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80010
《打手歌》辨正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华武术》 2007年第5期
     (接上期)

    第六句一作“粘连黏随不丢顶”,一作“粘连粘随就屈伸”。简化字已经统一写作“沾粘连随”。这一句也是太极拳理论的核心理念,但是具体含义也是颇费周折。在陈王廷有限的遗作里找不到其踪影;他的舅舅,同样在千载寺学习过十三势的李春茂所作《无极养生拳论》也不曾论述。乾隆年间的《太极拳论》中也没有完整论述,只说到一个“粘”字,提到了“随”字。陈长兴的拳论中只存名称,而个别字还有所不同,日“沾游连随”,可惜也是没有解释。武禹襄、李亦畲论说太极拳的文章不少,也没有论及。只在杨氏老谱中有《沾粘连随》一篇,全文为:“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粘者,留恋缱眷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这段文字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大概方向,但是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原因作者也说了,这个功夫“亦甚细矣”。

    这篇小文的作者不明。考其中“知觉运动”一语,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应为比较现代的词汇,乃是西学东渐后的产物。这个词语在杨氏老谱中多有出现。其时杨澄甫先生正当青壮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人之常情。况且除了他,谁又敢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杨家的老谱里呢?所以本篇为杨澄甫所作可能性最大。这一句,杨氏所传与陈长兴所传不同,可见杨露禅离开陈家沟时并没有得到文字拳谱。杨氏老谱多得之于武禹襄是很明显的。对此,徐震先生在其《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录》中也有所考证。而道光咸丰时还不可能有“知觉运动”这样的新词汇,必待上个世纪初叶以后,随着现代西方体育运动引进中国才会出现。所以杨氏老谱中凡有“知觉运动”者当为后学所撰“新谱”,而非老谱也。
, http://www.100md.com
    以笔者的推手实践体会来看,“沾粘”应该说的是推手双方肢体的接触关系和形态,“连随”指的是双方肢体在推手过程中的运动关系和形态。沾和连是比较轻、浅的外形接触运动;粘和随是比较深入的内劲接触运动。如此则沾粘连随四个字各得其所。或者以《太极拳论》中的说法来引论,可以把“沾和连”看着是“走”——“人刚我柔谓之走”;把“粘和随”看着是“粘”——“我顺人背谓之粘”。总之,不丢不顶就是沾连粘随,随屈就伸就是沾连粘随。用陈王廷的话一言以蔽之就是“依”——所谓“诸靠缠绕我皆依”。

    沾连粘随是推手基本功,推手打轮的目的就是练的这个功夫。现在不少人忽视打轮的重要性,都喜欢上来就较劲比试高低,结果误入歧途,耽误一辈子。有人虽然喜欢打轮但是不知道练的是什么,所以往往也是瞎耽误工夫,练的时间不短,身上仍然是顶瘪丢抗。

    另外陈长兴拳论中独用“沾游连随”,这个“游”字似乎是故意所为,而非笔误。因为在陈长兴的拳论中有多处提及这句话都是作“游”,而不是字形读音都相差很大的“黏”。那么“游”字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指的是推手过程中,与对手缠绕循环不脱,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盘旋缠绕的运动状态,比之连随显得更为轻巧灵活,体现了推手圆转变化的特征,也避免了“沾粘”两字不太好区分的弊病。这对我们加深对推手的理解和实践很有指导意义。
, 百拇医药
    第六句一作“不丢顶”,一作“就屈伸”,前者从反面说,后者从正面说,意思是一致的。

    唐村新发现《李氏家谱》本《打手歌》最长,其后还有两句“形观耄耋能御众,刚柔快慢自有为”。前一句显然与《太极拳论》中“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一句几无差别,应是一脉相承。后一句“刚柔快慢自有为”提示了太极拳打手的鲜明形象特点。这两句从意思看可有可无,所以无怪乎其他版本均没有。即便是唐村李氏十二世李鹤林亲传给其门弟王宗岳拳谱中也没有这两句。那么有些问题我们要面对:是《太极拳论》抄的《打手歌》,还是相反?到了王宗岳手里,这最后两句是否是王宗岳删削?抑或这个《李氏家谱》新本根本就是伪作?但是可以肯定这个版本决不是原始版本,因为如果是原始版本,那么陈家沟的诸多版本中应该像其它几句一样有蛛丝马迹可循,而事实上这两句是根本没有。相反在《太极拳论》中却有如此相同的语句。结论只能是,这两句是李鹤林的后辈根据《太极拳论》所后加。

