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78348
走进美国 感悟中国武术(四)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华武术》 2007年第4期
     林匹克依然没有接纳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武术。我们更多地责难于文化的差异和强权下的孱弱,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西方人崇拜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欣赏《卧虎藏龙》和《英雄》中诗情画意的武打,尽管是“威亚”的功劳,但还是陶醉于东方文化的意境;他们也欣赏《精武门》中的李小龙和《精武英雄》中李连杰那种拳拳到肉的格斗,喜欢中国人心目中的勇者。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必然具有强烈而浓厚的“武术味”和“中国味”,少不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一批武术界的有心人,在默默地从事着传统武术套路、功法的整理、抢救和继承工作。上海的陈汝庆先生即是这样一位传统武术的捍卫者和拾贝者,多年来,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经历,数次辗转北京、天津、山西等地,比较系统地整理了山西宋氏形意拳的珍贵资料。当有人问他这样做是否值得时,他笑着答:“现在流行收藏,别人可以花几十万收藏石头、字画,而我为什么就不能收藏一点传统武术呢?与其继承、学习的人愈来愈少,我们还不如把这些东西先保存下来,免得老师父们将来走了,我们得到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啊!”
, 百拇医药
    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武术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如何使武术的教育能承担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武术被看作是一项体育项目,由此我们发展了居于主流地位的竞技武术,而忽视了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继承,更遑论把武术当作一项“国学”来研究继承。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逐渐在流失、消亡,青少年在热情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熏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表现出了漠视乃至无知,这是令人痛心的现象,但我们无法阻止文化传播的强大洪流。我们只能呼吁,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关注中国传统武术和她所蕴涵的文化命脉,在中国传统武术里寻找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自尊,还有中华民族那不屈的精神。

    11月7日,乘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U835班机回国。

    到达上海的时候,已经是11月8日下午,上海体院的武术教练杨中平先生亲自开车到机场接我,妻子和好友灿斌特意准备了一大束百合花,让我一下子从旅途的疲惫中感到了温暖和振奋。
, 百拇医药
    路上,杨中平先生告诉我,最近国家武术管理部门也开始关注竞技武术的发展导向问题,提出应该从传统武术的套路、功法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丰富、提高竞技武术套路的演练,使之更具有“武术味”。杨中平先生培养了陈蓓、韦剑等优秀武术运动员,对竞技武术套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他说,正是对传统武术的重视和学习,才使得他训练出来的运动员在全国能居于领先。

    后记:

    回到体院不久,导师邱丕相先生去浙江永康参加了城乡武术大会,归来感叹这是一次传统武术的盛会,特别是富有古意的温州南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先生还讲到一件十分感人的事情。一位87岁的老人上场演练一套叫“大刀聚无叉”的刀术套路,先做了将近2分钟的倒立才开始演练,因超过了比赛所规定的演练时间,裁判长王丽丹吹哨示意停止演练。老人回头说:“让我练完吧,以后没有机会展现了。我这套东西快失传了!”稍许沉默之后,裁判长肃然起立,双手抱拳,几乎是含着泪花,高声说:“老人家,请!”老人继续演练,终于练完了那套伴他一生的绝技,在全场观众真情、热烈的掌声中退场,这一幕让在场的很多人感动。裁判长虽然可能违反了竞赛规则,但却满足了一个热爱武术的老人朴素的愿望,给予他真情的关怀和勉励,也让传统武术的追随者看到曙光和希望!

    责任编辑 王 涛

    [ 上 页 ], 百拇医药(马文国)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