持续的、温和的热刺激,使经络和腧穴主动进行调整气血,发挥治疗功能,具影响范围比针刺要宽,对经络和穴位的刺激比较均匀,从在外的皮部到在内的经络,都能给予基本相同的刺激。所以温和灸的作用比较全面,具有温通、温补、温散3方面的效应,同时有调节经络腧穴气血和调节脏腑气血的作用,适用于疾病时间较长、病变范围较广、既有经络病变又有脏腑病变、既有局部病变又有远端病变的病情。

    DPN是糖尿病的一个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于糖尿病日久肾阴亏虚、脾气不足,阴损及阳以致肾之阴阳两虚,进而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和水液代谢失常,造成气滞、血瘀、痰浊闭阻于经络,肌肤失养,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包括阴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涉及的脏腑主要在肾和脾;标实包括瘀血和痰浊的阻滞,病位在经络。故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肾健脾、活血化瘀、化浊通络为治则,选取肾俞、脾俞、足三里、涌泉为主要穴位,采用温和灸法,既能温补脾肾,又能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使气血通畅,经脉得以濡养。因灸必用火,火性属阳,所以灸法既能益阳,亦能伤阴。但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症时,予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笔者采用的温和灸法,作用温和,重在益气助阳、化浊祛瘀,也有寓“阳中求阴”之意。本研究结果亦已证实,温和灸后,患者的麻木、疼痛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症状积分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至于阴虚用灸及阴阳两虚用灸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赵建玲 李忠仁)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