    再从诗歌音韵上考察,发现这两句与上文根本不押韵。所以这决不是秀才出身的李鹤林和教书先生王宗岳所为。
, http://www.100md.com
    统观《打手歌》的这六个版本的内容,应该说各有所长。

    陈鑫本言简意赅,最为精到,只是少了“沾粘连随”一句,有些可惜。这个版本与其他版本的语句顺序及用词多有不同,显然字句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查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辑有很多俚语,细审其语句文词,有些明显不像是民间俗语。比如“第二势揽擦衣”后所辑四言俚语:“一阴一阳,法相昭彰。屈者为阴,伸者为阳。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这里“法相昭彰”“乃尔之强”都是很明显的文言词语,不可能是民间流传的俚语,而应该是陈鑫的创作。当然陈鑫书中也有些是很明显的俚语。比如《太极拳图说·太极拳著解》一文后所辑“俚语二首”的第二首“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但是这种情形比较少。其中拳势子后所辑俚语多为陈鑫自撰。理由何在?古人往往比较自谦,有些格律不是很严格,或者间以白话的作品,就不再标示诗篇,而以俚语代之。如同我们今天不说“赋诗一首”,而说“编个顺口溜”是一个意思。可见这种把已作当成俚语是常见的,何况《打手歌》早就流传多年了。当然对一些真正的俚语进行一些润改则更是习以为常了,本来俚语就是众人不断丰富润改的集体创作。另外,这个版本仅限于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其它版本均不载,更能证明是陈鑫所润改。
, 百拇医药
    仔细研读这六个版本的《打手歌》,就会发现其语句先后次序是有些问题的。比如,沾粘连随的含义是引进落空的前提,所以这一句本应该在前,歌中却放在了后面;四两拨千斤同样是最后的效果,也是应该被放在后面才合理。武禹襄、李亦畲在他们的拳论中多处引用这几句话,都是把四两拨千斤放在后面。例如在《太极拳解》第一段结尾是“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提到“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等。这都说明从语意连贯的角度来说,本应如此。这也正好说明了笔者在记诵这首《打手歌》时,为什么总是分不清其先后次序的原因了。

    陈子明版《打手歌》与王宗岳版最接近,同样是六句,语句前后次序也相同,存在的问题也是一样的。

    唐村新发现的《李氏家谱》本《打手歌》多出来的最后两句,后一句“刚柔快慢自有为”还是颇有意思的,无非是提醒人们该刚则刚,该柔则柔;急则急应,缓则缓随。

    唐村新发现的署名李鹤林的《打手歌》,只有第三句与王宗岳本不同,其演变的痕迹是极为明显的。
, http://www.100md.com
    为了便于当今太极拳爱好者更明了地学习、理解这篇经典的太极拳打手歌诀,笔者根据前辈的不同演绎,和以上的分析研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弃之,斗胆润色调整如下:“掤捋挤按须认真,沾粘连随不丢顶。舍己从人要牢记,周身相随敌难侵。引进落空合太极,四两化动八千斤。”

    这样润改调整以后,语句的意思是从招势名称开始,随后紧接是搭手初步功夫的原则要求。下面增加了一句“舍己从人”。这句话是太极拳推手方法的根本要旨,对于推手中常见的“顶牛”之病有很强的提醒作用,很有必要加上。而原作中“任他巨力来打我”,实际没有什么要义,所以弃之不用。接着进一步提出身法的要领“周身相随”,奠定得机得势的优势地位。最后自然过渡到胜利的结果——四两拨千斤。因为“合即出”确实不好理解,也很难体会,不但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还容易误导初学者胡乱发劲。“合即出”相当于会了自然能理解,不会说了也白搭。“合太极”把旨意指向阴阳相济以避免双重这个推手的最大问题,殊可有递进之功。所以用“合太极”尚有指引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续貂之作,不惴疏漏,或期一得,幸甚幸甚!欢迎大方批评指正。

    总上述,可有如下结论

    ■《打手歌》产生的年代最迟是在陈李姑表兄弟创立太极拳的时候就有了,即崇祯十七年李信被杀之前就有了。

    ■《打手歌》作者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经过历代拳师不断润色修改。

    ■《打手歌》内容语句前后逻辑顺序不太清楚,口语化特征很明显,所以体裁应该是俚语。

    ■想要正确领会《打手歌》的拳法内涵,多个版本比照研读会很有益处。

    责任编辑 龚建新, http://www.100md.com(龙卫东)