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8年第7期
编号:11672988
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探源(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日 《中国针灸》 2008年第7期
     《指南》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为补冷法,是《卫》未录之文,似乎是将《指南》补法、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所引《难经》之文两部分综合在一起的文字,且以两次“外捻针”明确提出捻针方向,这是前述刺法所未交待的,但未载相应的“假令泻热法”操作[2]386。一为治之以寒和治之以热两种疗法,这部分文字似与《卫》之文相对应,但又有诸多不同之处。如在补冷法中有“徐徐良久”一语,限定了留针时间的长短,与《卫》之文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问病人觉热否”“其病人自觉清凉矣”和“其病人自觉知暖矣”三句,指明是病人的感觉,而非施针者手下针感,这与《内经》没有明确提出感觉主体是不同的,因此也可以说是窦氏的首创;治之以寒和治之以热中,以天气、地气分别代替鼻气、口气,也是二书不同之处。

    在泻法、补法和春夏秋冬深浅刺法中,均有明确引用《内经》之言,而在寒热补泻法中则没有明确提出,但通过与《内经》原文对比亦可找到其所依据的文字。《素问·针解》有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从“针下热”“针下寒”“阴气隆至”和“阳气隆至”等字眼可以看出窦氏寒热刺法的出处即在于此,不同之处有二:其一在于窦氏没有仅仅局限于此段原文所述的简单方法,而是创造性地加入了呼吸补泻、深浅补泻、开阖补泻等多种方法,并将其融为一体,使之从单式手法成为复式手法;其二在于此段文字原意为“刺虚则实之者”“刺实须其虚者”,乃是据虚实以补泻的方法,被窦氏借鉴并转换成为据寒热以补泻的方法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