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6年第10期
编号:11433996
文化红拳(二)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日 马文国
第1页

    参见附件(416KB,3页)。

     女老少皆有,也不乏剧团退下来或者“走穴”的名角。作为在陕西成长起来的我,经常目睹“自乐班”在村镇摆场,演员们表演的声情并茂,有很多老人是这些演员的“铁杆粉丝”,他们往往能对自己追捧的名角如数家珍,如果有人说这个演员的不好,他们会梗起脖子,和你争个天翻地覆。从文化的角度来谈,这也许是陕西“耍”的一种生活方式,延续了千百年。去年在上海见到和式太极拳传人和有禄先生,他谈到和式太极拳的特点也是强调“耍拳”,以悠闲恬淡的心态,柔中求刚,轻灵自然。我觉得和红拳的“耍”应该是一种相同的心境。红拳走起来乍一看软绵绵的,称为“软拳”,似乎和太极拳的走法有相近之处,而在红拳之中也有同太极拳完全雷同的“云手”和“倒撵猴”,这是一个奇特而有意义的现象,值得我们从技术的范畴进行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不作涉及。说到太极拳尤其是和式太极拳,虽然我接触不多,但却深知陕西太极拳家的功夫是相当了得的。陕西拳家讲“高掤低压,里勾外挂”,将红拳中的精妙手法融入到太极拳的推手之中,了无痕迹,往往让初来乍到的人处处被动,无招架之力,这也许是红拳和太极拳本来就有珠联璧合的契缘,因而让陕西的拳家们兼收并蓄,提高了太极拳的技击价值和功能。杨斌先生是我熟知并敬重的一位红拳名家,有着深厚的太极拳功力,几十年来将红拳的手法(串子)与太极拳的劲力转换、松紧虚实结合得浑然天成,而且经过了上世纪70年代西安南门外拳场的历练验证,使很多外地来访者一搭手便心悦诚服,可谓独具韵味,在陕西的很多拳家中传为美谈。提起南门的拳场,那是一段令陕西武术人心潮澎湃的时光,以红拳名家邵忠义为首,自发聚集了一批热爱武术的年轻人,每天练红拳,推太极散手,他们在夕阳中和着城墙脚下的秦腔鼓乐,盘招走架,如痴如醉。后来这些人中有人成了武术界的把势,有人则成了闻名全国的书画名家,如李成海、张湘华。杨斌先生退休后在郊区老家办了一所武术学校,我时常过去拜访求教,他说一生只有两大爱好:秦腔和红拳。学校在农村,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他每到晚上便打开收音机听秦腔,而电视中的“秦之声”他更是雷打不动,场场不落。

    陕西人把出门旅游不叫游玩,而称为“浪”,有一种海阔天空的豪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1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